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他說   》 43、人民群衆的眼睛不一定是雪亮的      熊逸 Xiong Yi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纔而捨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孟子見齊宣王,說:"所謂歷史悠久的國傢,不是說這個國傢裏都是千年老樹,而是說有元老大臣。現在,大王您身邊卻沒什麽貼心的大臣了,過去給您當小弟的,現在也不知道都到哪兒去了。"
  齊宣王滿不在乎:"這些當小弟的,也未必都是好料吧。"
  孟子說:"國君選用賢才,如果迫不得已,非要衝破等級,讓小字輩的靠前站,讓新面孔牛過老面孔,這可要懷着萬分謹慎纔行啊。所以,如果您貼身的人都說一個人怎麽怎麽好,您別急着就信;大夫們都說好,您也別急着信;國人都說好,您又實際考察了他,看他確實是好,這時候再信。如果反過來,大夫們都說一個人怎麽怎麽不行,您別急着就信;國人都這麽說了,您又考察了,看他確實不行,這時候再信。貼身的人都說一個人該殺,您別馬上就殺;大夫們都說該殺,您也別殺;國人都說該殺,您又做調查了,看這人確實該殺,那時候再殺--所以呢,這人並不是您殺的,是舉國之人殺的。您能做到這點,纔是人民的父母啊!"
  《孟子》這一段裏又出了一句名言,叫"國人皆曰可殺"。這個短語現在我們還常用,一個人罪大惡極了,全國人民一起聲討,就用這句"國人皆曰可殺"。
  但是,孟子說的這個"國人"未必就是我們現在"國人"的意思。這一點我還不能確定,因為在孟子這個時代,周初"國人"的傳統幾乎已經不存在了,但這個詞的習慣用法可能還依然延續着。所以,孟子的意思到底是"整個齊國的人",還是近乎原始意義的"國人",我也說不好。不過,無論取哪個意思,都不影響我們對這段內容的理解。至於原來的"國人"到底是什麽意思,我就多講兩句好了。
  周初分封,諸侯到各地築城,簡單說,城裏人就是"國人",鄉下人就是"野人";國人是本族人,野人是外族人;國人有政治權力,野人沒有政治權力;國人好歹也有個身份,野人完完全全就是種地的。所以,國人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國人,野人也不是現在神農架的野人。野人也叫鄙人,現在這個詞還在用,是一種謙稱,意思是"俺是個鄉巴佬"。
  關於國人,大傢最熟悉的事就是"國人暴動",是說周厲王很壞,國人對他有意見,周厲王派人監視國人,不讓大傢亂講話,搞得國人"道路以目",後來大傢再也受不瞭瞭,幹脆把周厲王給趕出去了。然後,有人說是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所以叫"共和行政",也有人說是一個叫共伯和的人執政,所以叫"共和行政"。這是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本來中國歷史最早的明確紀年就是這一年,現在已經不是了,又往前推了不少。國人暴動這件事,就說明了國人是很有力量的,急了能把周天子趕跑,但國人暴動絶對不是農民起義。
  各個諸侯國裏類似於這次國人暴動的事件還有很多起,一般都是國君侵害了國人的利益了,國人不幹了,暴動了。國人對國君和大貴族是有一定的製約力量的,國君在一些大事上都得跟國人一起商量,不能獨斷專行。到了孟子的時代,國人基本上已經沒有這種力量了,國人和野人之間本來涇渭分明的關係也已經不再那麽分明了。
  簡單講完"國人",再回過頭來看看孟子的用人之道和殺人之道。嗯,這不就是後來唐太宗講的"兼聽則明"的道理麽?用人和殺人都要慎重,要認真考察,不能聽了別人的話盲目就信。
  是啊,歷史上很多冤案都是偏聽偏信造成的啊。可是,孟子這段話要實行起來可真不易呢。如果有這麽一個人,身邊的人都說該殺,大夫們也都說該殺,國人也都說該殺,領導去考察了也覺得該殺,好,那就殺,殺完之後就可以說這人是大傢殺的,不是我做領導的一個人殺的--這是孟子所說的情況,這沒錯,也很好。可是,當問題不這麽簡單的時候,那該怎麽辦?
  我一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就想起一個經典的例子。在這個例子裏,還真就有這麽一個人,領導人身邊的人都說該殺,大臣們都說該殺,國人也都說該殺,可領導人調查之後卻發現這人不該殺。這可怎麽辦?
  群情激憤,全都嚷嚷着該殺。這位領導面對着無數人的唾沫星子,他該怎麽辦,殺,還是不殺?
  --這可是一次面對面的公衆行為,所有人,包括大傢都說該殺的那個人,還有領導人,還有大臣們,還有大批群衆,全都在一個場地,面對面。現場氣氛異常熱烈,喊"殺"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這個時候,如果你是領導人,你會怎麽辦?--補充說明,這是在古代,別指望什麽現代社會纔有的機製。
  領導人經過種種努力,就是說不服大傢。怎麽辦?
  我們要民主,一個順從民意的領導纔是好領導,於是,這位領導順從了民意,把人殺了。
  領導在下了殺人的命令之後,還特意做了個儀式,用清水洗手,告訴大傢:這人實在是你們殺的,跟我無關。(像不像孟子說的"國人殺之也"?)
  這位領導,名叫比拉多;被殺的人,就是耶穌基督。
  還記得吧,我前邊講過亞理士多德關於三種政治體製及其各自的風險的觀點,其中說,民主政治最怕的就是淪為暴民政治。當然,比拉多時代的羅馬人對猶太的統治絶對不是民主,但我們單單從這個順從民意殺了耶穌的場景來看,倒真是很有暴民政治的味道呢。
  有人可能會質疑我這個例子,說即便我們把這個短暫的場面當作是民主政治,但它缺乏民主政治的一個關鍵--程序正義。沒有程序正義的民主政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如果有程序正義做保障,耶穌很可能死不了。
  --可蘇格拉底的死總能說明問題了吧?
  和孟子這種近乎於民主和實證的觀點相反,他的同時代裏不止一個人認為做事別聽別人說三道四,自己看好的路就放開了去走。比如,但丁就說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不是很多年輕人拿這句話當座右銘嗎?--哦,對了,怎麽但丁也出來了,我得找中國人。
  找中國人,其實話的意思也就這樣,做大事用不着和大傢夥商量,獨斷專行纔好,別人怎麽說,那都是蚊子叮犀牛。我們以前常說"人民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實人民群衆的眼睛並不一直都是雪亮的,一個衆所周知的例子,袁崇煥被剮的時候,北京老百姓那是什麽表現?袁崇煥非得難過死啊!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嚮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看人也好,論事也罷,要弄清楚真相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們看歷史,當出現"聖主臨朝"的時候,往往就會"乾綱獨斷",因為他聰明,眼光遠,大傢都別說什麽,跟着人傢走就是了。老鷹做事犯不着跟雞商量,雞也犯不着給老鷹出主意,所以在這種時候,社會蓬勃發展,做什麽都雷厲風行。專製傳統的包袱使有些人很樂於做老鷹翅膀底下的雞(別往歪了想),如果你足夠懶,那麽,這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但有件事既值得欣慰同時又值得憂慮,那就是,在任何政治形式之中,優秀的獨裁是最有效率的,但它並不在意公平。在一個優秀的獨裁者看來,我想用誰,我想殺誰,我想做什麽,都是我自己說了算,誰也別跟我廢話!比如,選中一塊地方準備蓋宮殿,一個命令下去,這片所有居民都要在一天之內搬遷完畢,第二天工程就開工了--在我們後世看來,這樣的時代真是偉大,但是,我們這時用的可是宏觀的眼光,很多很多細節都很容易地就被我們忽略掉了。
  我前面還說過,中國古代思想傢普遍缺乏制度設計的思路,所以不管提出的是什麽樣的好主張,真要落實起來往往受人為的因素影響過大。就說這個用人和殺人需要君主實際調查吧,明朝錦衣衛,這調查水平可夠高的吧,可效果呢,比沒這種調查更壞。
  要不我說重視祖國傳統文化是對的,但也沒必要把它擡得過高。就拿孟老師說吧,他有很多光輝的思想,但那到底是兩千多年前啊。他老人傢看過的書沒我們多,能參考的歷史經驗也沒我們多,他所處的社會也遠沒有我們復雜,所以呢,他的很多思想在現在看來到底還是略嫌單純的。我們應該學習,應該瞭解,但膜拜還是免了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自序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3、河南人惹誰了?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8、聖水、清水和髒水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12、孟大俠天下無敵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15、自由主義在齊國16、詠春拳訣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18、胸有成竹說錯話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20、草民們的瞎激動
21、書生好談兵22、賣國、亡國全有理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