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聰明人的人生智慧:生活中的處世禁忌   》 第43節:第四章 職場禁忌(3)      魏清月 Wei Qingyue

  對待不同性格的老闆,都要保持耐心與寬容,把你的决定以最佳的方式滲透給他,從主動的提議變成被動的接受。忌急躁粗暴,多傾聽和徵詢老闆的意見和建議,少做一些不容辯駁的决定和爭論,即使你可能是對的。即使對待能力不強的上級,同樣要保持尊重,不擅自行動和做决定。這些如果你都做不到,就有可能遭受老闆的冷遇。因此,凡是要量力而行,不可擅做主張。
  切勿在同事間議論上司
  凡是都要有分寸,說話要有分寸,談論事情要分場合,議論他人要看對象。一次無心的議論也許會變成他人的成事跳板,對自己無疑是一大壞處。因此說話辦事應量力而行。
  許多人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在閑暇的時候喜歡議論他人,但是千萬要記住,議論也要分場合和對象。在午休時,或是在閑暇的時候與同事聊天,不註意說了關於上司和公司的壞話,說不定就會被誰聽了去。結果傳到了上司的耳中,上司對你的態度就會有很大的轉變。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不少。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禍從口出”。所以,和同事不能議論上司,一定要註意這一點。
  同事之間的相處要把握好尺度,不要全部交心,即使是關係非常要好的同事,相互發一些有關上司的牢騷,也是不明智的行為。同事之間應該是相互勉勵、相互促進的關係。但關係非常好的幾個同事聚在一起喝酒,談論的話題總是有關公司和上司的,總愛發表一下對公司或上司的意見或不滿。
  在工作過程中,因每個人考慮問題的角度和處理的方式難免有差異,對上司所作出的一些决定有看法,在心裏有意見,甚至變為滿腔的牢騷,有時也是難免的,但就是不能到處宣泄,否則經過幾個人的傳話,即使你說的是事實也會變調變味,待上司聽到了,便成了讓他生氣難堪的話了,難免會對你産生不好的看法。
  古代有個姓富的人傢,傢裏沒有水井,很不方便,常要跑到老遠的地方去打水,傢裏甚至需要有一個人專門負責挑水的工作。因此,他請人在傢中打了一口井,這樣便省了一個人力。
  他非常高興有了一口井,逢人便說:“這下可好了,我傢打了一口井,等於添了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加油添醋:“富傢從打的那口井裏挖出個人來。”
  這話越傳越遠,全國都知道了,後來傳到宋王的耳中,宋王覺得不可思議,就派人來富傢詢問,富傢的人詫異地說:“這是哪兒的話,我們是說挖了一口井,省了一個人的勞動,就像是添了一個人,並沒有說打井挖出一個人來。”
  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樣,如果你在同事間議論上司的話傳到上司耳中變成“打井挖出一個人來”,那麽就算你再努力工作,有很好的成績,也很難得到上司的賞識。況且,你完全暴露了自己的弱點,很容易被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這些因素都會對你的發展産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恰當的時候直接找上司,嚮其表示你自己的意見,當然最好要根據上司的性格和脾氣用其能接受的語言表述,這樣效果會更好些。作為上司,他感受到你的尊重和信任,對你也就多些信任。這比你處處發牢騷,風言風語好多了。所以議論上司不是一件該做的事情。
  郭女士就有過這方面的教訓。那還是幾年以前的事,那時她在部隊當文書,連隊的幾個幹部都比較喜歡她,也願意與她交談,或讓她替他們辦一些私事。尤其是連隊的副指導員,對她極端信任,有時把連隊領導之間的一些事情也講給她聽。
  她們連隊有幾十個女兵,個別女兵為了入黨或考軍校就想方設法巴結部隊教官,副指導員對此十分反感。那時郭女士還很年輕,聽到這些事覺得新鮮、好奇,所以後來在與一個十分要好的戰友閑談時就把副指導員講的事情說了。沒想到,她的那位朋友為了讓連隊黨支部推薦上軍校,就把她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指導員,後來她這位朋友如願以償地上了軍校,而郭女士則在指導員找她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實則否定的談話以後,離開了文書崗位,回到報務分隊幹她的老本行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地震出版社
第1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1)第2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2)第3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3)第4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4)
第5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5)第6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6)第7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7)第8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8)
第9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9)第10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10)第11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11)第12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12)
第13節:第一章 處世禁忌(13)第14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1)第15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2)第16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3)
第17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4)第18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5)第19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6)第20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7)
第21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8)第22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9)第23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10)第24節:第二章 做事禁忌(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