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写作结构的“整体思维”是如何巧妙运用的。作者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从天文地理——人间社会——宗教文化,从陆地——凡人——儒家;从河海——动物——释家;从天空——自然——道家,都可以体现出作者“写作结构”的“整体思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面对着大千世界这个整体来写作的故事情节也就丰富多彩了。另外,在大千世界这个整体中,在结构上划分出“陆、海、空”,“凡人、动物、自然”,“儒、释、道”三个相互紧密联系而又各自模糊的整体。即天地中,既有天堂又有地狱,“凡人、动物、自然”中,既有可爱可亲的人和动物,又有可憎可恶的妖魔鬼怪。自然环境则起到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陪衬,当人和动物感到可亲可爱的时候,它也就可亲可爱。相反,它便肆意助虐。“儒、释、道”本来是相互排斥的群体,但是为了刻画神化人物的佛法无边、威力无比,它们又“三教合一”,使故事情节显得更加神秘,扑朔迷离,生动活泼。同时,又在这三个整体中展示了无数个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个体,深刻地揭示了人和地球、人和动物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以及道家和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
最后,让我们再来谈一下写作过程中的“目标思维”是怎样运用的。首先是“目的”设定,即西天取经;其次是“方向”的设定,即西方世界(天竺);最后是“经历”的设定,即“八十一难”。为了实现西天取经这个目的。作者在从东方本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漫长距离的旅途跋涉中,根据沿途地貌和气候特征,设计成八十一难,刻画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上的路迢迢、野茫茫的艰难困苦。一路上无奇不有、无险不遇,凭着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最终战胜了八十一难,实现了取经的目的。虽然整个故事情节显得曲折复杂,光怪离奇,甚至出现三打白骨精的高潮。但是作者由于依靠了“目标思维”的写作方法,从而成功地把握了写作过程,写作方向以及写作距离,终于成功地写出深受人们所喜爱的不朽的世界名著。有趣的是当代科技中“多卜勒导航系统”也采用了目标思维:确定目标,定下距离,飞行一千米则少一千米。国内的“目标管理模式”也已经很普及。
《西游记》中的人才观
识人重才、礼贤纳士,这是贯穿《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人才思想,也是其人才观的核心。当然这是对统治着的要求和期望,或许这可能只是一种理想的愿望。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从屈原开始就一直做着这样的美梦。但纵观历史能做到“识人重才,礼贤纳士”这八个字的君主寥若晨星。可胸怀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传统文人,仍然在正义感、责任感的驱使下,踏着前驱者的脚步,直接或委婉的向统治者提出种种忠告。试图能够给君主警示,促成明君早一天的诞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