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病隙碎筆   》 第43節:病隙碎筆5(5)      史鐵生 Shi Tiesheng

  這又是"我在故我思"了。
  十七
  人所以成為人,人類所以成為人類,或者人所以對類有着認同,並且存着驕傲,也是由於記憶。人類的文化繼承,指的就是這記憶。一個人的記憶,是由於諸多細胞的相互聯絡,諸多經驗的積纍、延續和創造;人類的文化也是這樣,由於諸多個體及其獨具的心流相互溝通、繼承和發展。個人之於人類,正如細胞之於個人,正如局部之於整體,正如一個音符之於一麯悠久的音樂。
  但這裏面常有一種悲哀,即主流文化經常地湮滅着個人的獨特。主流者,更似萬千心流的一個平均值,或最大公約數,即如詩人西川所說:歷史僅記錄少數人的豐功偉績/其他人說話匯合為沉默。在這最大公約中,人很容易被描畫成地球上的一種生理存在,人的特點似乎衹是肉身功能(比之於其他生命)的空前復雜,有如一臺多功能的什麽機器。所以,此時,藝術和文學出面。藝術和文學所以出面,就為抗議這個最大公約,就為保存人類豐富多彩的記憶,以使人類不單是一種多功能肉身的延續。
  十八
  生命是什麽?生命是永恆的消息賴以傳揚的載體。因那無限之在的要求,或那無限之在的在性,這消息必經某種載體而傳揚。就是說,這消息,既是在的原因,也是在的結果。否則它不在。否則什麽問題都沒有。否則我們無話可說,如同從不吱聲的X。X是什麽?廢話,它從不吱聲怎麽能知道它是什麽?
  它是什麽,它就傳揚什麽消息,反過來也一樣,它傳揚什麽消息,它就是什麽。並非是先有了消息,之後有其載體,不不,而是這消息,或這傳揚,已使載體被創造。那消息,曾經比較簡陋,比較低級,低級到甚至談不上意義,衹不過是蠕動,是顫抖,是隨風飄揚,或衹是些簡單的欲望,由水母來承載就夠了,有恐竜來表達就行了。而當一種復雜而高貴的消息一旦傳揚,人便被創造了。是呀,當亞當取其一根肋骨,當他與夏娃一同走出伊甸園,當女媧在寂寞的天地間創造了人,那都是由於一種高貴的期待在要求着傳揚啊!亞當、夏娃、女媧,或許都是一種描畫,但那高貴的消息確實在傳揚,確實的傳揚就必有其確實的起點,這起點何妨就叫做亞當、夏娃,女媧和伏羲呢?正如神的在先於神的名,其名用了哪幾個字本無需深慮。傳說也正是這樣:亞當和夏娃走出伊甸園,人類社會從而開始。女媧和伏羲的傳說大致也是如此。
  十九
  但這消息已經是高貴得不能再高貴了嗎?衹要你註意到了人性的種種醜惡,肉身的種種限製,你就是在諦聽或仰望那更為高貴的消息了。那更為高貴的消息,也許不能再經由蛋白質所建構的肉身來傳揚,不能再以三維的有形而存在,或者僅僅是因為我們受這三維肉身的限製而不能直接與它相遇,甚至不能邏輯性地與之溝通,因而要以超越時空的夢想、描畫和祈禱來追尋它,來使這區區肉身所承載的消息得以遼闊,得以升華。這便是信仰無需實證的原因;實證必為有限之實,信仰乃無限之虛的呼喚。
  二十
  因而也可以猜想,生命未必僅限於蛋白質的建構,很可能有着千變萬化的形式,這全看那無限的消息要求着怎樣的傳揚了。但不管它有怎樣的形式(是以蛋白質還是以更高級的材料來建構),它既是消息的傳揚,就必意味着距離和差異。它既是無限,就必是無限個有限的相互聯絡。因此,個人便永遠都是有限,都是局部。那麽,這永遠的局部,將永遠地朝嚮何方呢?局部之困苦,無不源於局部之有限,因而局部的歡愉必是朝嚮那無限之整體的皈依。所以皈依是一條永恆的路。這便是愛的真意,愛的遼闊與高貴。
  無聊的人總是為皈依標出一處終點,期求着一勞永逸的福果,一尊寶座,或種種超出常人的功能(比如特異功能)。沒有證據說那神乎其神的功能全屬偽造,但這樣的期求哪裏還是愛願呢?不過是宮廷朝政中的權勢之爭,或緑林草莽間的稱王稱霸的變體罷了。究其原因,仍是囿於一己之肉身的福樂。然而你就是鋼筋鐵骨,還不是"荒塚一堆草沒了"?你就是金剛不壞之身,還不是"沉舟側岸千帆過"?那無限的消息不把任何一尊偶像視為永恆,唯愛願於人間翺飛飄繚歷千古而不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病隙碎筆1(1)第2節:病隙碎筆1(2)第3節:病隙碎筆1(3)第4節:病隙碎筆1(4)
第5節:病隙碎筆1(5)第6節:病隙碎筆1(6)第7節:病隙碎筆1(7)第8節:病隙碎筆1(8)
第9節:病隙碎筆1(9)第10節:病隙碎筆1(10)第11節:病隙碎筆1(11)第12節:病隙碎筆1(12)
第13節:病隙碎筆1(13)第14節:病隙碎筆2(1)第15節:病隙碎筆2(2)第16節:病隙碎筆2(3)
第17節:病隙碎筆2(4)第18節:病隙碎筆2(5)第19節:病隙碎筆2(6)第20節:病隙碎筆2(7)
第21節:病隙碎筆2(8)第22節:病隙碎筆2(9)第23節:病隙碎筆2(10)第24節:病隙碎筆2(1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