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43節:穩健:“中道而立”(6)      田玉川 Tian Yuchuan

  當學生陳臻對孟子面對齊王、宋君、薛君贈金態度不同提出疑問時,孟子回答說:宋君、薛君贈金都有正常的理由,我怎能拒絶了?宋君贈金是在離別時,當時正好缺少路費,宋君送來了,我不能拒絶人傢的好意吧?薛君贈金也是在離別時,聽說我為前路的安全憂慮,便贈金加強警衛,我除了表示感激外,還會做什麽?拒絶齊王所贈金,是因為他贈金沒有什麽正當的理由,無緣無故地就慷慨地饋贈“兼金(兼金,即優金,價值倍於一般金。那時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一金,每鎰相當於後來的二十兩)一百”,不是蓄意收買,還會是什麽?!這樣來路不正,用途不明的巨金,我當然是不能接受的。“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公孫醜章句下)我當然是不會被他所收買的。
  該拿的一定要拿,不該拿的絶對不能拿,始終保持自己的清廉最為重要。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正是這個意思的通俗說法。
  像孟子那樣的聖賢能做到的,平民老百姓就不一定能做到;古人不能做到,今人也不一定能做到。
  有一對進城打工的青年相愛很深,當男的忍受不了貧睏的煎熬,陷入吸毒販毒的泥潭不能自拔時,女的不是設法幫助他擺脫痛苦,反而助紂為虐,自甘墮落,暗中坐臺,賣淫為其籌集毒資,購買毒品。結果是,他們之間已轉變為畸形的依賴關係勉強是維持住了,但男的毒癮越吸越大,毒害越陷越深,最終連小命也搭上了。女的自感悲觀絶望,隨即割腕自盡,雙雙為罪惡的貪欲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若用孟子“三無”原則來對照他們的行為,就會發現該“無與”時“與”了,該“無取”時“取”了,該“無死”時“死”了。整個悲劇的産生,全在於喪失了“三無”原則。
  而像這對青年的行為,在一些地方,一些時候,並不在少數。做人是否該從堅持孟子所倡導的“三無原則”開始呢?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沒有什麽能像貧窮那樣全面地考驗一個人的品德了。
  當穿着破衣爛衫,“破帽遮顔過鬧市”(魯迅詩)時,當身無分文,吃了上頓沒下頓、面臨無米之炊時,當淪落街頭、孤遊野外、無處安居時,一個人會做什麽?
  他會去找力氣活幹糊口呢?還是厚着臉皮去嚮朋友藉貸呢?或者正在他走投無路之際,就有所謂的“好心人”為他指點快速賺錢之道。其無非是慷慨地提供賭本,讓你去賭場撞大運。可以想象得出的結局是,一上賭場,手氣出奇地好,連贏三局,眼前鈔票贏了一大堆,似乎運氣真的來了。正在得意忘形之時,再賭就連着輸,直到輸光了所贏,欠了一筆巨額賭債後,“好心人”纔出面讓離場。那所欠賭本及賭債怎麽還?“好心人”又指路讓其販毒,或者搶劫,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的黑道。
  若是女人,而且年輕,尚有幾分姿色,那“好心人”所指的,則是另外一條路了。出賣自己的肉體和尊嚴,加入黑社會之中,以換取賭資和毒資,過不了多久,“黃、賭、毒”三大害就會把一個年輕人徹底毀了。
  這是誰之罪?
  是貧窮嗎?
  不少曝光的,被抓的賣淫者和吸毒者,都自稱“傢裏窮、父母有病,弟弟要上學”“不願再像過去那樣再過苦日子了”,似乎他們的墮落完全是貧窮所迫,似乎貧窮者就該做這些了。
  近些年,北京的“京漂族”多達百萬,其中難免魚竜混雜。有那麽一些“三無”(無住房、無工作、無收入)人員,他們所幹的職業是什麽呢?打悶棍!一般是在地下通道和立交橋附近出沒,晚上伺機作案。由於其手提打工者和小販常用的大塑料袋或普通提包,不會引起過往者的註意。因此,那些下班遲,回傢晚,急匆匆單身穿越地下通道者,便成為他們偷襲的對象。選擇無人的陰暗角落,掏出袋中所藏木棍或鐵器,嚮正急着趕路、毫無防備的行人頭上或後背打去。一般並不用狠力猛打致命,衹打昏為限,搶了其隨身所帶錢物便倉惶逃竄。
  由於其流動性強,隱蔽在不為人註意的角落,受害人對此一無所知,給治安打擊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第2節:生於亂世
第3節:師於儒門第4節:遊於列國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第18節:養欲:即養禮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