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歷代女詩人的詩生活:滿目梨花詞 》
20愛我的請舉手,不愛我的請倒立
康螞 Kang Ma
【個人簡歷】
姓名:薛濤
朝代:唐朝
籍貫:長安
職業:發明傢
主要作品:《四友贊》、《贈遠二首》
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
引書媒而黯黯,入文畝以休休。
——《四友贊》
擾弱新蒲葉又齊,春深花發塞前溪。
知君未轉秦關騎,日照千門掩袖啼。
——《贈遠二首》其一
芙蓉新落蜀山秋,錦字開緘到是愁。
閨閣不知戎馬事,月高還上望夫樓。
——《贈遠二首》其二
《全唐詩》是這樣介紹薛濤的:“薛濤,字洪度,本長安良傢女,隨父宦,流落蜀中,遂入樂籍。辨慧工詩,有林下風緻。韋臯鎮蜀,召令侍酒賦詩,稱為女校書。出入幕府,歷事十一鎮,皆以詩受知,暮年屏居浣花溪。著女冠服,好別鬆花小箋,時號薛濤箋。”世人皆以為唐朝的薛濤是著名女詩人,殊不知她還是個發明傢。她直接參與發明的第一項專利是薛濤箋,也就是人們今天使用的便箋。別看是一個不起眼的便箋,在唐朝那會兒可成了神乎其神的人間珍品。薛濤的書法很好,她喜歡把詩寫在深紅色的紙箋上,但她的詩多是四句小詩,紙幅很大,浪費且不美觀。她就把自己的用紙都設計成小幅的,小巧雅緻,又很適用,當時風靡一時,薛濤箋很貴,為達官貴人專用,小戶人傢則沒有能力購買。
做紙箋的時候,薛濤並沒有成立什麽大作坊,而是自己親自動手來做。一是她擔心這個項目具有投資風險,二是擔心生産綫鋪得太長反而降低了追求精緻生活的欲求。雖說中國的造紙術在唐朝已經流傳到了朝鮮、日本、阿拉伯甚至歐洲,但市場上見到的多是呆板單一的實用紙,缺乏色彩斑斕的紙。薛濤正是看準了這塊市場空白,與時俱進抓住機遇,從而走上了自創品牌的道路。她把樂山特産的胭脂木浸泡搗拌成漿,加上雲母粉,滲入玉津井的水,製成粉紅色的紙張,上有鬆花紋路,專門用來謄寫自己的詩作。於是薛濤箋紙就流傳開了,她讓更多的詩人朋友為之雀躍,一時成為時尚和新銳的象徵。後來唐人喜用彩箋題詩或書寫小簡,都是在模仿薛濤。
詩人薛濤間接參與的另外一項發明是薛濤香幹。據說薛濤傢的井被譽為“薛濤井”。薛濤去世後,她傢門口的一個會做豆腐的姓石的生意人,為了緬懷這位女詩人,就發明了一種食物。他用薛濤井水浸泡黃豆製作豆腐幹,並用雞湯、八角、花椒、辣椒等製作鹵水燒煮豆腐幹,取名“全雞薛濤香幹”。為使這種香幹更加美味,他又用牛肉濃湯,加入八角、桂皮、山茶、花椒、生薑一起合煮,起鍋後加入黃酒、香油,然後緩慢風幹即成香氣撲鼻、味道鮮美的“薛濤香幹”。薛濤香幹那真是顔色金黃,味道鮮美,香氣撲鼻,無數食客前來品嚐並且贊不絶口。香幹本身味美是一個原因,大傢更多還是衝着“薛濤”這個商標來的。
在唐朝,藝術達到空前繁榮,詩人更是多如牛毛。但像薛濤這樣同時具有詩人身份和發明傢身份的詩人實屬鳳毛麟角。再加上薛濤才貌一流、精通音律,所以傾慕者趨之若鶩,很多男人都喜歡她。薛濤自小喪父,傢境衰落,母親也因貧苦而病死。十四歲時,薛濤迫於生計當了一名以詩樂娛人的樂妓,很快就憑藉一流的纔藝在老傢成都豔名遠揚。後來,當時的劍南節度使韋臯驚聞薛濤的才華,邀其吟詩作樂,而薛濤亦很會自我推銷自己,揮筆而就一首《謁巫山廟》。韋臯一看,嗯,不錯,這不就是我一直在找的貼身女秘書嗎?得,就是她了。
韋臯是改變薛濤命運的重要人物,此人也是個深諳官場之道的名利之徒,薛濤遇見他不知道是幸還是命?當時的四川既是軍事要塞,又是人文氣息濃郁的地方,每年都能嚮位於長安的“作協”輸送衆多文學新秀,所以深得國傢文聯的重視,連續幾年被評為文學大省。而作為主抓文化産業的帶頭人,韋臯更是善於利用文藝産業這張牌來暢行官場。所以,當他遭遇薛濤的那一瞬間,就知道此女有可能是自己升官發財的名片。跟着韋臯混的那段日子,薛濤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官妓。何為官妓?唐代各地官府及軍鎮均設有樂館,官妓居於其中。她們專為官府服務,獻藝侑觴,甚至私侍寢席。得到薛濤後,韋臯整日邀請各方官員前來消遣,薛濤負責跟士大夫文人們寫詩唱和,整日忙得焦頭爛額,儼然成為文化圈裏的一朵炙手可熱的交際花。據《唐才子傳》記載,說薛濤在跟文化人的唱和中,表現得機智敏捷、幽默風趣,每每使在座客人驚嘆不止。說有一次一個黎州的小縣長作了《千字文》令,須帶魚禽鳥獸,先雲:“有虞(與魚同音)陶唐。”薛濤答:“佐時阿衡。”縣長道:“語中並無魚鳥等字,須罰。”薛濤笑答:“衡字內有小魚字,使君的‘有虞陶唐’,一魚也沒有。”薛濤的幽默擅辯,讓縣長大人很沒面子,但卻十分佩服這個機智的女人。論薛濤的口才和機敏,當個外交官也是綽綽有餘。
還有一次,著名詩人劉禹錫來韋臯傢串門。薛濤作陪,韋臯為了討好劉禹錫,就對薛濤說:“劉老師難得來一次,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學習機會,你跟他當場對詩如何?”薛濤久慕劉禹錫大名,得知劉老師改天將南下,便信口吟出一首七絶:“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茫。誰言千裏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劉禹錫一聽,此詩做得真是好啊,看來自己不展示壓箱底的功夫怕是不行了。於是劉老師也回覆一首:“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桃葉》傳情《竹葉》怨,水流無限月明多。”遇到劉禹錫,薛濤想不成名都難,這兩首詩一經傳出,薛濤便聲名遠揚了。而韋臯作為這次“二人詩會”的策劃人,也是官運亨通。當然,這一切還得歸功於這位大名鼎鼎的劉禹錫劉老師,沒有劉老師的提攜,韋臯和薛濤也得不到實惠。
後來,韋臯因鎮邊有功受封為南康郡王(說是鎮邊有功,其實都是薛濤的功勞),離開了成都。後來,繼任劍南節度使的李德裕,同樣非常欣賞薛濤之才。在薛濤的有生之年,劍南節度使總共換過了十一位,而每一位都對她十分青睞和敬重。當時與薛濤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牛僧孺、令狐楚、張籍、杜牧、劉禹錫、張祜等,都與薛濤有詩文酬唱,雙方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如此看來,薛濤不是個普通的樂妓,還更是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否則一個樂妓如何能獲得官場名人的尊重?憑的可是高尚的情操和不卑不亢的態度。
薛濤雖說跟很多男人有過極為特殊的關係,但她一生卻衹愛過一個人,那就是唐朝著名詩人元稹。當時身在長安的元稹仰慕薛濤的聲名,一直想會會這個才貌雙絶的女子。所以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元稹官拜監察御史,就利用工作之便特地到成都來會見薛濤。當時薛濤四十二歲,已屬半老徐娘,元稹三十一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好年紀。兩人這一見面就如幹柴烈火,燒了個天昏地暗。初見面時,元稹故意裝出一副文學大師的樣子,取出筆墨紙硯,讓薛濤現場以此為題創作詩。這正好是薛濤的強項啊,她從容不迫,走筆疾書一篇《四友贊》:“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引書媒而黯黯,入文廟以休休。”此詩寫得妙,每一句是一項實物。“磨潤色先生之腹”說的是硯,“濡藏鋒都尉之頭”說的是筆,“引書媒而黯黯”說的是墨,“入文畝以休休”說的是紙。薛濤不愧是詩中高手,短短四句就將謎底躍然紙上,難怪元稹對她愛得無法自拔。元稹一看,哇,這個薛濤書法文義,詩極佳妙。而且才思敏捷,非同凡響,於是徹底服了。薛濤一看把元稹給鎮住了,再加上她也喜歡元稹,就在當晚就把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元稹。但他們畢竟是露水夫妻,見不得光。再說以薛濤的身份,元稹也不可能娶她,哪怕做個二房都不行。所以在一年之後,元稹就藉故回到長安,兩人不得不揮淚分手。面對元稹這個自私的男人,薛濤非但沒有埋怨,還為其獻詩《贈遠二首》。其一:“擾弱新蒲葉又齊,春深花發塞前溪。知君未轉秦關騎,日照千門掩袖啼。”其二:“芙蓉新落蜀山秋,錦字開緘到是愁。閨閣不知戎馬事,月高還上望夫樓。”薛濤含淚對元稹說:“親愛的,××年×月×日是我們認識的第一天,那時候我們都是空虛的,兩個空虛的人見面自然是一見如故。本以為我們可以走到結婚的那天,可是事情往往沒有想的那麽順利。我們××年××月正式分手。本以為分手之後還可以保持朋友關係,但我的心裏卻不能欺騙自己,不能愛了,那就恨吧,但我不願意說出這個字。當愛已成往事,朋友與愛人的區別竟讓我如此清醒。我想,既然你有如此多的顧慮,那我們就必須斬釘截鐵,不能藕斷絲連,分手吧分手吧,不要再騙我說你還愛着我,你我的夢彼此不同,就算是當做一時糊塗愛錯。回想起我們走過那段日子,很多事我無法忘記。我第一次見你的驚羞,依然讓我記憶猶新。你第一次見我的酷酷的樣子,依然讓我激動不已。一切都是那麽的真切,如今卻要用時間將往事封存。我知道你的决然,知道你的堅持,可是在你說分手之後,我仍然不忍放棄。我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給你寫詩。男人真的是最善變的動物,你也不例外,雖然我們的愛情還未真正開始,就被你扼殺了,但是我不恨你,我對你衹有愛沒有恨,更多的是感激。希望你過得好,再見!”晚年的薛濤行為有些異常,身穿道袍閉門不出,還在成都遠郊築起吟詩樓,隱居其中,直至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逝世,時年六十二歲。當時的劍南節度使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志銘,並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滿目梨花詞(1) | 第2節:滿目梨花詞(2) | 第3節:滿目梨花詞(3) | 第4節:滿目梨花詞(4) | 第5節:滿目梨花詞(5) | 第6節:滿目梨花詞(6) | 第7節:滿目梨花詞(7) | 第8節:滿目梨花詞(8) | 第9節:滿目梨花詞(9) | 第10節:滿目梨花詞(10) | 第11節:滿目梨花詞(11) | 第12節:滿目梨花詞(12) | 第13節:滿目梨花詞(13) | 第14節:滿目梨花詞(14) | 第15節:滿目梨花詞(15) | 第16節:滿目梨花詞(16) | 第17節:滿目梨花詞(17) | 第18節:滿目梨花詞(18) | 第19節:滿目梨花詞(19) | 第20節:滿目梨花詞(20) | 目錄 | 序一:即使旋轉 也要像個陀蠃 | 序二:喧囂的世界和靜靜流淌的故事 | 1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老公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