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43節:第二節 學習的章法(3)      劉德江 Liu Dejiang

  這事說來話長,有一天李時珍出診回來剛剛進門,一個姓李的樵夫在門外大聲地喊着他的名字。樵夫焦急地要把李時珍請去給他的妻子看病。他說妻子生病了,但沒有錢請醫生,便找了一位江湖醫生給開了個方子。不料按方子取了藥,讓妻子喝下去後,妻子的病突然變得更重了。
  當李時珍趕到樵夫傢裏的時候,樵夫的妻子已經昏迷,樵夫急得直流眼淚。李時珍給他的妻子號過脈後,發現江湖醫生對癥下藥,沒有問題。可是問題出在哪兒呢?李時珍立刻想到,應該檢查一下藥渣。李時珍發現藥渣中有"虎掌",方子上卻沒有這個藥。再看方子上有"漏籃子",藥渣裏卻沒有。這肯定是藥鋪裏發錯了藥,錯把"虎掌"當成了"漏籃子"。李時珍知道"虎掌"有劇毒,有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他連忙將藥箱裏珍貴的救急藥取出給樵夫,叫他給妻子服下,病人總算脫離了危險。李時珍告訴樵夫繼續照原來的方子抓藥,不過一定要提醒藥店不要把藥弄錯了。
  李時珍回到傢裏,心裏老是放不下藥店配錯藥的事。他想這件事不能全怪藥店,主要原因在於舊的"本草"書,那本叫《日華本草》的書中就把"漏籃子"叫作"虎掌"。這不禁又讓他聯想起過去因"本草"錯誤而發生的幾件事。"本草"書上說,巴豆是瀉藥,可是他有一次給溏泄病患者服用少量的巴豆,反面止住了腹瀉。後來繼續使用,成功病例已近百人。再有就是有個紳士按"本草"書所說,把"草烏頭"當作"川烏頭"服用,結果丟掉了性命。
  老"本草"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馬上有人給以修正,應該趕快修一部新的。李時珍想:"我來做這件事情怎麽樣呢?一來可以把古人講錯了的都改過來,二來也可以把我新學到的東西添進去。"但重新修訂"本草",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談何容易!以前這種工作都是由朝廷組織力量完成,僅憑個人的力量恐怕十年八年也未必可以完成,並且各方面的睏難都是不易剋服的。
  李時珍下决心一定要盡自己的微薄之力來完成這件工作。從此,李時珍在行醫讀書當中,更加留心一切和"本草"有關的材料、古籍和文獻。《黃帝素問》、《華佗方》、《張仲景傷寒論》、《神農本草經》、《證類本草》等藥書,他都一一精讀,而且還加以校勘,寫下札記。他堅持書本知識和調查實踐相結合,穿上草鞋,背上藥筐,拿起藥鋤,帶上必要的藥書和筆記本,到山上去親自驗證藥物。他首先將需要調查研究的藥物寫在本子上,先尋找當地産的,再解决不易尋到的。自己不認識的草藥,便嚮當地人請教。蘄州周圍百十裏內廣阔的原野、偏僻的山𠔌,都印上了他的足跡。
  在這個過程中,他還嚮本地的鄉親們請教。當地人憑日常生活經驗對一些藥材的藥性、藥用等瞭解得非常透徹,令李時珍獲益匪淺。同時人們不論是種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聽說他的事跡後,都對他分外熱情,主動幫助他瞭解各種各樣的藥物。他也虛心求教。李時珍整整花了十年的心血,可是還有不少藥沒有收集到實物。於是在他四十七歲時,决定作長途旅行。他收了一個徒弟叫龐憲,師徒結伴而行,先後到過湖北北部的武當山、江西的廬山,還到過江蘇、安徽等地。
  多走、多學、多見、多聞,他的那個藥物名單中的空白點不斷減少,而藥包中的經驗單方卻在逐漸增多。老鄉們告訴他:箭頭草燒出煙來,可以熏瘡;胭脂菜搗爛了,可以消除蟲咬傷的疼痛和瘙癢;大蒜液殺蟲和防癆非常有效;益母草是治療婦女病的良藥;患夜盲癥,吃羊肝可以治愈……這些千百年來流傳在民間的單方、偏方,既經濟實用,又十分珍貴,李時珍把它們記錄下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着這種百折不撓的决心,李時珍藥包裏的資料已經多得不勝枚舉,有礦物、有植物、有動物,還有不少珍貴的民間單方和書籍文獻。三年後,李時珍回到傢中,動員全家人參加編寫工作。除了龐憲這個重要助手外,他的三個兒子、四個孫子,有的幫助抄寫,有的幫助繪圖。一五七八年,李時珍六十歲的時候,這部輝煌巨著終於完成了。全書記載了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插圖一千一百六十幅,附方一萬一千零十六則,共一百多萬字,訂成五十二捲,堆在案頭有好幾尺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