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 一 赫赫“武”皇帝(2)      陳羨 Chen Xian

  阿幹西,我心悲,
  阿幹欲歸馬不歸。
  為我謂馬何太苦?
  我阿幹為阿幹西。
  阿幹身苦寒,
  辭我土棘住白蘭。
  我見落日不見阿幹,
  嗟嗟!人生能有幾阿幹!
  吐𠔌渾部族逐水草而生,不斷擴大活動的範圍,經過幾代的傳承,到了公元五世紀前期開始強大,與東面的西秦發生了衝突。西秦滅亡後,他們又與衹剩最後一口氣的夏國正面交鋒,一舉擊破鐵弗人最後的一支騎兵。吐𠔌渾首領慕將俘虜的赫連定交付北魏的同時,嚮拓跋燾提出了土地與財物的索求,其中核心的一點,是要求占領西秦國的故地。北魏方面自然不會輕易地答應,衹是名義上封慕為西秦王,對他的進一步需求置之不理。從此吐𠔌渾並不十分熱衷於與北魏通好,而是周轉於魏、宋之間,兩邊討要好處,於夾縫中得生存。
  同樣生存在夾縫中的還有氐族楊氏建立的仇池國。歷史上的仇池國一共有兩個,前仇池在前秦苻堅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被消滅,後仇池和北魏等國一樣,是楊氏在淝水之戰後乘天下大亂而復興起來的。後仇池僅保有武都、陰平的一隅之地,並嚮南朝的宋國稱藩,後來又攻取了漢中郡,成為北魏西南面的一個小國。
  再看看北面,柔然老可汗大檀剛死,力量損失太大,幾年之內都無力南侵,北魏的長城也已經修好,六鎮之兵開始組建,這個邊患遠沒有從前那麽嚴重了;南面的宋國,雖有元嘉治世聊以自慰,但那樣的規模尚不足道,第一次北伐徹底失敗後,劉義隆忙於處理內部的事務,北部邊境全面防守,這個敵人也用不着擔心。
  於是,拓跋燾的矛頭便對準了東面的“海夷”北燕,這片區域是他祖父拓跋珪三十多年前討伐後燕時,所遺留下的小邪歷史問題”。
  北燕從創建伊始就是苟延殘喘的局促小國,馮跋在位時,着手緩解鮮卑人與漢人的矛盾,並與南朝和柔然等國連橫,纔沒給一下子滅掉。他的弟弟馮弘靠着兵變上了臺,一開始的根基就不穩,北魏於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對它發動進攻,遼東一帶的六個郡同時投降了北魏。北魏連續幾年攻打北燕,馮弘的策略是“烏龜不出頭”——固守城池,然而國土被蠶食得厲害,眼看已經守不下去。
  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馮弘的心思卻還在自己的傢務事上。他寵愛小老婆慕容氏,把元配正室王氏給廢了,連帶着把世子馮崇也給廢了,改立慕容氏的兒子馮王仁為世子,北燕的內部,被他搞得污七八糟。馮崇聽從同母弟弟馮朗、馮邈的建議,一起叛降北魏。
  馮弘扛不住北魏的強勢,衹好主動把小女兒送到拓跋燾的後宮,嚮北魏請罪稱藩。拓跋燾說:“稱藩可以,不過你還得把世子給我送來(即相當於人質地位的世子)。”馮弘哪裏捨得,執意不肯。大臣劉訓勸他:“我們雖然與北魏通婚,但是不遣侍子的話無法彰顯我們的誠意,若是北魏大舉進攻,如何能敵?吳、蜀兩國有大江山川之阻,照樣被司馬氏所滅。當年晉國能強得過如今的魏國嗎?我們燕國又能強過當年的吳、蜀麽?於今之計,衹有老老實實地送侍子,然後休整內政,賑濟民乏,勸課農桑,國傢社稷或許還能保全。”劉訓的見解雖迂腐,卻也是當時那樣情況下無奈的選擇。馮弘把自己寵愛的兒子看得比政權社稷更為重要,當場大怒,殺了劉訓,絶口不提送侍子之事。
  馮弘日夜難寐,要想做個土皇帝看來是不大可能了,宋國那邊是稱了藩,然而實在是夠遠的,不如投奔自己的傳統屬國高麗,以待後變。想到此,他便派尚書陽伊出使高麗,請求救援。
  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馮弘的使者忽然入貢北魏,並主動請求遣送侍子。拓跋燾心說,你這不是耍我嘛,我屢次提出要你送,你不送,現在無故變卦,其中必然有詐。他一面派人去高麗國,不許高麗王收容馮弘,一面派大將娥清、古弼率一萬精銳騎兵,與平州刺史拓跋嬰的遼西軍會合一處,攻打北燕。
  魏軍一路凱歌,殺到北燕國都和竜(今遼寧朝陽)城下。陽伊領着高麗的數萬救兵,也正好趕到和竜城的東面。馮弘絶望之下看見救兵,喜出望外,便下令全城軍民跟隨陽伊等人遷往高麗。和竜城中鮮卑貴族衆多,自慕容燕建立以來久居此地,並不願意遷徙。城中發生內訌,尚書令郭生藉着民怨,决定率部投敵,打開城門迎接魏軍。
  郭生是個傻人,既然真心投降,卻又不派人去魏軍大營聯絡,莫名其妙大開着城門,怪得跟空城計一般。娥清、古弼等人不信,魏軍沒人進城。郭生急了,衹好轉過頭來攻打馮弘,馮弘命高麗士兵進城,將郭生亂箭射死。和竜城被高麗兵大肆搶掠,落得一片狼藉,亂成一團。馮弘放一把火,燒了宮殿,舉城東遷。北燕滅亡,幽、平兩州入於北魏。
  拓跋燾本有意徵討“不聽話”的高麗,苦於山高路險,地處偏遠,一時難以發兵。次年,高麗王受不了驕矜跋扈的馮弘,將他殺死,沒有再生事端,北魏繼續東徵的計劃也就暫且作罷。馮氏北燕,到此結束,而馮氏傢族,還將在數十年後的北魏政壇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章 從南北對峙說起一 劉裕發跡(1)
一 劉裕發跡(2)二 桓玄的野心(1)
二 桓玄的野心(2)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1)
三 六個月的皇帝夢(2)四 強國之本(1)
四 強國之本(2)五 拓跋珪功過(1)
五 拓跋珪功過(2)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1)
六 拓跋嗣平內攘外(2)七 盧循之亂(1)
七 盧循之亂(2)八 二劉相爭(1)
八 二劉相爭(2)九 翦除異己(1)
九 翦除異己(2)十 討滅宗室(1)
十 討滅宗室(2)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1)
十一 劉裕的最後一次輝煌(2)十二 失去長安的帝業(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