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新解——思与行 》
泰伯篇第八(1)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②。”
[译文]
(8.1)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德行高到极点了。三次以国君之位让人,以致老百姓不知该怎样来称道他。”
[注释]
①泰伯,即吴太伯,周先祖古公亶父长子。古公有三子,欲立幼子季历,长子泰伯与弟仲雍遂出走至江南,立吴国及楚国(仲雍,即仲容,祝融)。季历立为周君,其子姬昌即文王。
②《后汉书·丁鸿传》引此作:“民无德而称之焉。”德与得古字通。
《吴越春秋》:“古公病将卒,令季历三让国于泰伯,而三让不受,故云:“泰伯三以天下让。”又云:古公卒,泰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句吴。《论衡·四讳》:“昔太伯见王季有圣子文王,知大王意欲立之,入吴采药,断发文身,以随吴俗。大王薨,太伯还,王季避主,太伯再让,王季不听。三让,曰:‘吾之吴越,吴俗断发文身。吾刑余之人,不可为宗庙社稷之主。’王季知不可,权而受之。”
《读四书丛说》:“吴越春秋云:‘古公居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仿佛帝舜气象。”
“古公迁岐在殷王小乙之末年,不久而高宗立,傅说为相,中兴,在位五十九年。次祖庚立,七祀。次祖甲,二十八祀,文王生。书称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迁岐至文王之年已九十七年,古公寿百二十岁,后不知于何年卒,计在文王生一二年之后。则古公始终正居商令王有道之世,翦商之志,何自而生邪?泰伯知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史之可见者如此。”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①。慎而无礼则葸②。勇而无礼则乱③。直而无礼则绞④。君子笃于亲⑤,则民兴于仁⑥。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⑦。”
[译文]
(8.2)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制则徒劳。谨慎而不符合礼制则怯懦。勇敢而不符合礼制则莽撞。直率而不符合礼制则骄慢。君子重视亲情,则百姓归向于仁善。不遗弃故旧,则百姓不会逃散。”
[注释]
①劳,劳累。
②葸,畏葸。《集解》:“葸,畏惧之貌。”
③乱,唐突亦曰乱。
④绞,通骄。
⑤笃,敦也,重也。古音通。
⑥《尔雅·释言》:“兴,起也。”
⑦偷,逃也。此则亦千古失解。
[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①!《诗》云:‘战战兢兢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③!小子!”
[译文]
(8.3)曾子患病,召集门下弟子说:“抬起我的脚!打开我的手!《诗经》上说:‘胆战心惊,就像面临着深渊,就像脚踩着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恐惧了,弟子们!”
[注释]
①启予足,《说文》引作“移予之足”。《论衡·四讳》作“开予足,开予手”。《文选·叹逝赋》引作“起予足,起予手”。
何按:当读作“起予足,启予手”。起,抬起。启,开启。《集释》引异说谓启下口当从日,读为视。虽亦可通,迂曲也。(其说见王念孙《论语疏证》)
②《集注》:“战战,恐惧。兢兢,戒谨。”
③免,畏也,古音通。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①。
曾子言曰②:“‘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③,斯远暴慢矣。正颜色④,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⑤。笾豆之事⑥,则有司存⑦。”
[译文]
(8.4)曾子患病,孟敬子来问候。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是悲哀的。人将死时,语言是诚善的。’君子对于道义注重三个方面:行动注意容貌,避免粗暴傲慢。举止端正神色,显示诚信。出言注意语气,避免粗鄙无理。凡礼祭中的事,都要有人专责去管。”
[注释]
①孟敬子,宋石经作“孟钦子”。鲁国大夫仲孙捷。出三桓之孟氏,孟武伯之子。鲁悼公时人。
②《诗》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孔颖达说:“一人自言曰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
③《集释》:“古有容礼。”
④《说文》“颜谓眉目之间,色谓凡见于面也”。
⑤鄙倍,鄙,陋也。倍,悖也。
⑥笾豆之事:笾音边,竹豆。古代的一种竹器,高脚,上面圆口,祭祀时用以盛果实等食品。豆,木豆。也是礼器。有盖,用以盛有汁的食物。“笾豆之事”,代表礼祭。
⑦有司存:有人主管。有司,主管也。有司,《广雅·释言》:“臣也。”司,《说文》:“臣司事于外者也。”存,在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 图书目录 | 序 | 学而篇第一(1) | 学而篇第一(2) | 学而篇第一(3) | 学而篇第一(4) | 为政篇第二(1) | 为政篇第二(2) | 为政篇第二(3) | 为政篇第二(4) | 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里仁篇第四(1) | 里仁篇第四(2) | 里仁篇第四(3) | 里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