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
第43節:第六章 嚮理性挑戰(1)
周國平 Zhou Guoping
第六章嚮理性挑戰
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第六章嚮理性挑戰
生命僵死之處,必有法則堆積。
--尼采
歐洲近代是理性主義勝利進軍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的入口處,培根的名言如號角響徹雲霄:"知識就是力量!"這位近代哲學與科學之父甚至在人與知識之間劃了等號:"人即心靈,心靈即知識。一個人知道些什麽,他就是什麽……"人類自豪地發現,從自己心靈中閃射出來的理性光芒普照萬物,使人類成為世界的真正造物主。沒有人懷疑理性的至高無上的意義。英國經驗論者和大陸唯理論者實質都是理性主義者,他們所爭論的僅僅是邏輯範疇的來源,而對於人類必須依靠邏輯範疇和邏輯推理指導生活這一點並無分歧。法國啓蒙學者也是理性主義者。對於他們來說,"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3捲,第56頁。
德國古典哲學家更是理性主義者。在黑格爾那裏,甚至連世界也變成了自我推演的邏輯範疇。
這是剛從宗教信仰下掙脫出來的人類理性,猶如一切初獲解放者一樣,它無憂無慮,信心十足,度過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時期。然而,這個時期終於結束了,人們發現,理性的自誇也是一種幼稚病,而"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産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3捲,第57頁。
非理性主義思潮在西方崛起了。這股思潮以不可抵擋之勢摧垮了近代思想傢們苦心經營的理性王國,泛濫於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等一切文化領域,迅速上升為現代西方社會的主流思潮。
現代西方哲學家對於近代理性主義的批判,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理性主義立場的本質在於把邏輯思維提升到至高地位,而邏輯思維不過是人與外部世界相聯繫的一種工具。這樣,理性主義就把人類的註意力引嚮外部世界,把人類生存的意義歸結為依靠邏輯工具掌握和支配外部世界。在理性主義統治下,人們迷信科學萬能,熱衷於追求知識,從事外在的物質活動,忽視了人的內心生活。
第二,理性主義哲學公開或隱蔽地假定世界具有一種邏輯本性,由於這種邏輯本性,世界一方面能被人類思維所把握,另一方面其發展的進程也保證了人類目的的實現。倘若現實世界並非如此,理性主義者就把它視為虛假的現象世界,而斷定其背後還有一個真實的本體世界。這種舊式的本體論是哲學的最大迷誤。
第三,理性主義哲學把人視為受邏輯支配的理性動物,它既不去探究邏輯思維本身的非邏輯起源,也完全無視潛藏在理性思維下面的真正支配人的意願和行為的無意識領域。因此,它對人及其認識的瞭解是表面化和簡單化的。
總之,在現代非理性主義者看來,理性主義哲學把世界的本質、人的本質和人的生活意義都歸結為理性,在所有這些方面都陷入了謬誤。尼采首先從所有這些方面對理性主義做出了全面批判。他竭力證明:科學不能為人生提供真實的意義;並無一個合乎理性的本體世界,世界的意義靠人去賦予;一切理性事物都具有非理性的起源;人的心理中有一個無意識領域,其中潛藏着人的意願和行為的真正動機。
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直接同西方人的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相關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發現,片面追求物質繁榮的科學事業並不能使人真正幸福,因而返諸自身,試圖從內部心靈體驗中尋找生活意義。由理性至上一變而為貶低理性,崇尚非理性,這本身是病態社會所造成的病態發展。相比之下,資産階級啓蒙思想傢們孜孜於尋求感性與理性的和諧,倒不失為一種健康的心理。不過,非理性主義哲學對深層心理的探索也不無積極意義,而對深層心理的分析或描述確是現代非理性主義哲學的主要特色。凡是具有非理性主義傾嚮的現代哲學家,幾乎都是深層心理學家;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以及其他深層心理學家,在一定意義上也都被當作哲學家看待。如此看來,敏銳地感受到現代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以探求人生意義為哲學使命的尼采,嚮人的心理生活的領域深入開掘,成為現代非理性主義哲學的鼻祖,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了。
科學的極限
尼采一開始從事哲學活動,就嚮科學理性發出了挑戰,他為自己選擇的第一個靶子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這個被德爾斐神諭稱作全希臘最聰明的人的哲學家,本來在倡導人的哲學方面倒是有歷史功勞的。可是,他研究人生問題的方式卻是十足理性主義的,完全依靠邏輯推理的手段,通過概念的辯駁去尋求一般性的結論。他的結論也是十足理性主義的,把人生的意義歸結為追求知識。因此,尼采把蘇格拉底稱作"樂觀主義科學精神的原型和始祖"。所謂"科學精神",是指"最先在蘇格拉底身上顯現的那種信仰--對自然界可知和知識萬能的信仰"。《悲劇的誕生》第17節。尼采認為,蘇格拉底的影響籠罩着世世代代,直至於今日。自蘇格拉底時代以來,人們相信科學至上,知識萬能,思維能洞悉萬物的本質。於是,求知欲泛濫,思想之網密佈世界,"建立概念、判斷、結論等手段被推崇為在一切才能之上的最高尚的事業和最值得贊美的天賦"。〔4〕《悲劇的誕生》第15節。這種情形從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以來變本加厲地出現:"同樣旺盛的求知欲,同樣不知饜足的發明的樂趣,同樣急劇的世俗傾嚮,已經達到了高峰;加以一種無傢可歸的彷徨,一種擠入別人宴席的貪饞,一種對現在的輕浮崇拜……"《悲劇的誕生》第23節。
然而,正是在科學迅速發展的現代,科學本身的極限暴露出來了。"科學受了強烈幻想的鼓舞,一往無前地奔赴它的極限,於是藴藏在它的理論本質中的樂觀主義在那裏碰碎了。"〔5〕
科學的極限,首先表現在科學以邏輯證明的嚴格性自豪,然而,任何科學體係都以某種不能由邏輯手段證明的公理為前提,這種公理是"一種命令式的無條件的原理",因而也就是信仰。所以,"即使科學也基於一種信仰,根本沒有所謂'無前提的科學'"《快樂的科學》第344節。。
其次,更重要的是,科學所自命的那種普遍有效性根本就是一種幻想。科學並非無所不能的。它的無能尤其在觸及人生根本問題時暴露無遺了。尼采責問道:"科學能否給人的行為以目標呢?"《快樂的科學》第7節。《尼采全集》第5捲,第45頁。他認為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在尼采看來,人生並無現成的目標和意義,為了給人生提供一種目標和意義,首先需要的是巨大的人生熱情。"我不相信冷靜的心中的一切。不能說謊的人,也不知道什麽是真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全集》第6捲,第423頁。然而,科學恰恰"是冷靜的、枯燥的,缺乏愛,也不懂得任何不滿和渴望的深情","科學衹看見知識的問題,受苦對於它的世界是一種無關的不可解的東西--至多又是一個問題罷了!"《作為教育傢的叔本華》。《尼采全集》第1捲,第453-454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紀念版感言(1) | 第2節:紀念版感言(2) | 第3節:汝信為初版寫的序 | 第4節:前言 | 第5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1) | 第6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2) | 第7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3) | 第8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4) | 第9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5) | 第10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6) | 第11節:第一章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7) | 第12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1) | 第13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2) | 第14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3) | 第15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4) | 第16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5) | 第17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6) | 第18節:第二章 在人生之畫面前(7) | 第19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1) | 第20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2) | 第21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3) | 第22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4) | 第23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5) | 第24節:第三章 從酒神精神到強力意志(6)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