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科學文化(4)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明代禦器廠燒製的瓷器,以青花瓷為主。明代的青花瓷器優勝於元,它胎釉精細,青色濃豔,紋飾優美,造型多樣,在中國瓷器史上頗負盛名。明代又興起彩瓷,顔色有紅、黃、緑、藍、黑、紫等,開創了釉下青色、釉上着彩相結合的新工藝。明初的彩瓷,如青花紅彩,衹在釉上着紅彩。到宣德帝時,燒造出“青花間裝五色”的五彩瓷器(又稱鬥彩)。後來青花五彩瓷器大量供奉禁庭,成為宮廷新的裝飾品。
  明代瓷器大量從北京運至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據明人瀋德符《萬歷野獲編》記載,蒙古、女真等貢使返回時,所裝瓷器多至數十車。其包裝方法是:“初買時,每一器內納少土及豆麥少許,疊數十個,輒牢縛成一片。置之濕地,頻灑以水。久之,則豆麥生芽,纏繞膠固。試投之犖確之地,不損破者,始以登車。”這是陸路遠途運輸的包裝妙法。明代瓷器還大量出口。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荷蘭人襲擊葡萄牙船,得到中國瓷器約60噸。後運到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法王亨利四世買了一套餐具。據《荷蘭印度公司與瓷器》一書記載,運往荷蘭的瓷器,萬歷四十年(1612年)有38641件,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有69057件,崇禎九年(1636年)達259380件,崇禎十二年(1639年)竟達366000件,可見西方對中國瓷器的喜愛與需求。
  清代仍在瓷都景德鎮設禦器廠,所燒造瓷器,供宮廷使用。
  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是中國瓷器史上一個黃金時代。康熙帝時所産的五彩瓷器,習稱康熙五彩,造型端莊凝重,裝飾豐富多樣,色彩鮮豔瑰麗,光澤透澈明亮,是這一時期瓷苑中的新葩。清代瓷苑中又一叢新葩—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將彩繪畫面某些部分用玻璃白粉打底,然後燒造成的瓷器而得名。雍正帝時燒造的粉彩,稱雍正粉彩,比康熙五彩更嬌豔、柔白、精細、淡雅。很多雍正粉彩明如鏡,薄如紙,達到了“衹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的地步。清代瓷苑中另一叢奇葩—琺琅彩,是以瓷作胎,外用琺琅彩繪描畫,經燒製而成的瓷器。琺琅彩瓷器的彩繪和烘燒多在內務府造辦處內進行,形製有碗、杯、盒、壺、瓶等,專為帝後妃嬪玩賞、祭祀供器之用。雍正帝時,琺琅彩加繪山水、花鳥、竹石、人物,並配以書法精美的題詩,成為製瓷工藝同賦詞繪畫相結合的藝術品。乾隆帝時,琺琅彩器畫面上繪有西洋畫,更有一番意趣。
  清代瓷器受到外國的喜愛。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不必細說,就是普魯士皇帝選皇后,還曾以600名撒剋遜竜騎兵嚮鄰近君主換取一批中國瓷器,為其婚禮增色。普魯士皇帝如此喜歡中國瓷器,其他貴族爭相仿效。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英國嚮清朝定購瓷器達80萬件之多。中國瓷器成為東方和西方文化交流的一色彩斑斕的紐帶。
  編書明代遷都北京的永樂帝,剛登上寶座就命大學士解縉等編纂大型的類書。先後動員3000餘人,歷時五年,編成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最大類書—《永樂大典》。它有22937捲,輯入圖書七八千種,書成後裝訂成11095册,計三億七千餘萬字。《永樂大典》因捲帙浩大,衹繕寫一部,未曾刊印。隆慶元年(1567年),另摹成副本一部,藏於皇史裩。珍貯在南京的正本毀於明亡之時,副本在清代遭到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焚劫,也所餘無幾,已成為古籍珍本。藏於皇史裩的另一大部是官修編年體史書—《明實錄》。明朝定製,凡新皇帝登極,即詔修《實錄》,任命總裁,開設史館,以時為序,排比史料,纂修實錄。“實錄”修成後,謄錄正、副本各一部,正本藏於皇史裩,副本藏於內閣。《明實錄》凡3045捲,洋洋大觀,足資參閱。此外,永樂《順天府志》和萬歷《順天府志》,是明代關於北京的兩部重要文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