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文化力 》
第43節:第十八章文化安全力(8)
高占祥 Gao Zhanxiang
4在交流中弘揚中華文化
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長期共存,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世界文化的發展方向。幾千年來,希臘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伯來文化、非洲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等,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實産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初,印度國父甘地曾有句名言: "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風都盡情地吹到我的傢園,但是我不能讓它把我連根帶走。"這句話至今被印度人奉若神明。中國5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與國內市場的統一並不矛盾。一國內部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互動如此,世界亦然。
不同文化交流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藉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交流交融,汲取營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續下去。5民族文化戰勝殖民文化資本的擴張能力賦予資本主義文化以強於其他文化的擴張力。《大失控與大混亂》一書中說: "增強美國文化作為世界各國'榜樣'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力量,是美國維持其霸權地位所必須實施的戰略。"文化霸權的實際意義,是為西方國傢實現自己的戰略利益提供合法性。資本主義文化伴隨着資本主義的全面發展,從文化殖民主義到文化霸權主義,全面推行文化擴張的發展戰略。西方文化霸權是以其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為基礎的。在經濟上,目前美國的年國民生産總值接近8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27%,歐盟15國的總和比美國稍高一點,兩者相加已經占到全球經濟總量的六成左右。西方集團基本上可以左右世界銀行。沒有如此強大的實力做後盾,就談不上"文化霸權"。
進入21世紀,國際壟斷資産階級把文化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美國憑藉優勢,特別是在多媒體、互聯網絡、衛星電視等方面的強大勢力,以貿易自由化為藉口,積極打入他國文化市場,既滲透文化,又獲取實利,以謀求全球資本主義化和美國化,進而建立單極世界和實現全球霸權。
21世紀,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將繼續進行價值和力量的競賽,而經濟全球化又將使這種競賽的場所更加廣阔,力度更加激烈。在資本主義文化,尤其是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大舉進攻之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在旗幟鮮明地進行反擊的同時,也要善於嚮自己的對立面學習,而且最終的目的是要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力和創新力。社會主義文化自身的生命力是能否在與資本主義文化的競爭中最終取得勝利的根本。
第五節國傢文化安全須有戰略思考
1文化安全是個戰略問題
"文化全球化"不僅成為資本掠奪的一種新的當代形態,而且直接威脅着民族國傢文化多樣性的生存與發展。人類社會任何一次的巨大變革,都會對現存社會的一切秩序構成巨大的安全問題。問題是我們應當如何趨利避害。開放中國文化,安全面臨挑戰。國傢文化安全是全球化時代提出來的一種全新的國傢戰略形態。響應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機遇,在變動中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國傢的和平崛起,保存、維護和發揚作為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特性和文化精神,從而在歷史進步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文明的程度和等級的文化體係,實現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國傢綜合文化國力的不斷提高。建立積極的國傢文化安全保障體係,實現在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的積極的國傢文化安全。
2自覺捍衛國傢文化安全
"二戰"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紛紛獨立,打破了帝國主義傳統的世界秩序。直接的武力掠奪和赤裸裸的不平等條約等形式已經行不通了。這時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進行的主要是經濟、文化方面的擴張,即建立自己主導並對自己有利的經濟秩序,推廣自己那一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進入20世紀90年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傢憑藉其強大的科技實力、金融資本、政治和軍事實力,憑藉高度發達的文化産業進行文化擴張,並使這種擴張達到頂峰。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像鄉村從屬於城市一樣,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傢從屬於文明國傢,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産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用和平演變的潮水衝垮社會主義堤壩。""文化帝國主義就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有目的的侵略,是把一種'優越的'文化灌輸給另一個國傢的人民,使他們自願服從在這種文化的統治之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除了繼續利用政府文告進行意識形態攻擊,還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雜志等文化産品的輸出,公開或隱蔽地推銷其社會政治理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華夏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至今仍是全體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精神傢園、情感紐帶和身份認同。要認真研究當今世界某些強權國傢的文化擴張和文化侵略,捍衛我們國傢的文化安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序言文化力的發掘者 | 第2節:緒論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1) | 第3節:緒論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2) | 第4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1) | 第5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2) | 第6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3) | 第7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4) | 第8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5) | 第9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6) | 第10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7) | 第11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8) | 第12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9) | 第13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1) | 第14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2) | 第15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3) | 第16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4) | 第17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5) | 第18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6) | 第19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7) | 第20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1) | 第21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2) | 第22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3) | 第23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4) | 第24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5)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