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生活實錄:亂世浮生   》 第43節:劉文典:"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2)      帥彥 Shuai Yan

  一、"寧以義死,不以幸生"
  儘管劉文典放浪形跡,狂放不羈,被時人目之為一"怪",但是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劉文典卻有着自己的原則和底綫。他不畏強暴,不媚時俗,能堅持中國知識分子歷來註重氣節操守的傳統。在這些問題上,劉文典一點也不"怪",比之那些道貌岸然,儼然如碩儒,但卻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犯糊塗,喪失最起碼的道德底綫的人物,卻高明得多,也可敬得多。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平淪陷,劉文典因故未能及時南下,被迫與周作人等人滯留北平。獲悉劉文典在中國的影響力後(劉文典曾任孫中山秘書),日本方面就想拉劉文典"下水",他們通過周作人等多次勸誘,請他出山教學,並在偽政府中任職。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軟硬兼施,劉文典均斷然拒絶。劉文典的態度激怒了日本人,他們先後兩次搜查劉文典在北平北池子騎河樓蒙福祿館三號的寓所。在不可一世的侵略者面前,劉文典橫眉冷對,毫無懼色。他本來精通日語(早年留學日本),但在日寇面前,劉文典卻不講一句日語。事畢,傢人問他不說日語的原因,劉文典正色憤然表示,在此種情況下,他以"發夷聲為恥"。睏居北平期間,劉文典對於那些毫無操守,投降獻媚於日本人之流特別反感,即使是至親好友,他也不惜與之反目。劉文典的四弟劉管廷本來一直與他居住在同一寓所內,多年來兄弟之間感情融洽。但劉管廷後來在冀東某日偽政府謀到一個差事,得知此事,劉文典十分氣憤,他先是以有病為由"不與管廷同餐",後來又說"新貴往來雜沓不利於著書",將其四弟趕出傢門,並從此不再往來。滯留北平期間,劉文典常以唐代詩人被迫在安祿山處做官失節的事告誡自己說:"國傢民族是大節,馬虎不得,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後在友人的幫助下,劉文典衹身輾轉來到西南聯大。見到比他晚到昆明的吳曉鈴教授,劉文典便嚮其打聽與他同樣睏居北平的周作人景況。吳曉鈴說周作人以"傢中還有老小"為托詞未出來,劉文典氣憤地說:"他讀過不少的書,怎麽那樣不愛惜羽毛呀!"
  為何劉文典會對周作人的表現作此評價?1939年,劉文典在《莊子補正》自序中表明自己對民族氣節的理解和立場:"雖然莊子者,吾先民教忠教孝之書也。高濮上之節,卻國相之聘,孰肯污偽命者乎?至仁無親,兼忘天下,孰肯事齊事楚,以黍所生者乎?士能視生死如晝夜,以利祿為塵垢者,必能以名節顯,是固將振叔世之民,救天下之敝,非徒以違世、陸沉名高者也。苟世之君子,善讀其書,修內聖外王之業,明六通四闢之道,使人紀民彝復存於天壤,是則餘董理此書之微意也。"從序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劉文典對民族氣節的理解和立場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氣節觀是一脈相承的。既如此,那麽我們對於劉文典在北平淪陷時的表現也就不難理解了,也就更不難理解他對周作人的評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序言(1)第2節:序言(2)
第3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1)第4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2)
第5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3)第6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4)
第7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1)第8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2)
第9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3)第10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4)
第11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5)第12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6)
第13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1)第14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2)
第15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3)第16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4)
第17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5)第18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6)
第19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1)第20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2)
第21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3)第22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4)
第23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5)第24節: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