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43节:论书随笔(7)      Qi Gong

  有人误解"功夫"二字。以为时闲久、数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实上"功夫"是"准确"的积累。熟练了,下笔即能准确,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枪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弹,不如精心用意手眼俱准地打一枪,如能每次二射中一,已经不错了。所以可说:"功夫不是盲目地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
  (四)改进和提高的办法
  常常有人拿写的字问人,哪里对,哪里不对。共同商讨研究,请人指导,本是应该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旁人指出优缺点以及什么好方法,自己再写,未必都能做到。我自己曾把写出的字贴在墙上,初贴的当然是自己比较满意的甚至是"得意"的作品。看了几天后,就发现许多不妥处,陆续再贴,往往撇下以前贴的。假如一块墙壁能贴五张,这五张字必然新陈代谢地常常更换。自己看出的不足处,才是下次改进的最大动力,也是应该怎样改的最重要地方,如果是临的某帖,即把这帖拿来竖起和墙上的字对看,比较异处同处,所得的"指教",比什么"名师"都有效。
  为什么贴在墙壁上看,因为在高桌面上写字,自己的眼与纸面是四十五度角,写时看见的效果,与竖起来看时眼与纸面的垂直角度不同。所以前代有人主张"题壁"式的练字,不仅是为什么悬腕等等的功效,更是为对写出的字当时即见出实际的效果,这样练去,落笔结字都易准确的。这里是说这个道理,并非今天练字都必须用这方法。
  (五)看什么参考书
  古代论书法的话,无论是长篇或零句,由于语言简古,常常词不达意,甚或比拟不伦。梁武帝《书评》论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外凤阁",米芾批评这二句"是何等语"。这类比喻形容,作为风格的比拟,原无不可,但作为实践的方法,又该怎样去做呢?还有前代某家有个人的体会,发为议论,旁人并无他的经历,又无他所具有的条件,即想照样去做,也常无从措手的。
  古代的论著,当然以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为最全面,也确有极其精辟的理论。但如按他的某句去练习,也会使人不知怎样去写。例如他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又说"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不错,都是极重要的道理。但我们写字,又如何能主动地合乎这个道理,恐怕谁也找不出具体办法的。又像清代人论著,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影响极大。姑不论二书的著者自己所写的字,有多少能实践他自己的议论,即我们今天想忠实地按他们书中所说的做去,当然不见得全无好效果,但效果又究竟能有多大比重呢?
  因此把参考理论书和看碑帖或临碑帖相比,无疑是后者所收的效益比前者所收的效益要多多了。这里所说,不是一律抹杀看书法"理论书",只是说直接效益的快慢、多少。譬如一个正在饥饿的人,看一册营养学的书,不如吃一口任何食品。
  常听到有人谈论简化汉字的书法问题,所议论甚至是所争论的内容,大约不出两个方面:
  一是好写不好写。我个人觉得,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所载被认为是"正字"的字,已经是陆续简化或变形的结果,例如"雷"字,在古代金文中,下边是四个"田"字作四角形地重叠着,写成一个"田"字时,岂非简掉了四分之三?如"人"字,原来作 ,像侧立着的人形,后变成 ,再变成"亻"、"人",认不出侧立的人形,只成接搭的两条短棍。论好看,楷体的雷、人,远不如金文中这两个字的图画性强。但用着方便,谁在写笔记、写稿、写信时,恐怕都没有用"金文"或"隶古定"体来逐字去写的。人对一切事物,在习惯未成时,总觉得有些别扭,并不奇怪的。
  二是怎样写法。我个人觉得简化字也是楷字点划组成的。例如"拥护","提手旁"人人会写,"用"和"户"也是常用字,只是"扌、用、户"三个零件新加拼凑的罢了。我们生活中,夏天穿了一条黄色裤子,一件白色衬衫,次日换了一条白色裤子,黄色衬衫,无论在习惯上、审美上都没有妨碍。如果说这在史书的《舆服志》上没有记载,那岂不接近"无理取闹"了吗?即使清代科举考试中了状元的人,若翻开他的笔记本、草稿册来看,也绝对不会每一笔每一字都和他的"殿试大卷子"上边的写法一个样。再如苏东坡的尺牍中总把"萬"字写作"万",米元章常把"體"字写成" "。清代人所说的"帖写字"即是不合考试标准的简化字。
  有人曾问我:有些"书法家"不爱写"简化字",你却肯用简化字去题书签、写牌匾,原因何在?我的回答很简单: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简化字是国务院颁布的法令,我来应用它、遵守它而已。它的点划笔法,都是现成的,不待新创造,它的偏旁拼配,只要找和它相类的字,研究它们近似部分的安排办法,也就行了。我自己给人写字时有个原则是,凡作装饰用的书法作品,不但可以写繁体字,即使写甲骨文、金文,等于画个图案,并不见得便算"有违功令";若属正式的文件、教材,或广泛的宣传品,不但应该用规范字,也不宜应简的不简。
  有人问:练写字、临碑帖,其中都是繁体字,与今天贯彻规范字的标准岂不背道而驰?我的理解,可做个粗浅的比喻来说,碑帖好比乐谱。练钢琴,弹贝多芬的乐谱,是练指法、练基本技术等等,肯定贝多芬的乐谱中找不出现代的某些调子。但能创作新乐曲的人,他必定通过练习弹名家乐谱而学会了基本技术的。由此触类旁通,推陈出新,才具备音乐家的多面修养。在书法方面,点划形式和写法上,简体和繁体并没有两样;在结字上,聚散疏密的道理,简体和繁体也没有两样,只如穿衣服,各有单、夹之分,盖楼房略有十层、三层之分而已。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1)第2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2)
第3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3)第4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1)
第5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2)第6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1)
第7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2)第8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3)
第9节:记我的几位恩师第10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
第11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第12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
第13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4)第14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
第15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6)第16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7)
第17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1)第18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2)
第19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3)第20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4)
第21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5)第22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6)
第23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7)第24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8)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