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文化力 》
第43节:第十八章文化安全力(8)
高占祥 Gao Zhanxiang
4在交流中弘扬中华文化
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几千年来,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伯来文化、非洲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国父甘地曾有句名言: "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这句话至今被印度人奉若神明。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国内市场的统一并不矛盾。一国内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互动如此,世界亦然。
不同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交流交融,汲取营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续下去。5民族文化战胜殖民文化资本的扩张能力赋予资本主义文化以强于其他文化的扩张力。《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说: "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文化霸权的实际意义,是为西方国家实现自己的战略利益提供合法性。资本主义文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从文化殖民主义到文化霸权主义,全面推行文化扩张的发展战略。西方文化霸权是以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在经济上,目前美国的年国民生产总值接近8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7%,欧盟15国的总和比美国稍高一点,两者相加已经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六成左右。西方集团基本上可以左右世界银行。没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就谈不上"文化霸权"。
进入21世纪,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把文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凭借优势,特别是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势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既渗透文化,又获取实利,以谋求全球资本主义化和美国化,进而建立单极世界和实现全球霸权。
21世纪,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将继续进行价值和力量的竞赛,而经济全球化又将使这种竞赛的场所更加广阔,力度更加激烈。在资本主义文化,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举进攻之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在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击的同时,也要善于向自己的对立面学习,而且最终的目的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力和创新力。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生命力是能否在与资本主义文化的竞争中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
第五节国家文化安全须有战略思考
1文化安全是个战略问题
"文化全球化"不仅成为资本掠夺的一种新的当代形态,而且直接威胁着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的巨大变革,都会对现存社会的一切秩序构成巨大的安全问题。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趋利避害。开放中国文化,安全面临挑战。国家文化安全是全球化时代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国家战略形态。响应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在变动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国家的和平崛起,保存、维护和发扬作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特性和文化精神,从而在历史进步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文明的程度和等级的文化体系,实现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文化国力的不断提高。建立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
2自觉捍卫国家文化安全
"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打破了帝国主义传统的世界秩序。直接的武力掠夺和赤裸裸的不平等条约等形式已经行不通了。这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主要是经济、文化方面的扩张,即建立自己主导并对自己有利的经济秩序,推广自己那一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金融资本、政治和军事实力,凭借高度发达的文化产业进行文化扩张,并使这种扩张达到顶峰。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像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用和平演变的潮水冲垮社会主义堤坝。""文化帝国主义就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有目的的侵略,是把一种'优越的'文化灌输给另一个国家的人民,使他们自愿服从在这种文化的统治之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除了继续利用政府文告进行意识形态攻击,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要认真研究当今世界某些强权国家的文化扩张和文化侵略,捍卫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序言文化力的发掘者 | 第2节:绪论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1) | 第3节:绪论 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2) | 第4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1) | 第5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2) | 第6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3) | 第7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4) | 第8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5) | 第9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6) | 第10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7) | 第11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8) | 第12节:第八章文化思维力(9) | 第13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1) | 第14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2) | 第15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3) | 第16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4) | 第17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5) | 第18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6) | 第19节:第十章文化孵化力(7) | 第20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1) | 第21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2) | 第22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3) | 第23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4) | 第24节:第十三章文化微调力(5)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