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类 》 東坡易傳 》
夬卦(第四十三)
蘇軾 Su Shi
兌上
乾下
“夬”: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决也,剛决柔也。健而說,决而和。“揚於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 五陽而一陰,陰至寡弱而皆乘於决者,以其得所附也。上六之所乘者,九五之剛,所謂“王”也。欲决上六,必暴揚之於王之庭,此其勢有不便者,故五陽雖相信而不忘警,以為有危道焉。“號”者,所以警也。在強而知危,所以“光”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邑”者,民之所在也。與小人處,必先附其民;彼無民,將無與立。“戎”,上六也。五陽之強,足以即之有餘,然而不即也,此所以不窮也。自以為不足,雖弱有餘;自以為足,雖強有所止矣。故其“所尚”,乃所以“窮”也。 “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陽盈則憂溢,溢則憂覆,故“利有攸往”。往則有所施用,所以求不盈也。 《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君子之於祿、利,欲其在人;德、業,欲其在己。孔子曰:“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澤上於天”,其勢不居,故君子以“施祿”,不以“居德”。 初九:壯於前趾,往不勝,為咎。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大壯”之長,則為“夬”,故“夬”之初九,與《大壯》之初九無異也。“大壯”之初九曰:“壯於趾。”而“夬”之初九曰:“壯於前趾。”二者皆有羊之象,見於其所施壯之爻,是以知其無異也。曰:前者通“大壯”之辭也,必通“大壯”而為辭者,明其所“壯”同而所遇異也。“大壯”之初九施“壯”於“震”,“震”吾朋也,觸而遇其朋,是以决藩而遂之,因以為用。“夬”之初九施“壯”於“兌”,“兌”非吾朋也,苟不能勝,則往見牽矣,豈復决藩而遂我哉!君子之動,見勝而後往,故勝在往前;不能必勝而往,宜其“為咎”也。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戎”,上六也。“惕號,莫夜”,警也。“有戎,勿恤”,靜也。能靜而不忘警,能警而不用,“得中道”矣。與“大壯”九二“貞吉”同,故皆稱其“得中”。 九三:壯於九頁,有兇;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 《象》曰:“君子夬夬”,終無咎也。 初九為趾①,故九三為九頁。與小人處而“壯”見於面顔,有兇之道矣。《易》凡稱其尤者,申言之,“乾乾”、“謙謙”、“蹇蹇”之類是也。九三之所以見“壯”於面顔者,避私其配之嫌也。故告之以不然,曰:九三之君子,以陽居陽,“夬”之尤者也,何嫌於私其配也哉!苟捨其朋而獨行以答其配,使上六之陰和洽而為雨,以至於“濡”,雖有不知我心而“慍”者,然終必無咎。 「校註」
①初九為趾:《蘇氏易傳》作“上六為臀”,誤。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無不明也。 上六,九四之所謂臀也①。“睏”之六三“據於蒺藜”,故初六之“臀睏於株木”。“夬”之上六見“夬”,故九四之“臀無膚”,皆謂其同體之末者為“臀”也。與衆陽處而同體者見“夬”,故“其行次且”而不安也。“羊”者,初九也;初九之觸,則我之悔也;而能牽之,故“悔亡”。雖能悔亡而聰不明矣,孰與“大壯”?九四既悔亡而得壯輹哉!夫君子惟能釋怨而收士,故為之聰、明者衆,“大壯”之九四是也;今初九觸我,我牽而縻之莫肯釋,則懼者衆矣。雖其左右前後將無不可疑,故“聞言”不信。 「校註」
①上六,九四之所謂臀也:原作“九四,上六之所臀”也,據《蘇氏易傳》改。 九五: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上六之不足“夬”,如“莧陸”也①。九五以陽居陽,“夬”之尤者也,於所不足“夬”,用“夬”之尤,雖中而未光,故“中行無咎”。“中行”者,反與四陽處而釋上六也。此與上六為同體者,與九四均爾;然不至於“次且”者,以其剛之全也。剛之全者,則不戚其同體之傷矣,故九四之《象》以為“位不當也”。 「校註」
①如莧陸:《蘇氏易傳》作“莧如陸”,誤。
上六:無號,終有兇。 《象》曰:“無號”之“兇”,終不可長也。 “無號”者,不警也。陽不吾警,則吾或有以乘之矣,然終亦必兇。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乾卦(第一) | 坤卦(第二) | 屯卦(第三) | 蒙卦(第四) | 需卦(第五) | 訟卦(第六) | 師卦(第七) | 比卦(第八) | 小畜卦(第九) | 履卦(第十) | 泰卦(第十一) | 否卦(第十二) | 同人卦(第十三) | 大有卦(第十四) | 謙卦(第十五) | 豫卦(第十六) | 隨卦(第十七) | 蠱卦(第十八) | 臨卦(第十九) | 觀卦(第二十) | 噬嗑卦(第二十一) | 賁卦(第二十二) | 剝卦(第二十三) | 復卦(第二十四)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