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媒介 》 明報·大傢大講堂 》
第43節:金耀基:中國文化在香港的現代化(12)
錢穆 Qian Mu
然而今天,到了90年代,這個被"邊緣化"的文化已慢慢地進入到中心,或者說回到中心的位置。這是因為我們今天所處的,已經是一個需要辯護士來辯護的時代了。現在,所有華人的社會都在自覺地尋求文化身份的認同。這就是說,現代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大傢都感到有這種必要。這時,人們並不是要你證明中華文化有沒有用,大傢已經毫不猶豫地認定它有用,並且是很自覺地去尋求。當然,也有人說,現代化到了一定程度以後,就會去尋求東方的神秘主義,現在在西方,也的確出現了一種追求東方神秘主義的傾嚮。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和我們所講的尋求文化認同不是一回事。你剛纔談到中國目前需要一次文化新啓蒙,我深有同感。有人認為五四運動是一次中國的"文藝復興",也有人認為是中國的文化啓蒙。如果給五四運動來一個定性定位的話,我個人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法國文化,或者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啓蒙運動。80年代中期,在中國大陸曾經興起過一陣"文化熱",我認為那是新一輪的西方文化的啓蒙,而不是中國文化的啓蒙。那麽,從90年代開始,我認為有一個中國文化的新啓蒙,這個中國文化的新啓蒙是和中國文化的復興結合在一起的。這實在是很重要。這次文化新啓蒙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而不應該是以往局限在文人圈子裏的"小文化"。我們中國人很愛講文化,但是講到最後,總是把它縮小到純粹是知識分子筆之於書的那種文化,或者變成一種哲學的文化,大不了是文學、是詩。其實中國文化包含着許多內容,豐富得很。我們一定要把傳統的"國學"的領域擴大,也就是要尋求中國文化的多樣性,特別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最有關係的部分,譬如衣食住行。衣,我們暫且不講;食,我想中國目前也不需要你去啓蒙,很多人都在發掘,肯定會發展。食的文化必然和經濟有關係,經濟越發展,中國的食文化也越發達,這一點你可以放心。第三是住,我是從廣義上講的,就是建築。對建築我們一定要重視起來。你想想看,假如到了21世紀,我們坐着飛機到各個城市去,看到的都是一樣的建築的話,我想這個世界看起來會很悶。我希望在中國看到的各個城市,景觀都不一樣,這就我所講的建築係統。建築是中華文化被表達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當然建築也是最需要和現代化相結合的東西。它不可能不和現代的東西結合,但是這種結合要經過再啓蒙、再發現、再加上想象力的再創造。其中還包括我們住的環境,這就涉及更多的問題,比如環保問題、如何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這些東西就不止是傳統的"國學"了。老實講,任何一個現代人,沒看過四書五經,他都要知道這些問題的重要性,這是現代社會必須要有的文化意識。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不是說中國傳統文化裏面的所有東西都能夠被挖掘出來、並且在現代文明中占有一個重要的位置,不一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文化的許多內容,都可以構成將來中國現代文明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種對中華文化多角度、多方面的再發現、再啓蒙,我認為是21世紀中國文化要走的路子,而不純粹是思想層面的東西。
那麽,我現在想提出一個字眼,就是我們剛剛講到的globalization,也就是"全球化現象",跟這個字相對的是另一個字localization,也就是"地方化現象"。其實在未來的世界,在越來越全球化,同時又越來越地方化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種"全球的現代性",即modernities,多元的現代文明結構。因此,當你生活在北京、生活在香港、生活在深圳,你根本就生活在世界當中。但是同樣的道理,你又絶對是在一個地方生活,也就是說,"全球化"和"地方化"兩個東西其實是在一起的。所以,現在就出現了一個新詞兒,叫做glocalization(全球地方化),把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想,過去的人類生活不大有資格講這番話,但今天我們可以這樣講了,因為今天的的確確,資訊的革命已經使得這種事情變得越來越有可能。也就是說,我在世界之中,同時我又在我的本土。在這樣的理念下,一個人就不大容易變得飄浮,老實講,倘若人類真的變成了全球化的時候,人是很容易産生一種漂泊感的,但是在全球地方化的情形之下,你還有一個根在那裏,你就不再飄浮。你進入到世界,你是一個非常豐腴的人。這是一個現代人的命運--現代人有現代人的命運,跟李白、杜甫他們的命運大不一樣。我們今天的命運是,一定要尋求成為世界一員,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是local的一員,即:我們有一種本土的文化認同。我們講的本土,就是一個國傢、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同時,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 | 第2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2) | 第3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3) | 第4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4) | 第5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5) | 第6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6) | 第7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7) | 第8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8) | 第9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9) | 第10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0) | 第11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1) | 第12節:餘英時:學術何以必須自由(12) | 第13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1) | 第14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2) | 第15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3) | 第16節:李約瑟:中國與西方(4) | 第17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1) | 第18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2) | 第19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3) | 第20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4) | 第21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5) | 第22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6) | 第23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7) | 第24節:餘英時對話劉夢溪: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8)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