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论北大   》 第43节:燕园的三个学生刊物(3)      钱理群 Qian Liqun

  《红楼》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拔地而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北大诗刊》(1955年创刊,初为32开本,1956年改为16开本),聚集了几乎所有的燕园诗人,后来张元勋作了这样的描述:“当时的社长是现代派诗人赵曙光,社员则有古典派诗人崔道怡、哲理诗人马嘶、李任、海滨诗人孙克恒、叙事诗人薛雪、抒情诗人张玲、学者诗人谢冕、大漠诗人任彦芳、唯美诗人王克武等”,当然,也还有林昭和张元勋自己。当年,他和林昭一起负责编辑《北大诗刊——1956年新年专号》的情景,是永远难忘的:那一期的封面用的是粉红色的胶版纸,印着提着灯笼的女孩的刻纸图案,有一种朴素的美感,就是出自林昭的匠心。张元勋:《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收入《没有情节的故事》,页521—522。这一期还刊载了谢冕的一首《一九五六年骑着骏马飞奔而来》,其中有一句“虽然冰霜封冻着大地,可是我的心却燃烧得发烫”,与写在同时的张元勋的诗句:“欣喜。冰已消融!春已有了消息!”都是传递着一种心声,以及对时代变迁的信息的某种直觉的把握与敏感的。
  因此,由《北大诗刊》到《红楼》,是一个自然的延续和发展:从纯诗刊发展成综合性文艺刊物,除这些校园诗人之外,又吸引了更多的校园作者:写小说、散文、评论,以及画画,作曲的……都纳入其中,俨然形成了同学们所戏称的“北大文艺界”。据张元勋回忆,任《红楼》主编的是时为团委宣传部长的中文系助教乐黛云,副主编是康式昭、张钟(中文系四年级学生),编委有马嘶、李任、王克武、林昭、张元勋、谢冕、张炯(按年级自高而低排列)等。张元勋:《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收入《没有情节的故事》,页523。从编委会的组成,可以看出,《红楼》是一个在团委领导下的学生社团刊物。这就表明,五十年代的中国校园诗歌与文学,它既是五四所开创的校园诗歌与文学的继续,同时也具有自己时代的特点:和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一样,它的合法性与出版经费、空间都是由党、团组织和国家、政府(学校行政领导)所给予的,因此,服从党团组织的领导,是决定其存在与发展的绝对要求。在这一前提下,学生也有一定的自主性和活动空间,如以后我们所要分析的,这中间也会出现一定的缝隙和矛盾。《红楼》的作者,除前述《北大诗刊》的大部分作者外,还有沈泽宜、孙绍振、蔡根林、刘登翰、张志华、汪浙成、杨路、韩乐群、江枫、陆拂为、孙玉石、杨书案、洪子诚、翟奎曾等。人们不难发现,这些作者尽管在反右运动以后有着不同的命运,但当二十年后中国开始出现新的复苏,他们就立即显示出新的活力,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与学术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红楼》是培育“不垮的一代”人才的摇篮。
  《红楼》就是这样的意气风发、才华洋溢、充满创造活力的一代人的自我塑像。
  《红楼》第2期“封四”的一幅照片配诗这样写道:“世界是这么广大/友谊是这么真诚/生活是这么美好啊/我们又这么年轻”(作者:任锋,即林昭),于是,就有了这一代人的单纯而真诚的歌。他们在看来枯燥的大学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诗:“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新铺的铁路又伸长多少公里?∥多少个灿烂的小生命/哇哇落在洁白的产盆里?/多少倍‘四十五’的楼房,/在祖国的大地上矗立起来?/都在转瞬即逝的四十五分钟。∥也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们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向着光芒四射的科学的高峰”张志华:《大学抒情·四十五分钟》,《红楼》1957年第2期。;寂静的小小教室、图书馆联结着沸腾着的广大新世界,这是凝结着那一代人的大学想象的。他们更是低声吟唱心里流出的恋歌:“你是快乐的春天,/我是沉默的冬天。/你靠我如此的近,/却又离我那么的远”汪浙成:《恋歌》,《红楼》1957年第2期。;“我每次都看到你的背影;/我们的距离并不太远!/和风会吹融冻结的湖心/吹绿沉默的田园。/——假如你是冬季,/我是春天”白薇(张元勋):《假如——答“恋歌”》,《红楼》1957年第2期。。诗的意象、诗的语言,以及爱情本身,都是这样明净、清纯,这去尽粉饰的本真状态,或许也是这一代人心的追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1)第2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2)
第3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3)第4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4)
第5节:北大百年:光荣和耻辱(5)第6节: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1)
第7节: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2)第8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
第9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2)第10节:漫说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
第11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第12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2)
第13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3)第14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4)
第15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5)第16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6)
第17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7)第18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8)
第19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9)第20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0)
第21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1)第22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2)
第23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3)第24节: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1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