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43節:論語心得(43)      劉廣宇 Liu Anyu

  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蜂起,政權更替頻繁,群雄擁兵自立,紛紛逐鹿天下。當年曹操一道矯詔,立即匯集關東17路人馬。這17路人馬即是17路諸侯,17座山頭,17條爭鋒鬥勇的好漢。但到了最後,為何衹剩下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大政治集團鼎足而立呢?可以說:“三分鼎立决於人才。”這三個集團的首腦都重視人才,禮遇人才,註意招募、選拔使用人才,因此各自有一大批優秀人才。劉備勞碌奔波,勢力日趨壯大,最後不但有了“五虎將”,而且得到了三國時期的頂尖人物——諸葛亮,自然成就了一番事業。東吳孫權承父兄之業,據長江之險固然不可否認,但他的江山之所以能延續幾十年,不能不說得力於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一幹棟梁雄纔。曹操集團中,曹操本人就是一個人才,更難得的是他奉行“惟纔是舉,吾得而用之”的政策,大量搜集、網羅人才,因此三國時期,曹操集團的人才最為整齊,陣容最為龐大。他在起事之初,本身已有一批人才,後來招募了一批,每打敗一個對手,又大膽接納一批,從而為他稱雄圖霸奠定了可靠的基礎。為什麽曹操能夠羅緻到如此多的人才?為什麽許多人才又投奔曹操的麾下?應該說,他本人深諳“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從而堅决奉行“惟纔是舉,吾得而用之”的策略,這是他能戰勝對手决定性的原因。
  歷史上的曹操,曾經多次下令公開嚮天下求賢。他針對東漢選官的積弊,以大無畏的膽略把“德行”、“名節”、“門第”等迂腐無用的選纔標準一掃而光,提出一條挑戰性的選人標準——“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他要求各級官吏要不拘微賤、不拘品行、勿廢偏短,把那些具有真纔實學的人統統推薦上來。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天發佈的“求賢令”中,他鮮明地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急需要賢才。如果衹有廉潔的人才能當官,齊桓公怎能稱霸?難道現在就沒有胸懷謀略但身穿粗布衣的平民,像姜太公當年在渭水之濱垂釣的嗎?衹要有才能的人,就應該得到推舉和使用。”
  這以後,曹操又下了第二道“求賢令”,一道比一道說得明白。在公元214年12月發佈的“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中,他進一步強調:“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公元217年,曹操已63歲,行將就木,但求賢之心愈切,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確指出:“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取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嚮;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他要求他的用人部門對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各舉所知,勿有所遺”。這充分顯示了曹操對人才的重視和愛惜,簡直可以說他把人無完人、慎無苛求的思想,把纔重一技、用其所長的思想,把衹用人才、不用庸纔的思想,推到了空前的高度,充分表現出他超凡的氣魄和見識。
  曹操不但如是說,而且努力付諸行動,在他南徵北戰、東拼西殺的歷程中,始終註意羅致人才。首先是荀彧、荀攸叔侄前來相投,接着荀彧推薦程昱,程昱又推薦郭嘉,郭嘉又推薦劉曄,劉曄再推薦滿寵、呂虔,滿寵又共薦毛玠。武將是於禁來投,夏侯惇引典韋進見……曹操對這些文武之才,個個以禮相待,並給予適當的職位。
  除了這樣大批地收羅之外,曹操一旦發現了什麽奇才、勇士之流,也是絶不放過,總是想方設法弄到自己的手中。例如,他曾用最優厚的待遇,企圖輓留關羽;在當陽長坂坡,不準放冷箭,極想生擒趙雲而留用;以取母騙子的方法,挖走了劉備的謀士徐庶……比較魏、蜀、吳三傢領袖人物,在收羅人才方面,曹操所花的代價是最大的。
  由於曹操招聘選拔人才不計門第、不憑資歷、不以名望為依據,衹是惟纔是舉,所以在他選用的人才中,文有屢進良策的郭嘉、程昱、荀彧、荀攸等謀士,武有典韋等一批神勇之士。同時,在曹操的人才班底中,有隱士,有狂士,有降士,有壯士,有屠夫,有商販,有逃犯,有盜賊,有降將,真是不一而足,充分顯示了人才來源的多空間、多階層、多渠道,從而構成“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強大陣容,使曹操實現“摧滅群盜,剋定天下”的政治抱負有了足夠的“本錢”。有了人才,創立強魏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論語心得(1)第2節:論語心得(2)第3節:論語心得(3)第4節:論語心得(4)
第5節:論語心得(5)第6節:論語心得(6)第7節:論語心得(7)第8節:論語心得(8)
第9節:論語心得(9)第10節:論語心得(10)第11節:論語心得(11)第12節:論語心得(12)
第13節:論語心得(13)第14節:論語心得(14)第15節:論語心得(15)第16節:論語心得(16)
第17節:論語心得(17)第18節:論語心得(18)第19節:論語心得(19)第20節:論語心得(20)
第21節:論語心得(21)第22節:論語心得(22)第23節:論語心得(23)第24節:論語心得(2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