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解“毒”於丹   》 何謂“逍遙遊”(3)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難平。(《長相思》)
  如果真是逍遙自在、物我兩忘,又哪裏來的那麽多不忍淚,哪裏來的那麽多牽挂呢!
  再說一個大傢耳熟能詳的人物,這個人物在《於丹〈莊子〉心得》中也提到過——李白。於丹是這樣說的:
  在這個世界上,李白不為君主,不為青史,不為功名,他不需要留下一個封號,他為的衹是自己的心。
  我不知道於丹教授讀古代文學碩士生的時候研究的是哪個方向,或許和我一樣不是唐代詩文。但是這種對古代文學常識近於無知的言論,堂而皇之地出自一個古代文學碩士之口,真是令人瞠目結舌。老話說,憤怒出詩人,李白就是這樣一個有大憤怒的大詩人。他一輩子憤怒什麽呢?他最憤怒的就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空有治國安邦的雄纔大略而僅僅被唐玄宗看做一個弄臣。我請於丹教授給大傢講講,什麽叫做“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什麽叫做“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再講講李白為什麽“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李白為什麽要說“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再說回《莊子》。前面我已經說過了,莊子的本意並不在對境界的“大小”做一個優劣的價值判斷。他說蟬和斑鳩嘲笑鯤鵬時評價說:這兩衹小蟲鳥又知道什麽呢?其實,這個判斷反過來說也一樣,如果鯤鵬因為蟬和斑鳩的能力不夠,不能飛起千萬裏而嘲笑它們,那麽莊子同樣會是持批評的態度。可他就是不說出來,反倒引着你往他的陷阱裏跳,用北方話說——蔫兒壞。
  如果我們再往後看,看到“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緻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的時候,意思就更加明朗起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後方纔返回。列子對於尋求幸福,從來沒有急急忙忙的樣子。他這樣做雖然免除了行走的勞苦,可還是有所依憑呀。
  “禦風而行”的列子,和莊子提到的鯤鵬一樣,看起來在天地間無拘無束地飛來飛去,但仍然不是真正的“逍遙遊”,因為他仍然擺脫不了外物的限製和拘束。
  於是我們看到,莊子字面上說“逍遙遊”,但實際上是在說不能逍遙。他嚮往“逍遙遊”,正是因為他慧眼如炬地洞察到了絶對意義上的逍遙永遠無法實現。那麽莊子是不是一個對世界充滿了絶望的悲觀者?
  正如《莊子·外物》中說到“得意忘言”,他用打魚和獵兔子做比方。他說,竹笱是用來捕魚的,捕到魚後就忘掉了魚笱;兔網是用來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後就忘掉了兔網;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語言。既然莊子認識到了語言的局限性,他又何必藉助語言洋洋灑灑做出一本叫做《莊子》的書來?在《莊子·外物》中他說:“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沒有意義的。那麽莊子為什麽又要“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就是說他對各傢各派的學問都有所涉獵。
  《莊子》就是這樣處處充滿着看似自相矛盾的命題,而它迷人的地方,也正在於莊子面對許許多多人生中永恆的矛盾,他不急着去開藥方,而是實實在在地去面對它、承受它。
  古竜有一部大傢非常熟知的武俠小說,叫做《多情劍客無情劍》,大傢可能都很熟悉裏面的男主角“小李飛刀”。古竜在最後以一個稱為“蛇足”的短章來結尾,這個“蛇足”堪稱絶妙——新一代的少年俠客為了揚名立腕,忍痛離別愛人,踏上闖蕩江湖的漫漫不歸路。古竜這樣寫道:
  孫小紅凝視着李尋歡,目光裏似也有淚,悄悄接着道:“他想和你一樣有名,可是你……你是不是就比他快樂?我想……你若是他,一定就不會像他這麽樣做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冕”就是指當官嗎(1)
“冕”就是指當官嗎(2)“冕”就是指當官嗎(3)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