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传记 》 门阀旧事:谢安在他的时代 Patriarch old things: Xie in his time 》
一屁过江
倪政兴 Ni Zhengxing
佛门有个“一屁过江”的公案,说是苏东坡学佛有心得,写了一幅对联“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又附了一个纸条:“佛印禅师斧正”,叫家人给住在江对面的老朋友佛印送去。
佛印大笔一挥,回了俩字:“放屁。”
苏东坡气坏了,亲自坐船过江理论。
佛印大笑,说你不在“紫金台”端坐,过江来干什么?看来你的对联要“斧正”一下了,改成“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也就是新皇帝登基的第二年,皇帝千请万请都不来的桓温,为了抓内奸这么一个屁大的事,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南下,陈兵首都郊区的新亭。
表面上看来有点小题大做了,既然叛乱已被镇压,抓内奸不是手到擒来,还用大司马亲率大军来,而且还是来首都哎,你打谁呀?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来者不善,桓温来抢皇位、算总账来了。
现在桓温的职位是什么?还是辅政大臣。这还有一段恩怨。
司马昱临死,本来下诏让桓温摄政或者“自取之”,结果被王谢等人拦祝这事没成。但是司马家孤儿寡母还是担心桓大司马不高兴,后果很严重。于是太后又补下了一道命令,说因为皇帝还小,需要教导,所以请桓大司马,按周公前例,摄朝政。
摄政与辅政差别很大,辅政毕竟还是辅助性质,而摄政可是全面代理军政事务,可以撇下皇帝,甩手大干的,这活以前都是太后或者皇帝的父亲、舅舅等至亲干的,比如周公,那也是周室皇族。桓温虽然是皇帝的姑父,也只是姻亲,不是血亲,所以让桓温摄政,名义上天下是司马家的,实质上早变了味,而且桓温居于摄政地位后,离九五之尊只有半步之遥,晋室天下,唾手可得。
这是王谢家族不能接受的。内廷的诏令,需要外廷执行,作为外廷首领的王彪之,当即原件退回内廷,还以极其圆滑的措辞说:“摄政是不寻常的大事,大司马必定再三谦让,这样让来让去,国家大事都要停止,兹事体大,我们不敢执行这个命令,所以还给内廷。”
这样桓温的地位几经曲折:简文帝临终提议,结果被王坦之拒绝,接着太后提议,又被王彪之拒绝,一个在内,一个在外,联手把桓温打压得死死的。
话说回来,皇帝、太后一定要干成这件事,恐怕还是有些办法,比如完全可以召见桓温的人,像中书省的郗超,以及中领军桓秘等等人来传达诏书,但是皇族故意把诏给王谢等人,明摆着是等着被拒。有没有做是一回事,做没做得成是一回事,所以桓温摄不成政,跟皇族无关。在这件事上,皇族做得很漂亮,顺水推舟,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所以,责任就只能由实际辅政的王谢等人来扛。
皇族首先拱出吏部尚书谢安来善后,让他出面请桓温到中央视事。
桓温当然不肯受请。他非常生气,还给小弟桓冲写信说:这个死皇帝竟然只是让我辅政。桓温其实心中最明白,这些事情不是一两个家族能干出来的,没有司马家族的点头,王、谢等人的策划,其他家族的呼应,是不可能成事的。这些账总是一一都要算的,但现在一时半会还不能树敌过多,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首先要抓两个典型杀鸡儆猴。
在四大家族面前,公然叫板皇族,就是造反,现阶段政变是不成熟的。琅琊王氏名望虽高而人才凋落,王彪之本质上是墙头草,打他?得不偿失。
不过,以王坦之和谢安为代表的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是朝廷后起之秀,子弟辈出,关系网多,打这两人,一是可以趁他们根基未稳,容易下手,而且可以顺藤摸瓜,把反桓势力一网打荆更可恨的是,王坦之、谢安都曾是“桓家军校”的学生,而且桓温自认为对他们不错,这些人以德报怨,尤其令人不爽。
所是权衡来权衡去,桓温决定拿王坦之和谢安下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途无量 | 出身决定前途(1) | 出身决定前途(2) | 郡望是登龙门槛 | 谢家转型 | 贫学儒,贵学玄(1) | 贫学儒,贵学玄(2) | 偶然机遇(1) | 偶然机遇(2) | 烂泥扶不上墙(1) | 烂泥扶不上墙(2) | 门第与人物(1) | 门第与人物(2) | 大事业,得有大声望 | 可造之才(1) | 可造之才(2) | 可造之才(3) | 可造之才(4) | 可造之才(5) | 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的内心 | 行为艺术(1) | 行为艺术(2) | 朋友值千金 | 裙带关系(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