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新解——思與行 》
泰伯篇第八(1)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②。”
[譯文]
(8.1)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德行高到極點了。三次以國君之位讓人,以致老百姓不知該怎樣來稱道他。”
[註釋]
①泰伯,即吳太伯,周先祖古公亶父長子。古公有三子,欲立幼子季歷,長子泰伯與弟仲雍遂出走至江南,立吳國及楚國(仲雍,即仲容,祝融)。季歷立為周君,其子姬昌即文王。
②《後漢書·丁鴻傳》引此作:“民無德而稱之焉。”德與得古字通。
《吳越春秋》:“古公病將卒,令季歷三讓國於泰伯,而三讓不受,故云:“泰伯三以天下讓。”又云:古公卒,泰伯、仲雍歸。赴喪畢,還荊蠻,民君而事之,自號為句吳。《論衡·四諱》:“昔太伯見王季有聖子文王,知大王意欲立之,入吳採藥,斷發文身,以隨吳俗。大王薨,太伯還,王季避主,太伯再讓,王季不聽。三讓,曰:‘吾之吳越,吳俗斷發文身。吾刑餘之人,不可為宗廟社稷之主。’王季知不可,權而受之。”
《讀四書叢說》:“吳越春秋雲:‘古公居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仿佛帝舜氣象。”
“古公遷岐在殷王小乙之末年,不久而高宗立,傅說為相,中興,在位五十九年。次祖庚立,七祀。次祖甲,二十八祀,文王生。書稱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遷岐至文王之年已九十七年,古公壽百二十歲,後不知於何年卒,計在文王生一二年之後。則古公始終正居商令王有道之世,翦商之志,何自而生邪?泰伯知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亡。史之可見者如此。”
[原文]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①。慎而無禮則葸②。勇而無禮則亂③。直而無禮則絞④。君子篤於親⑤,則民興於仁⑥。故舊不遺,則民不偷⑦。”
[譯文]
(8.2)孔子說:“恭敬而不符合禮製則徒勞。謹慎而不符合禮製則怯懦。勇敢而不符合禮製則莽撞。直率而不符合禮製則驕慢。君子重視親情,則百姓歸嚮於仁善。不遺棄故舊,則百姓不會逃散。”
[註釋]
①勞,勞累。
②葸,畏葸。《集解》:“葸,畏懼之貌。”
③亂,唐突亦曰亂。
④絞,通驕。
⑤篤,敦也,重也。古音通。
⑥《爾雅·釋言》:“興,起也。”
⑦偷,逃也。此則亦千古失解。
[原文]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①!《詩》雲:‘戰戰兢兢②,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③!小子!”
[譯文]
(8.3)曾子患病,召集門下弟子說:“擡起我的腳!打開我的手!《詩經》上說:‘膽戰心驚,就像面臨着深淵,就像腳踩着薄冰。’從今以後,我知道恐懼了,弟子們!”
[註釋]
①啓予足,《說文》引作“移予之足”。《論衡·四諱》作“開予足,開予手”。《文選·嘆逝賦》引作“起予足,起予手”。
何按:當讀作“起予足,啓予手”。起,擡起。啓,開啓。《集釋》引異說謂啓下口當從日,讀為視。雖亦可通,迂麯也。(其說見王念孫《論語疏證》)
②《集註》:“戰戰,恐懼。兢兢,戒謹。”
③免,畏也,古音通。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①。
曾子言曰②:“‘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③,斯遠暴慢矣。正顔色④,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⑤。籩豆之事⑥,則有司存⑦。”
[譯文]
(8.4)曾子患病,孟敬子來問候。
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是悲哀的。人將死時,語言是誠善的。’君子對於道義註重三個方面:行動註意容貌,避免粗暴傲慢。舉止端正神色,顯示誠信。出言註意語氣,避免粗鄙無理。凡禮祭中的事,都要有人專責去管。”
[註釋]
①孟敬子,宋石經作“孟欽子”。魯國大夫仲孫捷。出三桓之孟氏,孟武伯之子。魯悼公時人。
②《詩》毛傳:“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孔穎達說:“一人自言曰言,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
③《集釋》:“古有容禮。”
④《說文》“顔謂眉目之間,色謂凡見於面也”。
⑤鄙倍,鄙,陋也。倍,悖也。
⑥籩豆之事:籩音邊,竹豆。古代的一種竹器,高腳,上面圓口,祭祀時用以盛果實等食品。豆,木豆。也是禮器。有蓋,用以盛有汁的食物。“籩豆之事”,代表禮祭。
⑦有司存:有人主管。有司,主管也。有司,《廣雅·釋言》:“臣也。”司,《說文》:“臣司事於外者也。”存,在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編輯推薦 | 內容簡介 | 圖書目錄 | 序 | 學而篇第一(1) | 學而篇第一(2) | 學而篇第一(3) | 學而篇第一(4) | 為政篇第二(1) | 為政篇第二(2) | 為政篇第二(3) | 為政篇第二(4) | 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裏仁篇第四(1) | 裏仁篇第四(2) | 裏仁篇第四(3) | 裏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