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中外建筑的文化脉络:追逐建筑   》 绿(1)      Liu Yuanju

  中国的城市大多求同,草坪,喷泉,加上不伦不类的音乐。尤其在北方城市,树少人多,楼高人矮,门胖人瘦,车贵人贱,一句话,城市与人的关系不融洽,城市比人似乎重要,人对城市有一种畏惧心理,就像百姓见了不可一世的领导。
  所以,在北方的老百姓都知道,一任市长上台后,头一件事就是要抓城市市容改造。所谓市容改造,说到底无非栽花栽草,就是让城市的地变绿。能够让灰秃秃的城市地面变绿,这确实是件不错的事情。但,绿地并不能够代表一切。城市的美不仅仅在绿地上,而是绿地与建筑与环境应该有着和谐的统一。
  在我生活的城市中,近年来,绿地面积是多起来了。但是,那种绿地就像展厅里的沙盘,只图摆设或供人参观使用。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是敬而远之的。因为缺少亲切感可言。草坪再多,你也不敢靠前,你如果上去踩踏一下,是要被罚款的。我所居住的那个北方最大的城市中有个最大的广场,因在市政府门前,便被叫作市政府广场。中国的城市中许多广场建在市政府门前,而因此被唤作“市政府”广场的广场比比皆是。顾名思义,广场是属于市政府的,而不是属于市民的。仅从这种叫法,就缺乏亲民性,就有待于商榷。何况在这样的广场上,老百姓有诸多不自由的感觉。
  首先进入广场时,就提心吊胆,因为广场四周所有通向广场的路,都有车辆穿行,行人要想进入广场只能与汽车抢道。本来应该挖个地下通道的,却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个。我每天都在这里看到进出广场的老人,是如何战战兢兢地穿行于车辆之间。广场为什么就不能为人们提供起码的方便呢?
  香港是国际大都市,作为这样的城市最令人舒服的地方,不在于多么豪华的建筑和城市设施,而是因为这个城市几乎所有的设施都是为了人们的方便。比如,你乘坐大巴去机场,那车会一直开到候机厅门口的电梯旁边,你只需一抬脚,就可以踏入电梯,顺畅升进候机大厅。这就是现代人的方便与舒适。
  而我们的城市呢?在环境与人的关系中,孰轻孰重?
  记得有天早晨,我到市府广场晨练,而与我一道来这里晨练的老人们在广场的一处低矮石墩上压腿。我也照此压腿。结果,广场管理人员过来了,非常粗暴地制止我们,并且极带侮辱性地让我们将压腿时,脚跟部位与石墩表面接触点的痕迹擦拭掉。石面是那种麻面的花岗岩,粗糙有余,而在这上面去擦拭简直是不可能的。但,你不擦拭,他就不放你走开。看样子,这位管理人员是纯心要让人难堪的。且不说为了石墩的表面而不顾及人的面子是否本末倒置,就是从石墩的功能而言,也不是家里的橱柜,如何需要擦拭呢?可那位管理人员看似认真地一丝不拘维护城市形象,可他转过身时,居然点烟了一支烟,在神圣的广场上不可一世地喷云吐雾。
  我们向往的广场不在于庄严感和神圣感,而在于亲切感。亲切感首先从绿地中漫益开来。东莞的草坪品种与北方的草坪肯定不同,那种草的光泽像高质地的毛毯,宽容而亲切,市民们是可以任意到上面坐一坐,躺一躺的。
  从我们居住的御景湾大酒店的明净窗户望开去,外面的绿地与园林式的造水,构成了纤巧之妙韵。那绿地的精质,特别是漫坡的弧度,可以与高尔夫球场比美。这里有峰景高尔夫别墅,新世界花园、盈彩美地、星河传说等一批可圈可点的建筑部落。这些建筑如果没有绿地的衬托,其效果是不可想象的。
  东城区仅为东莞的一个区,但这个区的绿化是令人赞叹的。城区生态建设与保护上居然能够做到城中有林,林中有城,整个城区像一个公园。数字有时是很说明问题的,尤其我们这个讲究数字报表的国度:东城区的森林和绿地覆盖率在43 %以上。我们内陆城市讲到覆盖率时,只用“软硬覆盖率”,而从来不用绿树绿地覆盖率。
  走在东莞的街头,有种安逸感。细心去体味着这里的绿色,如同欣赏岭南派的绘画。真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呀。在这样的绿色中浸泡,即使当不成山水画家,也能够养一副好性情的。我们到了一个村子去,那里的老百姓面对马上就要告别的家园,搬进城市里居住的感觉,是一片惆怅与无奈。路边一个老人沮丧在说,他一点都不希望搬家。因为他从小就热爱着这片山林,这片绿色,他舍不得这种环境。在中国其他地区农转非,那是天大的好事,而在这里,由农民转为城市市民,无疑是对于农民的一个严厉的惩罚,诸如受过刑事处罚的人,才会由农民身份强行转为城市市民。这可能就是东莞这个地区绿色与生命的生动对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目录寻找建筑文脉(1)寻找建筑文脉(2)
寻找建筑文脉(3)寻找建筑文脉(4)寻找建筑文脉(5)
寻找建筑文脉(6)寻找建筑文脉(7)寻找建筑文脉(8)
寻找建筑文脉(9)西方的诱惑(1)西方的诱惑(2)
西方的诱惑(3)西方的诱惑(4)西方的诱惑(5)
西方的诱惑(6)西方的诱惑(7)西方的诱惑(8)
广州有个佘俊南张锦秋之于西安(1)张锦秋之于西安(2)
建筑学巨擘陈植(1)建筑学巨擘陈植(2)建筑学巨擘陈植(3)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