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疏證 》
第43節:公冶長篇第五(3)
楊樹達 Yang Shuda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漢書?孫寶傳》曰:徵為京兆尹,故吏侯文以剛直不苟合,常稱疾不肯仕。寶以恩禮請文,欲為布衣友,日設酒食,妻子相對。文求受署為掾,進見如賓禮。數月,以立秋日,署文東部督郵。入見,敕曰:“今日鷹隼始擊,當順天氣,取姦惡,以成嚴霜之誅,掾部渠有其人乎?”文昂曰:“無其人,不敢空受職。”寶曰:“誰也?”文曰:“霸陵杜稚季。”寶曰:“其次?”文曰:“豺狼橫道,不宜復問狐狸。”寶默然。稚季者,大俠,與衛尉淳於長大鴻臚蕭育等皆厚善。寶前失車騎將軍,與紅陽侯有隙,自恐見危。時淳於長方貴幸,友寶,寶亦欲附之。始視事而長以稚季托寶,故寶窮,無以復應文。文怪寶氣索,知其有故,因曰:“明府素著威名,今不敢取稚季,當且闔勿有所問。如此競歲,吏民未敢誣明府也。即度稚季而譴它事,衆口嘩,終身自墮。”寶曰:“受教。”《毋將隆傳》曰: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為冀州牧,治中山馮太後獄,冤陷無辜,不宜位在中土。”本中謁者令史立、侍御史丁玄自典考之,但與隆連名奏事。史立時為中太僕,丁玄,泰山太守,及尚書令趙昌譖鄭崇者為河內太守,皆免官,徙合浦。贊曰:“孔子曰:吾未見剛者。以數子之名跡,然毋將於冀州,孫寶橈於定陵,(淳於長封定陵侯。)況俗人乎?”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衛靈公篇》曰: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禮記?中庸篇》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又《大學篇》曰: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矩之道。
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樹達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道也。行忠恕之道,於纔質瀋潛者為易,而子貢則高明之才也;故孔子因其自言而姑抑之,亦欲激厲之,使其自勉雲爾。孔子之答問也必因材;子貢有一言終身之問,而夫子以恕教之,亦可證此章之義矣。朱子謂“無加於人為仁,勿施於人為恕,恕則子貢能勉,仁則非所及”,似不免強生分別之病,殆未是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禮記?雜記下篇》曰: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
《韓詩外傳?捲一》曰:孔子曰:君子有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可無憂與?學而不行,可無憂與?
《先進篇》曰:由也兼人。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逸周書?謚法篇》曰:勤學好問曰文。
○子謂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曰:鄭伯賞入陳之功。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賜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賜子産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子産辭邑。曰:“自上以下,隆殺以兩,禮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賞禮,請辭邑。”公固與之,乃受三邑。公孫揮曰:“子産其將知政矣,讓不失禮。”
又《襄公三十一年》曰:鄭人遊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産曰:“毀鄉校,如何?”子産曰:“何為乎?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决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衊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纔,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産不仁,吾不信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陳寅恪序 | 第3節:自 序 | 第4節:學而篇第一(1) | 第5節:學而篇第一(2) | 第6節:學而篇第一(3) | 第7節:學而篇第一(4) | 第8節:學而篇第一(5) | 第9節:學而篇第一(6) | 第10節:學而篇第一(7) | 第11節:學而篇第一(8) | 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 | 第14節:為政篇第二(1) | 第15節:為政篇第二(2) | 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 | 第18節:為政篇第二(5) | 第19節:為政篇第二(6) | 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 | 第22節:八佾篇第三(1) | 第23節:八佾篇第三(2) | 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