|
释家类 》 藏要 》
大乘密嚴經[一]捲中
歐陽競無 Ouyang Jingmo
唐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入密嚴微妙身生品第二之餘[二]爾時大會中有普賢衆色大威德菩薩摩訶[三]薩.與其同類持世菩薩摩訶薩持進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神通王菩薩摩訶薩得大勢菩薩摩訶薩解脫月菩薩摩訶薩金剛臍菩薩摩訶薩大樹緊那羅王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等.乃至摩尼大寶藏殿無量諸天.復有密嚴土中諸瑜祇衆.與彼無量俱胝佛剎來聽法者.聞說密嚴甚深功德於法恭敬定得轉依恆居此土不生餘處.鹹共悲愍未來世中一切有情.普欲等慈為作饒益.各共瞻仰金剛藏菩薩摩訶薩一心同聲以偈問曰。
[四]尊者具辯纔惟願見開示 世間諸色像其誰之所作.為如工造瓶泥輪以埏埴. 為如奏樂者擊動所成音.註:[一]藏譯捲二.舊譯分捲與今同.[二]藏譯此段仍為頌文.今沿舊譯誤.[三]藏譯普賢先問雲何密嚴决定轉依等三頌.次乃持世菩薩等問.[四]舊譯下錯長行.
為如一物體有三種自性 謂已成未成鹹在於一物雲何種種色一物而建立. 為兜率所作夜摩所作耶他化自在作大樹緊那羅 善見天所作色究竟天耶蠃髻梵王作無色天作耶. 一切天主作自然所作耶.變化之所作諸佛所作耶. 為餘世界中佛子之所作。
是諸作衆色惑亂而建立 所起於惑亂如鹿見陽焰.譬如於瓶處為德之所依 一切諸世間能住於處者非德者屬德非德依德者 展轉和合故衆德所集成.諸色惟惑亂為亦有住耶. 為梵王所作那羅延作耶.雄猛及勝論數論自作耶. 勝性之所作. 自在自然耶.時無明所生愛業所作耶. 天仙及世定皆悉懷疑惑。
為先無有體猶如於幻夢 亦如熱時焰及幹闥婆城.無始妄分別隨彼彼相續 起能取所取. 如蛇有二頭亦如起屍行木人機所轉 空中見垂發及旋[一]火輪耶。
[二]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普賢衆色大威德菩薩摩訶薩及餘大衆而說偈言。
世間衆色像不從作者生. 亦非劫比羅因陀羅等作.亦非祠祭果. 亦非圍陀教. 彼有多種因修行不常住。
亦復非無有。 能持世間因 謂第八丈夫是名為藏識由此成衆色. 如輪轉衆瓶 如油徧在麻????中有鹹味如無常徧色丈夫識亦然 如香在瀋麝及光居日月.遠離能所作及以有無宗 亦離於一異一切外道過.非智所尋求不可得分別. 定心解脫者自覺之所證。
註:[一]原刻作大.今依麗刻再雕大藏本改.後文同.[二]藏譯缺此段.
若離阿賴耶卽無有餘[一]識. 譬如海波浪 與海雖不異海靜波去來亦不可言一. 譬如修定者 內定清淨心神通自在人所有諸通慧 觀行者能見 非餘之所了.如是流轉識依彼藏識住 佛及諸[二]佛子 定者常觀見。
藏識持於世如以綫貫珠. 如輪與車合 業風之所轉.陶師運輪杖器成隨所用 藏識與諸界 共力無不成內外諸世間彌綸悉周徧. 譬如衆星象 布列在虛空風力之所持運行常不息. 如空中鳥跡 求之莫能見若離於虛空飛翔不可得 藏識亦如是 不離自他身。
如海起波濤如空含萬像 丈夫識亦爾 藴藏諸習氣。
譬如水中月及以諸蓮華 與水不相雜 不為水所著註:[一]藏譯次有半頌雲.無能取所取.無五心心法.[二]原刻作弟.今依麗刻及藏譯改.
藏識亦如是 習氣莫能染。 如目有瞳子 眼終不自見.賴耶住於身 攝藏諸種子徧持壽暖識 如雲覆世間業用曾不停 有情莫能見。 [一]身者衆色成 又能作諸色如陶師不依 以泥成衆器。 世間妄分別 見牛等有角不了角非有 因言兔無角. 分析至極微 求角無所有要待於有法 而起於無見有法本自無 無見何所待.若有若無法 展轉互相因. 有無二法中 不應起分別。
若離於所覺 能覺卽不生. 譬如旋火輪 翳幻幹城等皆因少所見 而生是諸覺若離於所因 此覺卽無有.名[二]想互相係 習氣無有邊一切諸分別 與意而俱起有情流轉故 圓成則不證. 無始時積集 瀋迷諸妄境註:[一]身者衆色成一頌.舊譯無有.此應安在陶師運輪扙上.[二]原刻作相.今依藏譯改.
戲論而熏習生於種種心 能取及所取. 有情心自性瓶衣等諸相見實不可得. [一]一切惟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性自然如是轉。 愚夫不除斷 習氣心迷惑賴耶及七識有時而頓生.猶如海波浪 風緣之所動回覆而騰轉無有斷絶時.識浪亦如是 境界風所擊種種諸分別自內而執取。 如地無分別 庶物依以生藏識亦復然衆境之依處.如人以己手 還自捫其身.亦如象以鼻取水自沾灑.復似諸嬰孩 以口含其指是知識分別現境還自緣 是心之境界 普徧於三有.久修觀行者而能善通達 內外諸世間 一切惟心[二]現。
爾時金剛藏說是妙法已 默然而止住. 思惟於法界註:[一]玄奘譯成唯識論捲二.引此頌雲.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二]舊譯此下錯為長行.
微妙普徧定則入諸佛境 見無量佛子當修住密嚴.卽從禪定起放光而普照 欲色與無色及無想天宮.如是光明中復現諸佛剎 悉見無量佛相好妙端嚴種種微妙色皆從佛身出 隨其所愛樂世間作利益皆使彼佛子稱贊密嚴名. 欣然相顧視復作如是說密嚴妙無垢能除一切罪 觀行者勝處其土最姝妙我等聞名字心生大喜悅 各從其所住俱來詣密嚴。
色盡蠃髻梵及與淨居天 希慕此密嚴佛子所生處同心而共聚鹹請梵王言. 我等今雲何得至密嚴土天王若往彼我等當營從. 爾時蠃髻梵聞諸天衆言遽卽與同行中路迷所適. 梵王先覺悟以慧審觀察
彼勝觀行境何階而可至. 欲色自在者非彼所能詣非空處識處及與非非想幷餘外道宗邪定者能往.雲何作善巧得至於密嚴. 或以天中天威神力加護能令至亟往得會密嚴宮. 蠃髻梵發聲卽時盡歸命見佛滿空界威光而熾然. 告彼梵王言汝當還本殿如來密嚴剎是觀行之境非想尚難階色者何能往.梵王從諸佛聞如是告已退還於本處尋至梵天宮.時淨居諸天各各共相議蠃髻梵天王威神不能往當知密嚴土勝妙難思議自非如幻定誰能詣斯剎.此會聞天衆稱贊功德聲生於奇特心乃白金剛藏我等皆樂聞惟垂演深法。 爾時金剛藏卽告大衆言
如來所說法誰能盡敷演.自覺之聖智境界不思議非深觀行人云何可開示。 時持進夜摩自在諸佛子異口同音言惟願速宣說.神通與曼殊慈氏緊那王及餘修定者鹹皆作是請.諸天持明仙空中奏衆樂同心而勸請惟垂為宣說.如是勸請已各坐於勝座。
梵王承佛力還來此會中 復白金剛藏作於如是問.[一]今此諸大會 嚴飾未曾有 悉是尊弟子聰慧無等侖皆於尊者處渴仰而求法.我今猶未知所問為何等.憍臘與勝墮及頂生輪王 為是少年馬為是古仙傳.甘蔗種之子千弓持國王 欲色無色中人天等之法.為是菩薩行獨覺及聲聞 乃至修羅明星象等衆論.註:[一]舊譯自下仍為頌文.
惟願如其事次第而演說我等及天人 一心鹹聽[一]受。
爾時解脫月持世虛空藏大勢觀自在 總持自在王寶髻與天冠金剛手寂慧及寶手大士 幷諸最勝子.皆從俱胝剎來坐蓮華宮鹹請金剛藏.惟願大慧說過去及未來牟尼清淨智. 仁於佛親受 明了心不疑此衆皆樂聞願尊時演說。 定王金剛藏 普告大衆言.如來所說法非我具能演惟除佛菩薩 威神之所護.我今至心禮自在清淨宮摩尼寶藏殿 佛及諸佛子.我以敬心說如來清淨智能令紹佛種 汝等應諦聽.此非諸王論及輪王儀軌. 但示於密嚴 如來之種姓正定者境界諸佛之勝事。 如來微妙智 離於能所覺註:[一]舊譯此下三頌錯為長行.又下文定王金剛藏二句亦作長行.
是故非我力能演此甚深 但以佛威神 從佛而聽受.此智甚微妙是三摩地華 佛在密嚴中 正受而開演.遠離諸言說及以一切見 若有若無等 如是四種邊.是名最清淨中道之妙理. 密嚴諸定者 於此能觀察離着而轉依速入如來[一]地。時諸佛子衆 從尊聞是語頭面禮雙足恭敬而白言. 我等愛樂法 如渴人思飲如遊蜂念蜜. 瑜伽自在尊 惟願正宣說.令諸菩薩衆於定得自在智慧大威德 及諸剎土王 深解觀行者鹹欲聞如來所說甚深法. 皆願聽尊者 微妙梵帝聲如來所悅可深遠善巧聲 演說殊勝義 悉令得明了。
金剛藏告言如來所說義 真實甚希有 離相難可見.註:[一]舊譯以下錯作長行.
如空中無物見影為希有 如來所說義希有亦復然.空中風鳥跡其形不可見 牟尼演妙理難見亦復然.世間之事喻智者能明了 諸佛所宣說譬喻不能知.今我之所見如夢幹城等 此會有觀行具大智慧者通達真實義無不皆明了. 雲何為是人說佛難思境.然今所開演憑佛威神力 一切最勝子至心應諦聽.如來妙言說句義皆相應 超越心境界遠離於譬喻.猶如蜂采華先者取精粹 是諸後至者皆悉味其餘.勝牟尼亦然先得妙法味 我則飲其餘今為衆宣[一]說。
天中天境界增悅諸明智 實非意測量言象所能表。
示同人形色相好以嚴身 現於勝妙宮寶冠以為飾.註:[一]舊譯下為頌文.
圓光及輪輻種種皆成就 照耀於宮殿能除外道憍。
諸佛四時中恆依密嚴住 而於一切處現生及涅盤.純善少減時惡生及濁亂 隨彼之意樂利益諸有情業用無暫停常住密嚴剎 此之清淨處瑜祇安樂宮.濁亂少減時顯示如來相 譬如淨滿月影徧於衆水佛以一切身隨宜而應化。 如來淨智境觀行者皆見.或現大自在或現那羅延 或現迦毗羅住空而說法.或現圍佗者常行及妙喜 童天及屍棄羅護都[一]牟盧.或現緊那羅甘蔗[二]月種姓 及諸國王等一切所瞻奉.或作大醫王示現於衆人. 金剛等衆寶銅鐵及諸礦明珠與鉛錫紅碧二頗梨. 隨彼諸有情愛樂而顯現註:[一]原刻作秊.今依麗刻及藏譯改.[二]原刻作日.今依麗刻及藏譯改.
由佛加持力令彼悉安樂。 天女及竜女幹闥婆之女欲界自在女不能動其心. 超勝欲境界及勝色界色空處及識處無所有之處非想非非想於彼不迷惑。
無想諸定者未離於惑纏非安非清淨流轉於諸有有身者所生非如密嚴國. 密嚴微妙土清淨福為報解脫知見人最勝之依處具十種自在六通三摩地皆以意成身如佛於彼現. 修行於十地檀等波羅蜜一切相好華常以為嚴飾. 遠離於分別亦非無覺了無有我意根慧根常悅樂. 施等諸功德淨業悉圓滿得佛勝所依密嚴之淨國。 此土最微妙不假日月明佛及諸菩薩清淨光恆照. 密嚴中衆聖其光逾聚日
無有晝夜時亦無老死患. 殊勝密嚴宮諸天所希慕最上瑜伽者地地而進修. 了知一切法皆以心為性善說阿賴耶三性法無我 其身轉清淨而生密嚴國。
[一]胎藏生品第三〈此品談染生身〉[二]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 復告蠃髻梵天主應當知.一切有情身九物以為性 有為相遷動能造所造俱精血共和合增長於不[三]淨 為無量諸業之所常覆纏.如毒樹所生扶疏而蓊鬱 貪瞋等煩惱增長亦如是.九月或十月生於滿足時 旣從胎藏出顛危受諸苦。
天主應當知此諸有情類 皆由業力故驅馳運動生.或自人中來或以傍生趣 非天與羅剎竜及於諸鬼註:[一]藏譯胎生品第四.舊譯胎生品第三.[二]藏譯缺此首頌.舊譯全品皆作長行.[三]原刻作為.今依麗刻及藏譯改.
或以持明族天趣之勝身或於瑜祇中退失三摩地輪王之貴族而來生此中. 如是旣生已諸根遂增長隨親近宿習復造於諸業由斯業力故輪回諸趣中。
若有諸智者聞法得覺悟離文字分別入三解脫門得證真實理清淨之殊勝. 上上最清淨卽住於密嚴能徧俱胝剎隨宜而應現. 天主如是生永脫諸險趣是名為丈夫亦名為智者亦名天中天佛子衆圍繞。
天主應當知胎藏身虛偽非從自性生非從癡愛業以皆因相有. 了達滅無餘亦離於分別及以於文字能如斯觀者卽往密嚴場。 若諸修定人住定攀緣境卽便為聲色誑惑生取着不能得堅固亦名散動心
以斯邪定縛流轉生三界. 若有勝瑜祇善住三摩地遠離能所取寂然心不生 是名真實修無相觀行者.欲生密嚴土常應如是觀。
[一]自作境界品第四〈此品談生染生淨皆自所作〉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二]復告蠃髻梵.天主應當知.八種九種心常與無明轉能生諸世間 皆心心法現.由彼流轉故諸識與諸根無明所變異 本心堅不動世間及根境皆從十二支能生及所生 剎那而壞滅.梵世至非想亦從於因緣惟有天中天 能離作所作.有情及無情動與不動法皆如於瓶等 滅壞以為性。
天主應當知諸識甚微細遷流而速疾 是佛之境界.註:[一]藏譯自業所作品第五.舊譯顯示自作品第四.[二]藏譯缺此頌.舊譯以下錯作長行.
諸仙及外道 假稱是牟尼以言互相縛 而貪種種色於此生滅識 悉皆不能知. 假使一千歲 思惟四吠陀行施得梵天 還當有退落. 或四月苦行 祠祭所獲果或修異類壇 事火所求福或修三[一]法趣宰羊以祈禱得果還有退.梵王何不悟三德果係屬 不堅如芭蕉。
惟以智解脫 得生密嚴土定者證斯境 方能住彼宮是故大梵天 應當善修習. 密嚴中之人 無生死眷屬一切有情識 不斷亦不壞. 諸業無染着 亦無染熏習如蓮不着水 猶空不染塵日月無雲翳 瑜伽者亦爾.速修是觀行 如來所攝持沐之淨戒流 飲以智慧液.由修淨戒智 生死得解脫。 天主應當知 有情藴處界註:[一]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藏譯改.
衆法所合成悉皆無所有. 眼色等為緣而得生於識猶火因薪熾識起亦復[一]然. 境轉隨妄心猶鐵逐磁石如幹城陽焰愚渴之所取 中無能造物但隨心變異.復如幹城人往來皆不實 衆生身亦爾進止悉非真.亦如夢中見寤後卽非有 妄見藴等法覺已本寂然.四大微塵聚離心無所得 世間可持物孰非四大成.譬如風[二]痰緣惑亂見諸境 起屍無作者世間法亦然汝等諸佛子應當善觀察. 世間諸動植猶如水聚沫瓶衣等妄想不實如陽焰 苦樂等諸受方之水上泡衆行如芭蕉中無有堅實 是識如幻事虛偽悉非真.於彼三界中動與不動法 皆同於夢境迷心之所現.註:[一]藏譯次有瑜伽者不轉藴車等二頌.自下皆說瑜伽者所不行之事.[二]痰原刻作疾.今依舊譯藏譯改.
亦如幻化事及幹闥婆城但誑於愚夫初無有真實。
佛子覺此法其心無所畏慧火焚諸患卽生密嚴國.世間皆無相相為所係縛無相為吉祥相乃心境界心境界非真真為慧境界. 遠離於衆相[一]慈悲之所行無相徧一切三界皆清淨. 色聲等衆相名為三界法一切諸根境有情之縛因. 由慧得解脫安樂而自在。
時寶髻菩薩坐殊妙之座嚮於金剛藏而作如是言徧諸俱胝剎尊者為上首成就最妙智了達所知法於無量悉檀皆已得明見. 今在修行衆能淨於彼疑覺察有情身一切之本起以妙音演暢窮劫不能盡。
應當為衆會說離諸逆順似非似等因及以真實法.註:[一]舊譯雲非心之所行.今沿用其文而誤合非心為悲也.
令此諸智者心淨無有疑 捨於諸藴因 不久得解脫.藴因法非法生此身後身 智則能脫苦 愛則為堅縛。
有情心所起由色及以明 作意等衆緣.馳散於諸境.迅疾甚奔電難可得覺知. 無明及愛業 以之而濁亂.諸法意先導意速意殊勝 法與意相應 皆以意為性譬如摩尼寶顯現於衆彩. 如是之妙義 佛子何不說。
如衆色摩尼隨色而顯現 仁者瑜祇中 照耀亦如是.具足如來像恆住自在宮 佛子衆圍繞.隨宜應為說。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 於法自在者 復告大衆言.密嚴微妙土是最勝寂靜 亦是大涅盤 解脫淨法界亦是妙智境及以大神通 修諸觀行者 所依之妙剎.
不斷亦不壞常住無變易 水亦不能濡 風亦不能燥.非如瓶等體勤勇成而壞 非似不似因 二種所成立立宗及諸分皆是不定法 以宗及以因 各執差別故.密嚴微妙剎體是轉依識 超於分別心 非妄情境界.如來密嚴剎無終亦無始 非微塵自性 非由於樂欲非大自在作非無明愛業. 但由無功用 妙智之所生出欲色無色超無想暗網. 密嚴微妙[一]土 是阿若悉檀非諸因明者所量之境界. 非由於勝性 自在與聲論及吠陀等宗之所能開[二]顯 乃至資糧位 智慧不能了.唯是於如來及十地智境。 仁者今諦聽.愚夫迷世間為業及非業. 我今演此義 令修勝定者 獲得於安樂。
註:[一]原刻作上.今依麗刻改.[二]藏譯次有頌雲.非微塵緣生.非聲所言說.自性則無生.不由欲主得.
[一]內外一切物所見唯自心. 有情心二性能取及所取.心體有二門卽心見衆物 凡夫性迷惑於自不能了.如瓶現色相無體唯自心 羸定及諸仙於此義惑亂捨於真實理而行分別路 是心有二性如鏡像月影.如[二]目而有翳妄見於毛輪. 空中無毛輪亦無珠瓔珞但從病翳眼若斯而顯現 虛妄計著者不覺恆執取.廣時諸嚴飾種種梵等相 一切諸有情及與瓶衣等內外種種事皆悉從心起。 此密嚴妙定非餘之所有.若有修行者生於衆福地 或生欲自在或於色界天乃至無[三]想宮色究竟天處 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種種諸宮殿漸次除貪欲. 不久得生彼密嚴觀行宮註:[一]玄奘譯成唯識捲二.引此頌雲.衆生心二性.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見種種差別.舊譯此下仍為頌文.[二]原刻目錯月.今依麗刻改.[三]原刻錯相.今依舊譯及藏譯改.
衆佛子圍繞自在而遊戲。 汝應修此定如何着親屬.親屬常係縛輪轉生死因男女意惑亂精血共和合如蟲生臭泥此中生亦爾. 九月或十月肢體漸增長時至出胎已譬如蟲蠕動從此而長大乃至心了知.我觀諸有情生生悉如此父母無有數妻子亦復然於諸世間中無處不周徧. 譬如彼石女夢己忽生子生已方歡喜尋又見其亡悲哀不自勝忽然從睡覺不見有其子初生及後終. 又夢遊山川城邑與園苑一切諸境界世間共受用彼此互相見[一]馳騁而往來運轉與屈伸無量之境界及從於睡覺一切皆非有.亦如多欲者夢見於女人顔貌甚端嚴服玩皆珍綺註:[一]原刻錯聘.今依麗刻改.
種種恣歡樂覺已悉皆無.一切諸世間當知亦如是[一]王位及營從父母等宗姻 但誑於愚夫體性皆無實。
汝於三摩地何故不勤修.無量諸聲聞獨覺及菩薩住山間樹下寂靜修禪處.摩羅耶乳海頻陀婆利師摩酰因陀羅雞羅雪山等.或止圓生樹或住嬌微那處須彌半腹或憩如意樹 絆住劍摩羅於中而宴默.或食贍部果及飲甘露味 具足諸神通而常修此觀.過去未來世坐於蓮華臺 結跏住等引如是常觀察善攝諸根故不散一切境 如以鈎製象住定亦復然.世間若出世一切諸餘定 佛定淨無垢貪愛皆遣除.徧愛無色定無想等禪中 見彼日月形蓮華與深險註:[一]原刻錯正.今依麗刻改.
如空大衆色邪定非究竟. 拂除如是相得淨無分別則見俱胝剎諸佛住等引 同時共舒手以水灌其頂卽入於佛地示現衆色形. 旣得種種身則具薩婆若力通及自在正定陀羅尼 如是等功德莫不皆成就。
分析於諸色乃至觀極微 自性無所有譬如於兔角.無分無分者藴有藴亦然 同於幻所作一切皆如是.此中無業果亦無作業人 無能作世間設有非能作.能作待於作何名能作人 此言成過患說[一]者非清淨。
我者成諸境地輪依水輪 及有情世間次第而安布諸趣各差別彼此互往來 於事起諸根而能[二]取於境.此等非由我皆是於分別 展轉而變異同於乳酪酥。
註:[一]原刻此二字亙倒.今依舊譯藏譯改.[二]原刻錯趣.今依麗刻及藏譯改.
如是生住滅計業與非業 定者常觀此如幹城與夢.無始來戲論熏習於有情 種種之過咎而生分別業.諸根猶如幻境界同於夢 能作所作業定者能遠離。
惡覺微劣者迷惑生妄計 分別於能作一切諸世間.或謂摩尼珠金銀等衆礦 鳥獸色差別刺端銛以利此等皆不同應知無作者. 世間相差別皆從分別生非勝性微塵無因自然等. 惡覺者妄計不知其體性為業為非業如是起分別. 如毒在於乳隨變與相應一切處分別諸法亦如是 是性亦不生是性亦不滅惑者不能了種種異分別 世間惟積集定者乃能觀.汝等應勤修無思業非業 有情互來往如日月[一]超逈註:[一]原刻錯照.今依麗刻改.
在空無所依隨風而運轉. 業性甚微隱密嚴者能見修諸勝觀行不為其所覉. 如火燎長焚須臾作灰燼智火焚業薪當知亦如是. 又如燈破暗一念盡無餘諸業習暗冥無始之熏聚 牟尼智燈起剎那頓皆滅。
[一]辯觀行品第五〈此品以生皆自作而審决觀行〉[二]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 復告於大衆諸仁應諦聽.譬如空閑地 欲造立宮室 匠人資土木然後方得成諦觀諸物中 [三]二皆無捨宅. 亦如於衆指和合以成拳離指而推求 拳體不可得. 軍師及車乘城邑與園林雲物須山川 瓶衣等諸相 皆是假和合智者了如夢.如是身捨宅 諸界所集成 藴積如崇山[危*支]危如朽屋註:[一]藏譯捲三.辨瑜伽品第六.舊譯分別觀行品第五.[二]藏譯缺初頌.舊譯錯作長行.[三]舊譯雲一一無.與藏譯合.今沿舊譯而誤合一一為二也.
不生亦不滅非自亦非他如幹闥婆城 如雲亦如影復如熱時焰亦如觀繪事. 相自於妄現 性淨離有無亦如盲與跛相假而得行自性無能持. 凡愚身亦爾分析至極微空名無實物極微不可得. 諸法亦如是。
瑜伽淨慧者作是思惟時便於色聲等 遠離於覺念.一切意息已泰然得解脫不[一]受於諸有 常樂於等持.設有諸天仙姝麗女人等而來供養者 如觀夢無染.身雖住於此外道不能見持明與梵天 亦不睹其頂.當生摩尼宮自在而遊戲與諸明妃衆 離欲常歡娛.此之觀行法薩埵之境界仁應速修習 發於勇猛心當生光明宮利益於三有. 則斷貪欲分 及離瞋恚癡註:[一]原刻作愛.今依舊譯藏譯改.
能詣大密嚴寂靜殊勝處. 彼無死境界亦[一]非識所行遠離於諸相非分別所得. 此為微妙處瑜伽者相應.是故修觀行希求於彼土旣勝於貪恚無我亦無人.勝定汝應修勿生於三毒。 若執於境界則有二覺生.猶如美女人曼臉而鬒發多欲者見已愛着而思惟迷惑生染覺專想無餘念行來及坐起飲食與睡眠彼女之容姿常現於心想. 如此之惡慧皆由妄境生溺在境淤泥是故不應着. 或如諸世間邪慧妄分別.於牛及山羊設婆與麋鹿見彼有角故執之以為實而於彪兔等便生無角解. 若非見牛角於兔寧執無.世間亦復然妄見有所得後求體非實便言法定無.註:[一]原刻作無.今依麗刻及藏譯改.
未捨分別來常生是邪覺仁應審觀察心行諸境時皆如妄所計角與無角等。 若諸修行者能作如是觀.隨其所意樂或作轉輪王升空而往還具有大威力或生日月殿及諸星宿宮四王忉利天焰摩及兜率化樂與他化摩尼寶殿中色界梵衆身幷十梵天處無煩及無熱善見與善現阿迦尼咤宮自在能遊戲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 住彼漸除欲乃生諸佛剎常遊微妙定解脫之境[一]界。 譬如因破瓶而乃成於瓦壞性剎那現於常見無常. 種子生於芽芽生種已壞.又如彼陶匠以泥而作瓶泥若是奢摩瓶亦如其色或時彼匠者兼用雜色泥比至燒已成各隨其泥色.註:[一]舊譯下為頌文.
從箭竹生蔥. 從角生於[艹/(禾*禾)].穢蠅與敗蜜各得生於蟲.當知世間果似因不似因 皆因變壞故乃得生於果.衆塵成所作體性不變壞 皆是世愚夫而生妄分別。
能作我內我勝我不可得 亦無於意我亦無積集因及以親生因不從識緣有 智者之境界善巧力所生.拔除煩惱刺降魔幷眷屬 世間貪愛盡如蜜能消瘦.諸仙由有貪流轉生諸趣 多時所熏習譬如瞋恚蛇煩惱火燒然流轉險惡趣.離貪卽解脫當勤修觀行。
[一]趣入阿賴耶品第六〈此品以賴耶生密嚴而談其體性〉[二]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 復告諸大衆仁等應當知.我昔蒙佛力加持得妙定 明見俱胝剎修行世定者.註:[一]藏譯第七品.缺品名.舊譯阿賴耶建立品第六.[二]藏譯缺此初頌.舊譯自下悉作長行.
[一]諸佛與佛子清淨所住處於中惟密嚴安樂最第一.諸佛坐蓮華有如殊妙殿我尋從定起一心以瞻仰.自見住密嚴佛子衆圍繞復見解脫藏住在於宮中.身量如指節色相甚明朗如空淨滿月如阿[二]怛思華.我卽心自念是誰難思事卽便見己身在於彼腹內亦於中普見一切諸世間. 蓮華藏佛子以佛神力故亦皆如是見鹹嘆不思議. 天中天作已卽攝威神力大衆悉如[三]故希有妙難思瑜祇種種色是佛之境界。
諸仁應當知. 佛昔為菩薩從彼歡喜地得至於離垢發光及焰慧難勝與現前遠行及不動善慧法雲地.獲得陀羅尼生無盡句義首楞嚴等定及以意成身註:[一]藏譯以下文句不次.今從舊譯長行改作.故多出入.[二]原刻作恆.今依舊譯藏譯改.意謂鬍麻花.[三]原刻作是.今依麗刻及藏譯改.
細性與輕性大性及意樂 尊貴欲壽等.[一]獲斯八自在如應而顯現遊戲於密嚴 名稱妙光明 功德皆成就轉復得清淨現成等正覺.化為佛菩薩 種種妙色像自然徧一切而轉妙法輪.速令諸衆生 以智斷諸惑利樂諸趣已還住密嚴中。 或有諸大士 見佛現色身莊嚴吉祥相光明自然發 熾盛如火聚 住於蓮華宮與諸觀行人嬉遊安樂定 三摩地自在 處所最殊勝.或見於大樹緊那羅王身 現於百千億 種種之變化光明皎如月徧照諸國土.或見兜率天 無量諸佛子身如帝青色功德相莊嚴 首飾摩尼冠 坐於殊勝殿光明普照曜一切智通達.或見於普賢 具有大威力註:[一]勘藏譯舊譯.此句意雲.由意生身得八自在功德.今譯文晦.
得於一切智四無礙辯纔身相現光明獨勝無倫匹住如滿月殿密嚴之定海徧現衆色像賢聖所稱嘆無量諸天衆及幹闥婆等明仙及國王眷屬衆圍繞.或見最勝子幷諸觀行師寂靜而住禪儼如在[一]睡眠遠離於瀋怠順行諸佛教勤苦而清羸示同於外道六欲及梵天有頂至贍部於中而現化多種之光明神通調禦者赫奕而熾盛. 或見為導師降胎示誕育出傢修靜慮乃至般涅盤佛智不思議一切皆圓滿得自在無畏人天等歸依。 仁者應當知諸佛之體性智慧最無比惟佛所能知。 [二]如釋迦已獲人中勝師子汝等鹹當得生信勿懷疑信卽為佛體必當得解脫.註:[一]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二]勘藏譯舊譯.此二句意雲.如是已得釋迦師子.
或作轉輪王及以諸粟散乃至生梵宮而為彼天主.轉生蓮華藏在彼佛會中蓮華而化生獲大精進力.由此降魔衆及欲熏習因志意無怯弱證成[一]一道法紹繼於佛事得王諸國土若欲得作佛當淨佛性道種[二]姓旣淨已諸佛卽授記. 瑜祇轉覺悟不久當成佛一切修行者而為作依怙. 譬如彼[三]大地亦為衆所依如於妙行者能療一切病. 覺者亦如是能除虛妄疾得無分別心支解不傾動。 內外之境界了達皆惟識能遠離於我亦離於我所[四]無能害所害及以於害具.一切悉皆是意識之境界皆依阿賴耶如是妄分別.如珠合日光相感而生火此火非珠出亦非從日生.註:[一]勘藏譯舊譯此語雲一乘法.[二]原刻作性.今依麗刻及藏譯改.[三]原刻作天.今依麗刻改.[四]原刻作所.今依麗刻改.
心意識亦爾 根境意和合能生於諸心 如海起波浪.此性非陽焰 亦非於夢幻非同如是等 迷惑之所取
非同龜鱉毛 及與於兔角. 又如雷電合 震發而生火此火為從[一]木 為從雷電生意無有定知 此[二]火從生處.如火為從木 造作於瓶等欲等諸心法 與心而共生和合無定性 當知亦如是. 心境不思議 密嚴者知見。
有情之[三]藏護 無始妙俱生. 如涅盤虛空 擇滅無為性遠離於三世 清淨常圓滿. [四]如月有虧盈 顯現諸國土循環體是一 其性無增減愚夫所分別 見月有增減往來於四洲 而實無盈缺. 如是之藏識 普現有情界其體無增減 圓絜常光明愚夫妄分別 恆於賴耶識註:[一]原刻作水.今依藏譯改.次頌同.[二]原刻作大.今依麗刻改.[三]藏護謂阿賴耶.[四]藏譯下數白雲.身中之藏識.如新月初增.顯現各別土.依須彌輪轉.而體曾不減.
計着有增減 應知亦如是. 若有於此識 能正而了知卽便得無漏 轉依位差別 如是差別法 得者甚為難。
[一]如月在雲中 其性恆明潔 藏識亦如是 與七識俱轉
熏習以相應 體性而無染. 猶如河中[二]木 隨水以漂流
而木與於流 體相各差別 藏識亦如是 [三]諸識習氣俱
而恆性清淨 不為其所[四]染 清淨與雜染 皆依阿賴耶聖者現法樂 等引之境界. 人天等諸趣 一切佛剎土如是染淨法 [五]如來藏為因 由彼悟成佛 為諸乘種姓。
一切諸衆生 有具於威力 自在諸功德 殊勝諸吉祥乃至險惡處 上中下差別 賴耶恆住中 徧為作依止.悉是諸有情 無始時來[六]界. 以諸業習氣 而能自增長註:[一]此二句依舊譯加.藏譯亦同有此文.[二]原刻作水.今依麗刻及藏譯改.[三]藏譯次三句意雲.與七識俱而無雜.[四]原刻作業.今依麗刻改.[五]勘藏譯舊譯皆云卽彼為因轉.不出如來藏之名.[六]原刻作果.今依舊譯藏譯改.
亦復而增長所餘之七識. 由是諸愚夫執以為內我能作所依我輪回於生死。意識在身中迅疾如風轉業風所吹動徧住於諸根 常與七識俱流轉如波浪.微塵與勝性自在及時方 [一]悉是淨賴耶於中妄分別.賴耶由業力及愛以為因 成就諸世間種種之品類.愚夫恆不了執之為作者。此識之體相微細甚難知.未見於真實心迷不能覺 常於根境意而生於愛着。
金剛藏復言[二]無畏諸佛子 如是賴耶體雲何不見聞.衆身之所依性淨恆無染 具足三十二佛相及輪王.徧於三界中而現種種色. 猶如淨空月衆星所環繞藏識與諸識住身亦如是. 亦如欲天主天女衆圍繞註:[一]藏譯此句云.唯一善賴耶.[二]舊譯以下仍為頌文.
顯於寶宮殿藏識亦如是 如江海諸神水中而自在藏識處於世當知亦如是. 如竜依水天. 如百川歸海.如樹王依地現心亦如是. 如日在宮殿旋繞妙高山諸天皆敬禮佛地[一]心亦爾. 十種諸地中修行一切行在於菩薩身顯現於[二]大法 徧利與安樂如來常稱贊.地地皆清淨故號為佛子 在於菩薩身是卽名菩薩.佛與諸菩薩[三]皆是賴耶名 佛及最勝子已授當授記廣大阿賴耶當成等正覺。 卽此賴耶體密嚴者能見由最勝瑜祇妙定相應故. 諸佛與緣覺聲聞及外道證理無畏人所觀皆此識。 種種諸識境皆從心所變瓶衣等衆物如是性皆無 悉依阿賴耶所見皆迷惑註:[一]藏譯作藏亦爾.舊譯同.[二]藏譯作大乘.舊譯同.[三]藏譯此句云.皆依賴耶說.
謂以諸熏習妄生能所取. 體非如幻化非陽焰毛輪非生非不生空[一]不空遠離 有無皆無性長短等亦然.智者觀幻事此皆惟幻術 未曾有一物與幻而同起.有情所分別如幻而可見 陽焰毛輪相二俱不可得.離一亦無二無過世當世 此皆識變異無幻無幻名諸性無所得是幻幻所作. 世間有迷惑其心不自在妄說有能幻幻成種種物 動搖及往來雖現皆非實.如鐵因磁石所嚮而轉移 藏識亦如是隨於分別種一切諸世間無處不周徧. 如日摩尼寶無思及分別此識徧諸處見之謂流轉 [二]不死亦不生本非流轉法如夢見生死覺悟卽解脫 佛子若轉依卽名解脫者。
註:[一]原刻作性.今依舊譯藏譯改.[二]勘藏譯次二句意雲.雖有生死法.而無流轉者.今沿舊譯誤.
此卽是諸佛最勝之教理. 審量一切法如稱如明鏡照曜如明燈試驗如金石. 正道之標相遠離於斷滅修習勝定者皆由清淨因 令離諸雜染轉依而顯現。
大乘密嚴經捲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藏要第一輯敘 | 大般若經第二分校勘說明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二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三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四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五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一 | 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捨利子般若四品 | 大般若經十六分總 | 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方便般若二十品 | 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校勘說明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五十九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六十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六十一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六十二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六十三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六十四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六十五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六十六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六十七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六十八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六十九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七十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捲第四百七十一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