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经类 》  《詩經》心得     》
第43節:第四章(10)
    
劉緒義 Liu Xuyi
  
  這段文字大概是一篇替老鼠平反昭雪的宣言了。在命題的大人先生筆下,老鼠簡直成為了人們身邊的一寵物了。殊不知,越是這樣,越是表明這些老爺們看似淵博的學問底下其實是一幅空皮囊。
   一開頭,賦予老鼠以“首席小提琴師的美譽”,大概就為老鼠平反定調了。他並不知道,十二生肖中,以鼠打頭,並不是老鼠有什麽德,而不過是子時正屬一天中的夜未央時,這個時候正是老鼠活動頻繁的時候,故古人以鼠對應子時。而民間的“老鼠成親”,之所以畫成“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樣子,其實正是對一班讀書人的諷刺。兒童玩具中以老鼠為題材,也僅僅是逗小孩一樂罷了;文學作品中的老鼠並不都是壞人,就意味着老鼠可愛嗎?“五鼠鬧東京”中以“五鼠”作為五個俠義人士的外號,並沒有賦予他們以老鼠的習性,不過是藉此發泄對朝廷的對抗與不滿情緒而已。“五鼠”不過是對應被朝廷禦封的“玉貓”展昭,讀者喜愛的總還是五個俠士而不是老鼠的習性吧。
   命題的大人先生們大概是想在這裏告訴中學生們,老鼠有多可愛啊,要我們善待老鼠。要不然,他為什麽偏偏不提“老鼠過街,人人喊殺”,不提“穿老鼠皮走貓步”這類典故呢?看來,這又是繼李斯大人之後一種新的“老鼠哲學”了吧。
   網上盛傳着兩首《老鼠給貓的絶情詩》,傳來傳去,作者已經搞不清了,茲錄一首下來,供來年的考官們命題之用:
   老鼠給貓的絶情詩(兩首)
   貓餓了,在鼠的傢門口守了一天一夜。
   鼠感動了,跑到BBS給貓發了兩首詩。
   ——題記
   ONE:
   你還在那裏望着我
   死死地守在我門前等着我
   愛被你炙烈的深情所燃盡
   你怎麽叫我狠得下心
   再拒絶你的真心?
   ↓
   999朵玫瑰 都已零落
   999次真心  都已枯萎
   你怕別人 抱走我的芳心
   在門外 如狗般的為我守候
   ↓
   你追追追 追到天荒地老
   我逃逃逃 逃到心都死掉
   你恨恨恨 恨我的鐵石心腸
   我怕怕怕 怕你的激情燃燒
   ↓
   你愛愛愛 愛到心都碎掉
   衹能怪怪怪 怪緣分已老掉
   你吼吼吼 吼你的心傷
   也衹能怨怨怨 怨幸福已死掉
   你怎麽能怪我太過驕傲?
   幾千年的追逐 也追不到?
   你怎能怨我 愛上糧食?
   連你的心都放掉?
   ↓
   愛上糧食
   是我的驕傲
   連命都可以丟掉
   ↓
   戀上糧食
   是我的依靠
   誰都可以放掉
   ↓
   你還很愛我
   愛到恨不得將我吃掉
   你還是很疼我
   疼到怕我傷到
   卻又狠不下心
   讓我逃掉
   幹旄:古代人才招聘的方式
   孑孑幹旄,在瀎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幹旟,在瀎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幹旌,在瀎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鄘風·幹旄
   古來明君聖主大都以求賢若渴著稱。因為,即使是劉邦這種不讀書的開國皇帝都知道,“夫運籌帷幄之中,决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傢,撫百姓,給饋餉,不絶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一個人即使再聖明,也不大可能是全纔;即使是全纔,也不大可能一人可以獨攬天下大事。正如民間所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所以求得賢才相助是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的一條成功之道。
   但是,什麽樣的人才算是賢才,自古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誰也預料不到,他求賢訪賢訪求來的是否都是可用之才。因此,一旦一百個人一萬個人中出了一個像姜太公或者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這求賢之名就千古傳誦了。
   細細梳理,五千年以降,中國歷史上也基本上形成了三種求賢的模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第一章(1) | 第2節:第一章(2) | 第3節:第一章(3) | 第4節:第一章(4) |  | 第5節:第一章(5) | 第6節:第一章(6) | 第7節:第一章(7) | 第8節:第二章(1) |  | 第9節:第二章(2) | 第10節:第二章(3) | 第11節:第二章(4) | 第12節:第二章(5) |  | 第13節:第二章(6) | 第14節:第二章(7) | 第15節:第二章(8) | 第16節:第三章(1) |  | 第17節:第三章(2) | 第18節:第三章(3) | 第19節:第三章(4) | 第20節:第三章(5) |  | 第21節:第三章(6) | 第22節:第三章(7) | 第23節:第三章(8) | 第24節:第三章(9)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