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論北大   》 第43節:燕園的三個學生刊物(3)      錢理群 Qian Liqun

  《紅樓》就是在這樣的土壤中拔地而出。在此之前,已經有了《北大詩刊》(1955年創刊,初為32開本,1956年改為16開本),聚集了幾乎所有的燕園詩人,後來張元勳作了這樣的描述:“當時的社長是現代派詩人趙曙光,社員則有古典派詩人崔道怡、哲理詩人馬嘶、李任、海濱詩人孫剋恆、敘事詩人薛雪、抒情詩人張玲、學者詩人謝冕、大漠詩人任彥芳、唯美詩人王剋武等”,當然,也還有林昭和張元勳自己。當年,他和林昭一起負責編輯《北大詩刊——1956年新年專號》的情景,是永遠難忘的:那一期的封面用的是粉紅色的膠版紙,印着提着燈籠的女孩的刻紙圖案,有一種樸素的美感,就是出自林昭的匠心。張元勳:《北大往事與林昭之死》,收入《沒有情節的故事》,頁521—522。這一期還刊載了謝冕的一首《一九五六年騎着駿馬飛奔而來》,其中有一句“雖然冰霜封凍着大地,可是我的心卻燃燒得發燙”,與寫在同時的張元勳的詩句:“欣喜。冰已消融!春已有了消息!”都是傳遞着一種心聲,以及對時代變遷的信息的某種直覺的把握與敏感的。
  因此,由《北大詩刊》到《紅樓》,是一個自然的延續和發展:從純詩刊發展成綜合性文藝刊物,除這些校園詩人之外,又吸引了更多的校園作者:寫小說、散文、評論,以及畫畫,作麯的……都納入其中,儼然形成了同學們所戲稱的“北大文藝界”。據張元勳回憶,任《紅樓》主編的是時為團委宣傳部長的中文係助教樂黛雲,副主編是康式昭、張鐘(中文係四年級學生),編委有馬嘶、李任、王剋武、林昭、張元勳、謝冕、張炯(按年級自高而低排列)等。張元勳:《北大往事與林昭之死》,收入《沒有情節的故事》,頁523。從編委會的組成,可以看出,《紅樓》是一個在團委領導下的學生社團刊物。這就表明,五十年代的中國校園詩歌與文學,它既是五四所開創的校園詩歌與文學的繼續,同時也具有自己時代的特點:和五十年代的中國文學一樣,它的合法性與出版經費、空間都是由黨、團組織和國傢、政府(學校行政領導)所給予的,因此,服從黨團組織的領導,是决定其存在與發展的絶對要求。在這一前提下,學生也有一定的自主性和活動空間,如以後我們所要分析的,這中間也會出現一定的縫隙和矛盾。《紅樓》的作者,除前述《北大詩刊》的大部分作者外,還有瀋澤宜、孫紹振、蔡根林、劉登翰、張志華、汪浙成、楊路、韓樂群、江楓、陸拂為、孫玉石、楊書案、洪子誠、翟奎曾等。人們不難發現,這些作者儘管在反右運動以後有着不同的命運,但當二十年後中國開始出現新的復蘇,他們就立即顯示出新的活力,活躍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界與學術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紅樓》是培育“不垮的一代”人才的搖籃。
  《紅樓》就是這樣的意氣風發、才華洋溢、充滿創造活力的一代人的自我塑像。
  《紅樓》第2期“封四”的一幅照片配詩這樣寫道:“世界是這麽廣大/友誼是這麽真誠/生活是這麽美好啊/我們又這麽年輕”(作者:任鋒,即林昭),於是,就有了這一代人的單純而真誠的歌。他們在看來枯燥的大學日常生活中發現了詩:“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裏,/新鋪的鐵路又伸長多少公裏?∥多少個燦爛的小生命/哇哇落在潔白的産盆裏?/多少倍‘四十五’的樓房,/在祖國的大地上矗立起來?/都在轉瞬即逝的四十五分鐘。∥也在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我們又跨出了堅實的一步,/嚮着光芒四射的科學的高峰”張志華:《大學抒情·四十五分鐘》,《紅樓》1957年第2期。;寂靜的小小教室、圖書館聯結着沸騰着的廣大新世界,這是凝結着那一代人的大學想象的。他們更是低聲吟唱心裏流出的戀歌:“你是快樂的春天,/我是沉默的鼕天。/你靠我如此的近,/卻又離我那麽的遠”汪浙成:《戀歌》,《紅樓》1957年第2期。;“我每次都看到你的背影;/我們的距離並不太遠!/和風會吹融凍結的湖心/吹緑沉默的田園。/——假如你是鼕季,/我是春天”白薇(張元勳):《假如——答“戀歌”》,《紅樓》1957年第2期。。詩的意象、詩的語言,以及愛情本身,都是這樣明淨、清純,這去盡粉飾的本真狀態,或許也是這一代人心的追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1)第2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2)
第3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3)第4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4)
第5節: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5)第6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第7節: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2)第8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1)
第9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2)第10節: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3)
第1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第1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2)
第1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3)第1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4)
第15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5)第16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6)
第17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7)第18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8)
第19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9)第20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0)
第21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1)第22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2)
第23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3)第24節: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1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