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华到达浙江之后,胡乱指挥,凌辱官吏,公私受扰,以毋宁日。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杭州遭到倭寇侵略,城外数十里,血流成河。大将张经身经百战、谋略远大、屡立战功,百姓都认为平定倭寇祸乱,指日可待。无奈赵文华到后立功心切,没有谋略,一直要求身在嘉兴的张经出兵进击倭寇,而张经则认为贸然出兵胜率较低,执意要等永顺军、保靖军到来合击倭寇。赵文华屡次催促都被张经拒绝,一气之下,密疏皇帝,谎称张经延误战机,不敢出兵,企图等倭寇掠足遁逃之机剿余寇报功。严嵩也在一旁煽风点火,即使这时张经已经率领着会合的永顺军和保靖军击退倭寇,皇帝还是轻信严嵩谗言,以欺君之罪,冤杀了张经。赵文华踩着张经的尸体步步高升,而倭寇却因为张经的死更加肆无忌惮,幸好还有胡宗宪、俞大猷等干将,在徐海、陈东等地屡挫倭寇,这才使东南倭患有所收敛。而赵文华却将这些功绩揽在自己怀里,官位一升再升。
权力的日益膨胀令赵文华得意忘形。小人得志,往往都是目中无人,上至严世藩,下至太监小吏,赵文华统统不放在眼里。他曾经送给严世藩一顶金丝编织的幕帘,严世藩视为珍宝,后来才知道,赵文华家中二十多个姬妾每人都有这样一个金幕帘。这让严世藩十分羞恼,愤恨难平。宦官们也从赵文华这得不到丝毫好处,开始有意无意在皇帝面前诋毁他。为了能够讨皇帝欢心,赵文华特地进献了一种西域药丸,皇帝服用后精神奕奕,情欲旺盛,夜夜尽欢。遗憾的是,赵文华将这种药丸自己享用殆尽,等到皇帝再次索要的时候,只能回称没有。皇帝兴致勃勃等着继续这种云雨生活,然而却被告知没有,失望之余也不免对赵文华心生不满。有一日,嘉靖皇帝上宫城远眺,看到不远处新建起一座高楼,气宇轩昂,直冲云霄,便问随身太监,这是谁家的宅第。这些太监早对赵文华不满,于是一气痛诬丑诋,称工部贮存修宫殿的巨木,大半都被赵文华盖了新宅了。嘉靖帝大怒,随便找了个罪名把他贬回原籍,不久之后,又被罢为民到边疆当一个小兵。赵文华自从被贬后闷闷不乐,积郁成疾,一病不起,最终腹溃而死。
人无千日好,即使有过多么辉煌的曾经,最后也无一例外地被历史带走。
严嵩高高在上了二十多年,人已黄昏,有很多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无法再灵敏地判断出嘉靖帝"玄修"时发出的旨意玄机为何,也没有精力面对琐碎的国事。他将这些重职大任都推给了儿子严世藩,让他代替自己揣摩圣意,代替自己应对诸司上报的事情。严世藩也算不负父望,用大把的银子来收买皇帝左右,嘉靖帝的喜怒哀乐都有人在第一时间通知严世藩。严嵩夫人欧阳氏去世之后,严嵩放松了对儿子的管教,并对其更加宠溺。在欧阳氏去世后,严嵩还特地奏请皇上允许儿子留京服侍自己,让孙子代替他扶妻子灵柩回娘家。严世藩一度得意地认为,自己对皇帝了如指掌,可以续写父亲的荣耀。然而他没有想到嘉靖帝每日沉迷长生不老之术,却也是个十分现实的人,不管你昨日是不是万人之上,只要你不再能分担君忧,不能讨君欢心,你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晚年的严嵩思维迟钝,对皇帝的旨意已经无法明确,很多时候皇帝命其草拟的旨文,都不合嘉靖帝的心意。本来还指望严世藩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却没想到这个儿子除了联络关系,别的一无是处。更何况,严嵩父子早已成为众矢之的,朝中希望他们死的人何止一二。曾经有个道士占卜,告诉皇帝严氏父子恃宠骄横、跋扈朝政,嘉靖帝问为何上天不杀二人,道士回答"留待皇帝正法"。这之前不知多少人上疏弹劾严家父子,皇帝都以乱臣贼子的罪名将他们诛杀,如今一个道士一句话就让皇帝心动。当然,除了皇帝信道之外,更重要的是严嵩已经失去了让皇帝高兴的能力。嘉靖帝居住的西苑因一场大火无法居住,只能暂居狭窄的玉熙宫,心中闷然不乐。严嵩见状便劝说皇帝移居大内,谁都知道那是"壬寅宫变"的地方,嘉靖帝心有余悸,对大内恨之入骨,严嵩却偏偏扯动皇帝敏感的神经。这还不算,他还劝皇帝还居南宫,此地是当年幽禁明英宗之处,嘉靖帝更加不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