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感悟 》
第43節:誠信之道(5)
於丹 Yu Dan
一天的時光,這衹山羊就在太陽投影的迷惑下,一口東西沒吃着。
這不就像我們的人生嗎?有時候一種外在的投射,一種虛幻的假象,在某一個瞬間讓你覺得比真實的自己要高大很多,又在某一個瞬間讓你覺得比真實的自己要渺小不少。
一個人的心怎麽樣能夠保持着恆常的判斷呢?這需要我們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保持一顆平常心。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的答案是這樣的:"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論語·顔淵》)
老師說,你不是想提高道德嗎?我就告訴你兩條原則,第一叫"主忠信",要以忠誠、信用作為你內心的依據,能夠立住這一點,就不錯了。第二點叫"徙義",就是你可以有改變,但是必須要合乎道義。內心主於忠信,合乎道義去改變,做到這些,那不就提升品德了嗎?一個人品德提升之後,才能夠辨惑,不至於像山羊那樣會因外界的變化而無所適從。
孔子又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個情況我們現在都有吧?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就覺得他好得不得了,希望他長長久久,千年萬世,一直這樣活着纔好呢。這就叫"愛之欲其生"。突然之間,又恨上這個人了,就恨不得他馬上消失,希望他短命。這就叫"惡之欲其死"。孔子說,你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難道不是迷惑嗎?
孔子的意思就是說,人們應該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就會活得很明白,而如果感情用事的話,就會陷於無窮的迷惑之中。
一個人如果不能保持恆常之心,失去自己內心的判斷標準,就會出現很多的迷惑。我們現在總說世象紛紜,希望哪個神靈藉我一雙慧眼,讓我好看清復雜的世象。真正的慧眼何在呢?它不僅關乎智慧,還關乎一個人的自我判斷和內心恆常的力量。要想對世界守信,對他人守信,先要看看能否對自己的生命忠誠守信。這是你辨惑的前提。所以孔子把崇德、辨惑連在一起分析,在他看來,提高道德是分辨迷惑的一種方式。
我們看到,孔子對於忠信的論述很多。他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我們看,孔子提到忠信,不是孤立地提一個標準,而是把很多標準放在一起,包括了儀態的莊重威嚴、熱愛學習、忠誠守信、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方方面面。
孔子說,一個真君子,如果他的內心不厚重,不莊重,那麽他就沒有威嚴。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這個人怎麽顯得那麽沒有分量,那麽輕薄,見風就倒,聽到點什麽風聲就容易改變判斷,其實那是因為他內心本身就不厚重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孝敬之道(1) | 第2節:孝敬之道(2) | 第3節:孝敬之道(3) | 第4節:孝敬之道(4) | 第5節:孝敬之道(5) | 第6節:孝敬之道(6) | 第7節:孝敬之道(7) | 第8節:孝敬之道(8) | 第9節:孝敬之道(9) | 第10節:孝敬之道(10) | 第11節:孝敬之道(11) | 第12節:孝敬之道(12) | 第13節:孝敬之道(13) | 第14節:孝敬之道(14) | 第15節:智慧之道(1) | 第16節:智慧之道(2) | 第17節:智慧之道(3) | 第18節:智慧之道(4) | 第19節:智慧之道(5) | 第20節:智慧之道(6) | 第21節:智慧之道(7) | 第22節:智慧之道(8) | 第23節:智慧之道(9) | 第24節:智慧之道(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