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王蒙散文隨筆集:忘卻的魅力   》 第43節:嶺岩的啓示      王蒙 Wang Meng

  1988年11月7日伊嶺岩的啓示
  為什麽人們會對伊嶺岩洞感興趣?
  人類的生活的欲望、生活的熱情、生活的興致實際上是無限的,是永遠也不會完全滿足的。
  人們不僅需要此樣的生活,這一個世界,人們還渴望着去瞭解、去體驗彼樣的生活,別一個世界。
  於是有了沙漠探險,有了南北極的觀測,有了嚮外層空間的高飛和嚮海洋深處的探尋。於是有了神話傳說。
  伊嶺岩洞是小小的也罷,它提供的卻是別一樣世界,它與洞外的光亮的、遼闊的、各自有着鮮明的質的確定性的世界不同,它是模糊的、奇形怪狀的、混亂而又有着自己的某種和諧的、無意義卻又富於暗示性的。它們都是一種石頭,但是它們給你的是一種小小的大千世界的紛紜繁復的感受。
  奇奇怪怪,奇形怪狀,這正是伊嶺岩洞引人入勝的地方。如果岩洞裏的石頭就像我們常見的山石、河灘卵石……也就不會有什麽人去看了。
  奇與怪也是人們的一種追求--對於新的經驗、新的感受的追求。奇與怪是一種突破,一種衝擊,一種挑戰,對常規的挑戰,與常規的競賽。
  當然,並非每一種奇與怪都是美的、成功的、引人入勝的。好奇心可以出自崇高的思想境界,也可以衹意味着一種低級的卑劣心理。分析每一種奇與怪的性質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無論如何,人應該具有打破常規的勇氣。
  伊嶺岩洞是自然形成的,它能夠成為藝術欣賞的對象嗎?
  岩洞也正像山川大地、日月星辰一樣,時時可以引起人們審美的情操和想象。
  這是因為,第一,美與自然是不可分的。許多美的範疇,例如對稱與不對稱,均衡與不均衡,多樣與統一,明朗與含蓄,都是大自然本來具有的特性,都來自大自然的提示。可以說,美是師法自然的。
  請到伊嶺岩洞一遊吧,它會使哪怕是最高明、最大膽、最激進的雕塑傢羨慕乃至膜拜。看那恢宏的氣魄!看那奇詭的造型!看那無窮無盡的點、綫、面、體、層次、空白、角度、距離、虛實、明暗、剛柔、伸縮、動靜!有哪個雕塑傢能夠創造得出、哪怕是完備地想象得出這樣一個藝術世界!
  有時候,人們甚至覺得難以相信,這渾然一體的伊嶺岩洞,難道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嗎?大自然真有着這樣博大精微的匠心?地理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可以對每一塊鐘乳石,每一個石筍,每一根石柱的形成和整個山洞的佈局作出自己的解釋。同時,從這些解釋中,我們也可以悟到自然規律的美,不僅形象是美的,抽象也可以是美的。萬有引力是美的,物態變化是美的,萬物的合成和分解、融化和凝結、流動與固定,都是美的。
  第二,哪怕是對最原始的自然對象的欣賞活動,也離不開人們的主觀能動性,離不開飽含着勇氣和情感的藝術想象。這種想象,把自然對象本身所不曾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某些性質賦予了對象,打破了物我之間的隔膜,溝通了自然對象與人的心靈。應該說,這正是藝術創造活動的開始,是一種初級的藝術創造。當你進入伊嶺岩洞,為一塊又一塊的石頭和它們的佈局而歡呼,當你興奮地告訴你的同伴:"看,那簡直像一個木瓜!""啊,那像一頭水牛!"這時,你已經在進行藝術創造的活動了。石頭之所以被你認為像木瓜或者水牛,離不開你對於木瓜和水牛的經驗,你賦予你的對象--石頭以某些它本身並不具備的特質,可以說這是你賦予對象以生命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一個有着高度的藝術想象力或者叫形象思維的能力的人和一個不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同遊伊嶺岩洞,他們的感受乃至趣味,會有很大的不同。
  多數人並不習慣於這種想象,多數人對於自己的想象缺乏足夠的自信,這裏,就看得出解說的重要了。當解說員按動燈光鍵鈕,告訴遊客這裏是雙獅迎客,那裏是丹鳳迎賓,這裏是劉三姐對歌,那裏是孫悟空下竜宮的時候,遊客們爭相觀看,按照解說員的提示和規定去想象,然後一個個都服氣了:"果然!""就是像!"然後嘖嘖稱奇,感到極大的滿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忘卻的魅力第2節:又到杭州第3節:斷裂與整合第4節:釵頭鳳
第5節:我愛喝稀粥第6節:榴蓮第7節:海的顔色第8節:搖拐
第9節:新疆的歌第10節:阿娜爾姑麗第11節:無花果第12節:四月的泥濘
第13節:搬傢的經歷第14節:清明的心弦第15節:喜歡雨第16節:周揚的目光
第17節:張潔的頂撞第18節:交通工具船第19節:驚天巨浪的一代第20節:搖沫
第21節:鱗與爪第22節:俄羅斯八日第23節:宇宙飯店第24節:無聲勝有聲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