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楚汉相争   》 公元前二○二年 己亥(5)      柏杨 Bai Yang

  刘邦下令迁都长安(陕西省西安市,本是秦王国一个村落),而且立即出发。任命娄敬当宫廷禁卫官(郎中),封奉春君(君比侯低一级),赐他姓刘。
  15 张良健康不佳,一直多病,自从跟随刘邦从洛阳迁都长安之后,就沉迷在玄虚的巫术里,每天静坐,使全身气息运转,不再吃饭,而只吃一种据说可以延年益寿的药物。在家幽居,很少出门。他说:“我们张家,几代都是韩王国的宰相,韩王国亡后,我变卖价值黄
  金二十四万两的家产,向秦王国报仇,曾引起天下震动(指博浪沙行刺嬴政,参考前二一八年)。今天,以口舌的功劳,被尊为帝王的师傅,封一万户侯爵,这是一个平民最高的极限,对我而言,已十分满足。目前唯一的愿望,是离开这个烦扰世界,追随赤松子(太古时代的神仙。神农氏时,曾担任水利官,可以造雨),遨游世界之外。”
  司马光曰:
  有生就有死,犹如有白天就有黑夜。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例外,以张良的真知灼见,足可以了解神仙之事,不过虚话。然而他仍宣称要追随赤松子,一定有他的原因,说明他具备高度智慧。
  功名——功勋和名位,是人生最难处理的关节。诚如刘邦所称道的,西汉王朝开创基业的英雄,不过“三杰”。然而,韩信全族屠灭(参考前一九六年),萧何投入监牢(参考前一九五年),岂不都因为他们已经达到巅峰而仍不知道停止?所以张良才假托神仙,放弃现实世界,把功名看成身外之物,把荣耀抛到脑后,所谓“明哲保身”,张良正是一个榜样。
  柏杨曰:
  司马光对张良晚年的怪诞行为所作的分析,我们同意,以张良的聪明,当然了解神仙并不存在。但为了保命,他不得不言不由衷,信口开河。但司马光认为韩信和萧何的受到迫害,是因为他们已经达到巅峰,而仍“不知道停止”,却远离事实。什么叫巅峰?侯爵是不是巅峰?王爵是不是巅峰?刘邦已经封王,还不满足,喋血上爬,为什么没有杀头坐牢?不但没有杀头坐牢,反而当上皇帝,好不威风。这已足够说明达到巅峰而仍不知道停止,并不是招祸的原因,至少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另有所在,那就是专制政治本质上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政体,钢铁般坚固的外貌,强有力的野心家随时都可能把它摧毁,不像民主政治那么具有弹性。掌握权柄的人,不得不把全副精力用来防止叛变。每一个有能力或每一个有影响力、受到人民爱戴,以及有大功劳,军权、政权在手的人,都是潜在的敌人。无论你知道不知道停止,都要排除。最简单也是最迅速的手段,莫过于制造冤狱。韩信和萧何所受到的,不过一场大冤狱和一场小冤狱而已。韩信可能还有不收敛之处。萧何自始至终,都战战兢兢、俯首帖耳,根本没有“不知道停止”的行为,也难逃此劫。
  司马光没有一句话触及到专制制度和当权分子的邪恶,反而千错万错,都是被迫害的人错,谁教你不停止进取?谁教你激起主子的疑心?因而大肆赞扬“明哲保身”。儒家系统对于不能明哲保身的人,总是冷嘲热讽,讥笑备至。数千年以降,遂使中国社会越来越缺乏正义和道德勇气。在明哲保身哲学引导下,中国人都有一种神经质的恐惧,连自己应有的权利,都不敢挺身保护,唯恐惹祸招灾。
  嬴稷诛杀白起(参考前二五七年),不过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刘邦一连串屠戮,却是专制政体必不可免的一项作业,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几乎所有新兴的政权,都要通过这个窄门,血迹斑斑。
  16 六月九日,刘邦下令大赦。
  17 秋季,七月,燕王(首府蓟县【北京市】)臧荼背叛中央,刘邦亲率大军进击。
  18 赵王(首府襄国)张耳、长沙王(首府临湘)吴芮逝世。
  19 九月,生擒臧荼。
  九月三十日,刘邦任命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长安侯卢绾当燕王。卢绾跟刘邦同住一条街巷,二人又同一天出生,自幼玩在一起,感情亲密。刘邦对卢绾的亲信,没有人比得上,所以特别封王。
  20 西楚王国从前的将领利幾(利,姓)叛变,刘邦亲率大军把利幾击破。(利幾当陈县县长时,投降汉王国,封颍川侯。今年【前二○二年】,刘邦到洛阳,召见利幾,利幾恐惧,起兵反抗。)
  21 闰九月,刘邦把秦王朝时代的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
  22 西楚王国从前的大将钟离昧,一向跟楚王韩信友善。项羽死后,钟离昧投奔韩信。刘邦深恨钟离昧,听说躲在韩信那里,正式下诏,命楚国(韩信)逮捕。
  韩信初到他的封国,巡查各县市,每次都携带大批武装部队,护卫严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楚汉相争》导读公元前二一○年 辛卯(1)公元前二一○年 辛卯(2)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1)
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2)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3)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4)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1)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2)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3)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4)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5)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6)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1)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2)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3)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4)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5)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1)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2)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3)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4)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5)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6)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