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我当代表十年   》 第43节:第四章 关注弱势群体(9)      赵咏秋 Zhao Yongqiu

  5.企业转产难,职工待业多。全市累计下岗职工10.8万多人,其中矿山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矿工的技能单一,长期在井下工作,身体状况差,再就业十分艰难。尽管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资,也难以解决矿工整体转产就业问题。矿工已成为最大的、最难以安置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家待业人数多,不少矿工只能靠拣破烂、擦皮鞋、提篮小卖为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6.历史欠账多,职工生活困难。企业历史拖欠职工工资、集资款、医药费等,一直无力偿还,而现时平均工资也只有400元左右。其中伤病残职工处境更加艰难。矿务局有3000多伤病残职工,一直靠每月200元-400元左右的伤病劳保工资维持全家生活,根本无法看病疗伤。由于经济效益一直低下,企业无钱盖房,大多数矿山职工仍在50-60年代修建的简易平房中或临时搭盖的棚屋里居住,且低矮、潮湿,没有厨房厕所。矿山工人的生活水平与地方和全国的物质文明进步已形成太大的反差。
  7.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灾害频繁。矿业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粉尘污染、采矿废弃物(废石、废土、废水)的处置都是黄石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这些年来,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1995年以来,黄石矿山还多次发生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自然灾害损失使这些特困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仅黄石矿务局一家自然灾害损失4年达到1.5亿。1995年,由于连日下雨,新冶铜矿尾砂库发生溃坝,冲毁坝下一村庄,造成十多人死亡的重大事故。要使这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需要的资金额度大,时间长,难度也大。仅坐落在市区的黄荆山脉23处已被关停的开山塘口,其植被和整治的初步恢复资金就需3亿多元。全市550多家矿山的生态恢复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二、建议
  面临"四矿"问题的严峻形势,黄石市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着力点,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拓宽就业渠道,落实"两个确保",保护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防治地质灾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四矿"问题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矛盾,产生原因十分复杂。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地方政府的能力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因此,建议:
  1.请国务院尽快组织开展"四矿"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以黄石为试点,以矿工、矿山、矿业、矿城为主题,统筹考虑,研究解决矿山关闭时接替产业发展、人员转移安置、矿山复垦等问题的妥善办法,扶持矿业城市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2.统一落实资源枯竭的国有矿山关闭破产政策。在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中办[2000]11号)中,黄石仅大冶有色公司所属矿山列入全国关闭破产计划项目,其他矿山均没有列入计划项目。这些矿山下放黄石市管理后,湖北省给予了一定的资助,但由于地方财力所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请国务院在继续支持大冶有色公司关闭破产的同时,将黄石矿物局这样特别困难的、资金缺口大的地方国有企业也列入国家重点计划项目,统一落实国有矿山企业的关闭政策,给予破产资金资助。同时,由于黄石依矿立市,其他所有制的矿山企业占有很大比重,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太大,因此,对于资源枯竭的非国有矿山,尤其是集体矿山关闭破产的问题也应该纳入中央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
  3.建立矿山关闭基金制度,专项用于矿山企业关闭时人员安置和环境治理问题。黄石市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地质灾害,但光靠地方有限的财力是杯水车薪。建议按三峡地质灾害治理模式,由国家和省政府直接拨专款对黄石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4.培植和投入新的产业项目,安排矿工再就业。像黄石这样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企业大量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仅靠地方现有就业渠道难以安排如此庞大的失业队伍,建议国务院在黄石这样典型的矿城里有计划投入新的产业项目,安排矿工整体转产就业。
  5.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矿山企业走出困境。
  (1)支持企业优质资产改制走出困境。对改制企业降低增值税率,或通过先征后返的方式予以扶持。
  (2)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补贴离退休、抚恤人员和伤病残职工经常性费用,改善和提高其生活待遇,解决伤病残职工就医问题。
  (3)允许特困煤矿企业采用煤来料加工电政策,要求电厂采用煤矿企业提供的煤加工电供煤矿企业使用,解决煤矿企业拖欠电费的问题。
  2004年5月,在黄石市矿务局经历许多曲折后终于完成了改制任务,即将黄石矿务局有效资产重组,建立了黄石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它是黄石煤炭矿务局的继承和发展,黄石百年煤炭事业的延续。毫无疑问,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黄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和努力协调的结果。
  2004年12月11日,一直关心着矿山工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视察公司,看望职工,并做了重要指示,向矿山工人这个弱势群体送来了党的关怀。
  原矿务局的同志告诉我,改制中,省、市给予了大量优惠政策支持。他们的脸上泛起了高兴的笑容,看到了前程的一丝光明。
  无意中我看到改制中出现了一段小插曲。
  2005年3月22日,我看到人民网登出人民日报记者李同欣的一则报道:《湖北黄石市矿务局借改制赖掉2.55亿元电费》。文章对该公司利用改制逃废债务提出尖锐的批评。但是,看到这篇文章时我的心情却是复杂的。李同欣是我在全国两会期间认识的被我所敬重的著名记者。逃废债务固然是不诚信的行为,批评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全面了解到矿山企业和矿山工人的际遇之后,我的心里已经产生了倾向性。一方是供电公司这个庞大而富裕的垄断行业,一方是过去在"夺煤保电"的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而进入市场经济后陷入极度困难的煤炭工人,在最强和最弱两者之间,使我对这个逃废债务行为暗暗产生了一种庆幸心理:在这特殊时期,权且将它当作垄断行业对弱势群体的一种资助吧。公平是要有参照背景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自序第2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1)
第3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2)第4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3)
第5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4)第6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5)
第7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6)第8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
第9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2)第10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3)
第11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4)第12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5)
第13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6)第14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7)
第15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8)第16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9)
第17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0)第18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1)
第19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2)第20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3)
第21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4)第22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5)
第23节:第三章 促进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第24节:第三章 促进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2)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