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 老俗事 》
第43節:放荷燈與燒法船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放荷燈與燒法船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即中元節。此節初為佛教節日,稱"盂蘭盆會",傳說釋迦弟子目蓮,為救在地獄中受苦的母親而求佛超度,後演為民間追薦祖先,故亦稱是日為"鬼節"。
舊京之中元節,除廟宇僧衆舉行演經文等重大佛事活動外,民間則重放荷燈與燒法船。
放荷燈亦稱放河燈,其含意是導引鬼魂進入極樂世界或及早托生轉世。荷燈之樣式,其上半部皆為彩紙疊成之蓮花兒,下半部之載體各異,或西瓜或鼕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並掏空瓤肉,中插點燃之蠟燭,於夜幕初降時放入河湖,燭影搖曳,隨波蕩漾,與水中倒影上下映帶,燦若繁星。正如清宣宗《養正書屋全集》(道光三年刻本)之《中元河燈》詩所云:"萬盞蓮燈水面浮,中元佳夕蕩輕舟;繁星朗月光同映,點綴前汀一段秋。"
清末民初以來,北京傳統風俗,每逢農歷七月十五日,人們照例要到北海公園參加一年一度的孟蘭盆會,大放河燈。是日夜晚,北海太液池之上,南迄雙虹榭邊,北至五竜亭畔,蕩漾的碧波漣漪之上,燈火晶明,如銀河群星,明滅浮動,景色極為壯觀。
這天黃昏,明月初升,北海漪瀾堂兩側的走廊和北河沿岸的四周以及金鏊玉■橋邊,真是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北京什剎海、積水潭、禦河橋、護城河水關等處,也有放荷燈之盛舉,故清宗室文昭(號紫幢,博學工時,負有纔名。)《紫幢詩抄》之《京師竹枝詞》曰:"坊巷遊人入夜喧,莊連哈達右前門,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
中元節燒"法船",其用意是為渡幽冥孤獨之魂,此種冥器,俗稱"燒活",小者丈餘,大者數丈,由冥衣鋪匠人以秫稭紮架,彩紙裱糊並繪畫而成,料價雖廉而工錢甚昂,故凡燒法船者,非殷實之傢而莫敢問津世。
法船之船頭,為猛虎虎頭圖案,探身持叉之開路鬼站於前,其後相對而立者,"黑白無常"鬼,"白無常"也稱"活無常",身着白袍,頭戴白色高帽,上書"利見大人"四楷書大字,手持哭喪捧若揮舞之狀;"黑無常"又稱"死有分",身着皂袍,手持"勾魂牌",上書"你可來了,正要拿你",並用朱筆圈點,其猙獰之貌,令人望之不寒而■。
艙內糊十殿閻君,即秦廣三蔣,楚江王歷,宋帝王餘,五官王呂,閻羅王天子包,卞城王畢,泰山王董,都市王黃,平等王陸,轉輪王薛。中為地藏王菩薩,正襟危坐,接受十殿閻君朝拜。神鬼以外,尚有掌舵者一人,持漿划船者數人至十餘人不等。船之桅桿上挂一面旗子,正面書"盂蘭聖會",背面書"慈航普渡"。
如此龐然大物,係由四五節組合而成,連至法會現場,須由冥衣鋪臨時雇用十餘人(俗稱"拿燒活的")舉送,絲毫不得損壞。列隊而行,穿街過巷,雅子頑童出於好奇,每每尾隨不已,並極願為顧工代勞,體驗一番舉送燒活的滋味兒與情趣。
舊時焚燒法船,皆在午夜舉行,先由和尚奏法器誦經文,而後於水畔焚之,火舌衝天,光焰晃眼,糊味兒熏鼻,雖如此而觀者如堵,不飽此眼福誓不罷休。恰如《都門離詠·中元》雲:"朵朵蓮燈放滿河,燒船拯溺誦彌陀。夜深婦女歸傢去,螢火■飛鬼火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1) | 第2節:序(2) | 第3節:'書春'的筆墨生涯 | 第4節:新春話年畫 | 第5節:北京人買年貨 | 第6節:北京人年關搪賬 | 第7節:門神挂錢窗戶花兒 | 第8節:平民之傢做年菜 | 第9節:佳餚美酒醉除夕 | 第10節:爆竹聲中一歲除 | 第11節:迎春福、祿、壽(1) | 第12節:迎春福、祿、壽(2) | 第13節:探親訪友話蒲包 | 第14節:北京人吃餃子 | 第15節:北京"雜拌兒" | 第16節:新春逛廠甸(1) | 第17節:新春逛廠甸(2) | 第18節:新春逛廠甸(3) | 第19節:新春逛廠甸(4) | 第20節:晚清官場拜年習尚 | 第21節:侗族春節習俗 | 第22節:春節話青田年糕 | 第23節:漫話"初五開市" | 第24節:元宵之夜燈如畫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