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中國人的精神(貳)   》 第4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8)      辜鴻銘 Gu Hongming

  當路易?波拿巴派法國軍隊去保衛羅馬的教皇宮殿時,法國的教權主義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不過,自甘必大時代以來,教權主義在法國的影響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控製,但儘管如此,它仍然有很強的勢力。因為法國那些社會活動傢們認為:“反教權主義與商品出口不相幹。”因此,儘管法國的軍隊沒有再被派去保衛教皇,但法國人民卻不得不繳納稅金,以便派人到中國去參與保護教皇的主教及其代理人的戰爭——為要給他的皇冠再次鍍金,我們又須繳納沉重的稅銀!
  但這還不算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教權主義利用其國外布道團作為進行投機買賣以維護自身在法蘭西的特權之基礎。耶穌會士們談起他們在中國的傳教團時確實可以說:四處奔走的傳教士們,乃是我們做生意的“旅行推銷員”。
  法國政府應派一個專門委員會到中國去調查一下,看這些“旅行推銷員”的生意做到何種程度,不用說其他骯髒生意,僅他們所從事的土地投機買賣一項,就已火紅得不得了。除此之外,在中國,每發生一次教案,對耶穌會士來說就意味着要發一筆橫財——因為他們每遭受一兩銀子的財産損失,就可以要中國政府賠償白銀50至100兩——我算不清他們獲利的百分比是多少了!
  我說過法國現在沒有公認的貴族,但法國、現代法國還是有一種貴族。在現代法國,真正的貴族是那樣一些文壇巨匠,從發誓要“消除無恥”的伏爾泰到坦承“我懺悔”的左拉都是。然而,正如伏爾泰所說:“怯懦乃是好人的不幸!”如今,法國需要有像偉大的丹東那樣的人去呼喊:“勇敢些!勇敢些!再勇敢些,革命就成功了!”
  歡喜!歡喜!我們團结緊密,
  法國出現了
  未來的晨曦!
  歡喜!歡喜!我們團结緊密,
  勇往直前吧,高盧和法蘭西!
  關於中國問題的近期札記
  之五(首次發表於1901年5月25日)
  箴 言
  愛默生說:“我的英國朋友問我是否存在真正的美國人?那種具有美國思想的美國人?面對這種富於挑戰性的問題,我所想到的既不是各政黨會議,也不是國會;既不是總統也不是內閣大臣,不是這樣一些想把美國變成另一個歐洲的人。我所想到的衹是那些具有最質樸最純潔心靈的人們。我說:‘是的,肯定存在’,於是我談開了無政府主義和不抵抗主義的教理。我說,確實,我從沒有在哪個國傢見到過人們有足夠的勇氣堅持這一真理,我非常清楚,再也沒有什麽東西比這種勇氣更能贏得我的尊重了。我很容易看到卑鄙的滑膛槍崇拜的破産——儘管大人物們都是滑膛槍崇拜者——可以肯定,就像上帝活着一樣毫無疑問,不能以槍易槍,以暴易暴,唯有愛和正義的法則,能收到一場幹淨的革命之效。”
  美國駐華公使康格(87 )先生最近在離開上海回國之前說道:“我不擔心中國人還會發動同樣的暴亂,他們已經得到了教訓。”我想,這不該是一個美國官員、一個愛默生的同胞所應該說的話,這是一個卑鄙的孤兒院女捨監所說的話——她長期慘無人道地虐待那些沒有自衛能力的孩子,而當孩子們反抗時,又毫無人性地加以殘酷的痛打,然後坐下來喝口茶,還拋出一句:“這下小傢夥們絶不敢再胡闹了,他們已經得到了教訓!”
  羅斯金說:“粗俗的本質在於麻木。”頭腦簡單和愚昧無知的粗俗,不過是身心缺乏訓練和未經開發的遲鈍,而在真正的與生俱來的粗俗中,身心有如死一般的麻木,臻於極至,就變得殘暴成性,無惡不作。
  但一般說來,美國人,還有俄國人,最不易陷入這種身心死一般的麻木之中。俄國人——衆所周知俄國的下層人物及俄國兵是殘暴的——有人說,“你惹了一個俄羅斯人,就等於碰上了一個韃靼人。”俄國軍隊最近在中國北方的暴行無疑駭人聽聞,但這種殘暴仍然是那種未經馴化的野生動物的殘暴。因此,俄國人的殘暴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種德國人形象地稱之為“Rohheit”(字面意思是:純粹的粗鄙)的殘暴——即那種“人面獸” (88 )的性情——陰森呆滯、庸俗粗野、冷酷無情、獸性十足,這些都是這種殘暴的特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第2節:序言(1)第3節:序言(2)
第4節:序言(3)第5節:序言(4)第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
第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2)第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第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4)
第1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5)第1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6)第1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7)
第1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8)第1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9)第15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0)
第1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1)第1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2)第1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3)
第1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4)第2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5)第2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6)
第2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7)第2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8)第2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9)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