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五、白居易(2)      閔澤平 Min Zeping

  天資好,又勤奮,但白居易仍然直到二十九歲纔進士及第。為什麽這麽晚纔參加考試呢?白居易說是因為傢裏太窮了。白居易出生在鄭州新鄭縣,那裏有他美好的童年回憶。五十六歲那年,白居易回洛陽時途經到新鄭,寫了一首《宿滎陽》:
  生長在滎陽,少小辭鄉麯。迢迢四十載,復到滎陽宿。去時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兒戲時,宛然猶在目。舊去失處所,故裏無宗族。豈惟變市朝,兼亦遷陵𠔌。獨有溱洧水,無情依舊緑。
  正如詩中所言,白居易是十二歲時離開滎陽的。當時藩鎮混戰,越來越激烈,新鄭也戰火彌漫,時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的白居易就開始了顛簸流離的生活,寄居在越中,過着“數行鄉淚一封書”的生活。十五、六歲前後,他寫了不少詩,大多是抒發他的鄉愁的。此外,著名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也是在這一時期所寫。歷來盛傳白居易去長安拜訪前輩詩人顧況,顧況看到他的名字,先是笑眯眯着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等到看見白居易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馬上改口道:有纔如此,在長安住下來並非難事。雖然這個故事大傢都很喜歡,但這個時期的白居易還沒有機會到首都去旅遊,故事顯然是子虛烏有。後來又有人說,顧況當時不在長安,是犯了錯誤被攆到江南,然後白居易瞅了個機會去拜訪他,此說也衹能聊備一笑。
  年輕的白居易才氣是有的,十六、七歲的時候,他還寫過《王昭君二首》,這讓後世的老夫子欣喜若狂,說他小小年紀就有忠國愛國的赤誠之心。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顔色,莫道不知宮裏時。
  六朝至隋唐的文人們大多對王昭君很同情,一個弱女子嫁到北方苦寒之地,整天是沙塵暴,風俗習慣都不同,老死在異鄉,想想都讓人一掬同情之淚。但年輕氣盛的白居易卻說,王昭君到了塞外,天天惦記的是皇宮的那位從來不搭理她的天子,擔心的是她自己容顔的憔悴。未經人事的少年,想象力是豐富的,對人心的體察不免幼稚,所謂“語淺意深,語近意遠”等,不免有吹捧的嫌疑。後來有人稱贊白居易早熟,說他十五歲就寫出了像老杜那樣風格的七律: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這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十五歲的白居易雖然早慧,也開始承受骨肉分離的痛苦,但畢竟是少年難知愁滋味,有些情感是需要時間的沉澱的。上面這首詩,是他二十七歲時所寫的。貞元十五年(799)河南發生暴亂,戰事蔓延很廣,持續時間也很長。當時白居易的大兄幼文是浮梁縣(今江西省景德鎮市)主簿,堂兄二人分別為於潛(今浙江省臨安縣附近)縣尉和烏江縣(今安徽省和縣)主簿,詩人與弟妹正在符離(今安徽省宿縣),加上下邽(今陝西省渭南縣)的弟妹,共處五地。所以詩中纔說“一夜鄉心五處同”。
  2.純真
  有不少人對白居易的獨善其身表示惋惜甚至不滿,認為這是膽怯與自私的藉口,是缺乏執着人生態度與奮鬥精神的表現。人們常說白居易“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志”,似乎白居易是在一面工作,一面享受,這確實是一種誤解。在六十七歲那年,白居易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說他做官三十年,如今退休在洛陽,買了一套別墅,裏面有臺、榭、舟、橋,整天喝酒、寫詩、彈琴,與酒徒、琴侶、詩客廝混在一起,既有“空門友”,還有“山水友”、“詩友”、“酒友”。凡是觀寺丘野有泉石花竹者沒有不去遊覽的,人傢有美酒鳴琴者沒有不去拜訪的,有好書及美女沒有不去欣賞的。寫完詩就喝酒,醉了就睡,醒來繼續寫,繼續喝,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將至。這種生活確實很頽廢,不過對於一個退休的老人而言,也沒有太多值得指責的地方。年輕的白居易,也曾激情四溢,也曾有飽滿的工作熱情與執着的人生態度。但在一個昏暗、混亂的的時代,一個連天子都無可奈何搖頭嘆息的時代,對於一個曾經碰得頭破血流的人,非要他殉葬纔肯罷休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