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康震評說蘇東坡   》 第43節:六、東山再起(4)      康震 Kang Zhen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魯迅《題三義塔》)。六十三歲的王安石與四十七歲的蘇軾非但不是兄弟,還曾經是誓不兩立的政敵。他們之間雖然有不少的恩恩怨怨,但這些恩怨都是為了江山社稷的前途,為天下公利而結下的公開的恩怨,並非私人之間的恩怨。作為當代屈指可數的政治傢、學者、文學家、思想傢,他們不僅不存在私人的恩怨,更是學術、文學和思想上難得的知音。
  對於蘇軾而言,這一次在江寧與王安石的會面,雖然不可能直接緩解蘇軾所面臨的政治睏境,蘇軾與王安石也不可能就某些政治問題、政治原則簽署"諒解備忘錄",但是這種融洽的會面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標志。
  蘇軾在給王安石的信中說:"某遊門下久矣,然未嘗得如此行,朝夕聞所未聞,慰幸之極。"(《與王荊公二首》之一)這句話非常耐人尋味,意思是說,我在您的門下求學很久,但是還不曾像這一次朝夕相處,聆聽教誨,獲益匪淺,真是太榮幸了!蘇軾與王安石都是歐陽修的門生。王安石雖然年長於蘇軾,但也算是同輩人。蘇軾將自己列入王安石門下學生的地位,而且說"遊門下久矣",這當然可以看作是一句客氣話,不過結合蘇軾當時那種特殊的境遇來看,也許也不完全是客套之語,至少"門下"也隱含着為荊公所用,願與荊公合作共商國是的意味。這與蘇軾對於新法態度的調整其實是完全一致的。總而言之,宋神宗元豐七八年間,歷經政治風波的王安石與蘇東坡開始在政治上漸漸走嚮和解甚至達成某種默契,這對於蘇軾今後政治立場的逐步轉變、仕途經歷的變化産生了深刻影響。
  風雲突變 青雲直上
  一個多月後,蘇軾離開了江寧。他的目的地汝州雖然距離京城很近,但是蘇軾更希望自己能夠在風景宜人的常州度過餘生。神宗皇帝批準了他常住常州的請求,詔令蘇軾以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常州居住。
  來到山清水秀的常州,蘇軾打定主意要在此處安傢落戶,於是將手頭所有的五百緡(相當於五十萬錢,五百兩白銀)現款傾囊而出,購買了一套新居,打算安安穩穩地過下半輩子了。可是俗話說得好:"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又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就在蘇軾打算安安穩穩過小日子的時候,朝廷裏出了大事,這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蘇軾的現實處境,也改變了他對於未來的設計、打算。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三月五日,三十八歲的神宗皇帝病故了。他年僅十歲的兒子趙煦即位,改年號元祐,是為哲宗。哲宗太小,不能親政,暫時由太皇太後高氏垂簾聽政。高太後是個保守派,她堅决反對變法革新。神宗去世不久,她便傳下詔書,批評新法,以"母改子政"的形式改變神宗的所有既定政策。她的第一個措施,就是任命年屆六十六歲、已經隱退十五年之久的司馬光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宰相),主持國政。北宋歷史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史稱"元祐更化",說通俗點兒就是重打鑼鼓另開張。
  司馬光一上臺就采取了三個重要舉措:一是宣佈廣開言路,讓朝野士大夫就變法公開發表意見,其實是為廢除新法製造輿論;二是紛紛貶斥變法新黨人物,從人事上為舊黨復闢掃除障礙;三是紛紛恢復、提拔神宗時期被貶斥的舊黨人物,為舊黨重新占據政壇奠定基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第1節:康震評說蘇東坡序第2節:一、少年成名(1)第3節:一、少年成名(2)第4節:一、少年成名(3)
第5節:一、少年成名(4)第6節:一、少年成名(5)第7節:一、少年成名(6)第8節:二、步入仕途(1)
第9節:二、步入仕途(2)第10節:二、步入仕途(3)第11節:二、步入仕途(4)第12節:二、步入仕途(5)
第13節:二、步入仕途(6)第14節:二、步入仕途(7)第15節:二、步入仕途(8)第16節:二、步入仕途(9)
第17節:二、步入仕途(10)第18節:三、大難臨頭(1)第19節:三、大難臨頭(2)第20節:三、大難臨頭(3)
第21節:三、大難臨頭(4)第22節:三、大難臨頭(5)第23節:三、大難臨頭(6)第24節:三、大難臨頭(7)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