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融股票 》 財會研究:財務會計研究前沿 》
第43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43)
王華 Wang Hua
石本仁 Dan Benren
2?期權
期權(option) 是一份雙方協議合約,合約賦予購買方在某一特定期間以特定的價格嚮另一方購買或出售資産的權利(而非義務)。在每一份期權合約中,擁有購買或銷售選擇權的一方稱為買方(buyer)或期權持有方(holder);相應地,另一方被稱作賣方(seller)或期權的簽發方(writer),該方有義務按期權持有方的要求出售或購買資産。
期權分以下兩類:看漲期權(call option) 和看跌期權(put option)。前者是指期權買方擁有的在特定時間內以特定的價格嚮期權賣方購買某種資産的權利;後者是指期權買方擁有的在特定時間內以特定的價格嚮期權賣方出售某種資産的權利。在到期日前任一時點(包括到期日)都可執行的期權稱為美式期權(American option),衹能在到期日執行的期權則稱為歐式期權(European option)。
與遠期和期貨相比,期權的購買者在簽約時必須支付一定的權利金(premium)或期權價格(option price)。這使購買方獲得了一份衹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的合約。對於期權購買方而言(以看漲期權為例),其最終回報取决於合約的執行價格與執行當日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在期權到期日前,如果合約的執行價格低於市場價格,我們就稱該期權為價內期權(in the money);如果合約的執行價格高於市場價格,我們就稱該期權為價外期權(out of the money);如果合約的執行價格正好等於市場價格,我們就稱該期權為平價期權(at the money)。如果到期日仍為價外,期權買方就會選擇不實施該期權,該合約所有損失為所支付的權利金成本。與此相對應,期權賣方的風險是很大的。下面我們將分別分析一下看漲與看跌期權雙方的回報。
(1)看漲期權實例。
例3?2:接例3?1,假設美國進口商與銀行簽訂的不是一份遠期外匯合約,而是一份期權合約,該期權條款規定,在簽約日,公司嚮銀行支付5 000美元的權利金,以獲得在2個月後以1?20美元購買1歐元共計100 000歐元的權利(而不是義務)。
可以看出,在這一合約中,美國公司為了獲得這一選擇權而嚮銀行作了一個前期支付,同時獲得了兩個月後歐元升值的潛在收益,這一合約對美國公司而言是一份看漲期權。當到期日來臨,衹有當執行期權可以獲利時,看漲期權買方纔會執行該期權。假設該例中,到期日市場上1歐元兌1?25美元,而期權賦予期權買方以1?20美元兌換1歐元,如果買方實施該期權並立即將歐元出售,則可獲得每歐元0?05美元的中間差價利潤,這一期權被稱為價內期權,可以推斷期權買方會實施這一期權。如果期權買方執行該期權,期權賣方必須嚮對方交付歐元,即使這時賣方並不擁有歐元。執行期權時,期權賣方就必須從公開市場上先購買歐元,然後賣給期權買方。由於賣方必須以1?25美元兌換1歐元的價格來購買所需的歐元,而嚮對方交付歐元時收到的價款衹有1?20美元,因而,期權賣方在每歐元上的損失就是0?05美元。
該例子闡明了期權合約的一個重要概念:期權買方的利得(或損失)正好等於期權賣方的損失(或利得)。這一特性使得期權交易成為一種零和遊戲:即雙方利得或損失的總和為零。因為雙方的利得與損失是相互抵消的,價內期權一個簡單的結算方法就是直接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利得或損失的金額。衹需由期權賣方以期權買方獲得的利得為價格嚮期權買方回購期權來完成這一結算過程。在本例中,利得是每歐元0?05美元,期權的價值也就是5 000(100 000×0?05)美元。期權買方不用真正實施期權,而衹需要按每歐元0?05美元把期權回售給期權賣方即可。這一過程被稱為淨額結算。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假定的是雙方簽訂期權合約後歐元升值。但假設到期日歐元兌美元的匯率為1歐元兌1?10美元,那麽這時的期權稱為價外期權,因為任何一個明智的人都不會願意花1?20美元去買入衹值1?10美元的東西。這時,期權買方就會選擇不實施這一期權。因此,期權是不會出現負值的,因為期權買方可以選擇不實施期權。當然,如果到期日1歐元正好兌1?20美元,那麽這時的期權價值就為平價,期權買方一買一賣的損益為零,這時期權買方也會選擇不實施該期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
|
|
| 第1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 | 第2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 | 第3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3) | | 第4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4) | 第5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5) | 第6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6) | | 第7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7) | 第8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8) | 第9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9) | | 第10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0) | 第11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1) | 第12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2) | | 第13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3) | 第14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4) | 第15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5) | | 第16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6) | 第17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7) | 第18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8) | | 第19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19) | 第20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0) | 第21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1) | | 第22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2) | 第23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3) | 第24節:財務會計研究前沿(24)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