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年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楚漢相爭 》
公元前二○二年 己亥(5)
柏楊 Bai Yang
劉邦下令遷都長安(陝西省西安市,本是秦王國一個村落),而且立即出發。任命婁敬當宮廷禁衛官(郎中),封奉春君(君比侯低一級),賜他姓劉。
15 張良健康不佳,一直多病,自從跟隨劉邦從洛陽遷都長安之後,就沉迷在玄虛的巫術裏,每天靜坐,使全身氣息運轉,不再吃飯,而衹吃一種據說可以延年益壽的藥物。在傢幽居,很少出門。他說:“我們張傢,幾代都是韓王國的宰相,韓王國亡後,我變賣價值黃
金二十四萬兩的傢産,嚮秦王國報仇,曾引起天下震動(指博浪沙行刺嬴政,參考前二一八年)。今天,以口舌的功勞,被尊為帝王的師傅,封一萬戶侯爵,這是一個平民最高的極限,對我而言,已十分滿足。目前唯一的願望,是離開這個煩擾世界,追隨赤鬆子(太古時代的神仙。神農氏時,曾擔任水利官,可以造雨),遨遊世界之外。”
司馬光曰:
有生就有死,猶如有白天就有黑夜。從古到今,還沒有一個人能夠例外,以張良的真知灼見,足可以瞭解神仙之事,不過虛話。然而他仍宣稱要追隨赤鬆子,一定有他的原因,說明他具備高度智慧。
功名——功勳和名位,是人生最難處理的關節。誠如劉邦所稱道的,西漢王朝開創基業的英雄,不過“三傑”。然而,韓信全族屠滅(參考前一九六年),蕭何投入監牢(參考前一九五年),豈不都因為他們已經達到巔峰而仍不知道停止?所以張良纔假托神仙,放棄現實世界,把功名看成身外之物,把榮耀拋到腦後,所謂“明哲保身”,張良正是一個榜樣。
柏楊曰:
司馬光對張良晚年的怪誕行為所作的分析,我們同意,以張良的聰明,當然瞭解神仙並不存在。但為了保命,他不得不言不由衷,信口開河。但司馬光認為韓信和蕭何的受到迫害,是因為他們已經達到巔峰,而仍“不知道停止”,卻遠離事實。什麽叫巔峰?侯爵是不是巔峰?王爵是不是巔峰?劉邦已經封王,還不滿足,喋血上爬,為什麽沒有殺頭坐牢?不但沒有殺頭坐牢,反而當上皇帝,好不威風。這已足夠說明達到巔峰而仍不知道停止,並不是招禍的原因,至少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另有所在,那就是專製政治本質上是一種極不穩定的政體,鋼鐵般堅固的外貌,強有力的野心傢隨時都可能把它摧毀,不像民主政治那麽具有彈性。掌握權柄的人,不得不把全副精力用來防止叛變。每一個有能力或每一個有影響力、受到人民愛戴,以及有大功勞,軍權、政權在手的人,都是潛在的敵人。無論你知道不知道停止,都要排除。最簡單也是最迅速的手段,莫過於製造冤獄。韓信和蕭何所受到的,不過一場大冤獄和一場小冤獄而已。韓信可能還有不收斂之處。蕭何自始至終,都戰戰兢兢、俯首帖耳,根本沒有“不知道停止”的行為,也難逃此劫。
司馬光沒有一句話觸及到專製制度和當權分子的邪惡,反而千錯萬錯,都是被迫害的人錯,誰教你不停止進取?誰教你激起主子的疑心?因而大肆贊揚“明哲保身”。儒傢係統對於不能明哲保身的人,總是冷嘲熱諷,譏笑備至。數千年以降,遂使中國社會越來越缺乏正義和道德勇氣。在明哲保身哲學引導下,中國人都有一種神經質的恐懼,連自己應有的權利,都不敢挺身保護,唯恐惹禍招災。
嬴稷誅殺白起(參考前二五七年),不過是一個孤立的個案,劉邦一連串屠戮,卻是專製政體必不可免的一項作業,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特徵,幾乎所有新興的政權,都要通過這個窄門,血跡斑斑。
16 六月九日,劉邦下令大赦。
17 秋季,七月,燕王(首府薊縣【北京市】)臧荼背叛中央,劉邦親率大軍進擊。
18 趙王(首府襄國)張耳、長沙王(首府臨湘)吳芮逝世。
19 九月,生擒臧荼。
九月三十日,劉邦任命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太尉)、長安侯盧綰當燕王。盧綰跟劉邦同住一條街巷,二人又同一天出生,自幼玩在一起,感情親密。劉邦對盧綰的親信,沒有人比得上,所以特別封王。
20 西楚王國從前的將領利幾(利,姓)叛變,劉邦親率大軍把利幾擊破。(利幾當陳縣縣長時,投降漢王國,封潁川侯。今年【前二○二年】,劉邦到洛陽,召見利幾,利幾恐懼,起兵反抗。)
21 閏九月,劉邦把秦王朝時代的興樂宮,改建為長樂宮。
22 西楚王國從前的大將鐘離昧,一嚮跟楚王韓信友善。項羽死後,鐘離昧投奔韓信。劉邦深恨鐘離昧,聽說躲在韓信那裏,正式下詔,命楚國(韓信)逮捕。
韓信初到他的封國,巡查各縣市,每次都攜帶大批武裝部隊,護衛嚴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楚漢相爭》導讀 | 公元前二一○年 辛卯(1) | 公元前二一○年 辛卯(2) | 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1) | 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2) | 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3) | 公元前二○九年 壬辰(4)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1)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2)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3)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4)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5) | 公元前二○八年 癸巳(6) |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1) |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2) |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3) |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4) | 公元前二○七年 甲午(5)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1)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2)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3)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4)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5) | 公元前二○六年 乙未(6)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