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周而复封笔孤本——往事回首录   》 莽莽苍苍北大荒(1)      Zhou Erfu

  "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句),屈指算来,第一次到佳木斯参观访问,是1946年春天和洛甫同志一道乘专列去的,45个春秋已经过去了。接到邀我参加丁玲学术讨论会的请帖,我便欣然接受陈明同志盛情邀请,准备前往。  原定在青岛休息一段时间,由黑龙江驻青岛办事处主任王德山陪同,乘飞机先到哈尔滨,再到牡丹江,在镜泊湖稍事逗留,然后由牡丹江去佳木斯。可是哈尔滨发大水,牡丹江也有水患,暂时不能走这条路线了。  在青岛住在八大关宾馆,休息了10天--休息这两个字用得不十分恰当,因为好客的主人,如王德山,胡玺、韩兰荠和王志平他们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每天晚上都有人宴请,有时中午还有宴请,一顿饭往往要花去两个小时左右,加上往返路程,长达三四小时,每天所能清闲休息时间不多,可以说相当忙忙碌碌的。但是,游了崂山;在海边游泳;月下海滨散步,聆听海潮起落的声浪;早晨推窗遥观红日从海边冉冉升起;晚上在舞厅品赏音乐,翩翩起舞;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休息。更重要的是这十天没有看书,没有写文章,没有苦思冥想小说的结构人物性格和情节等,大脑暂时停止了工作,这么一来,说是休息,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和理由的。  北京到佳木斯没有直航飞机,却有直达火车,从永定门车站发车。深夜到了永定门车站,上车碰到不少熟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陈早春,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庄钟庆他们。火车开动,便躺到软席卧铺上,服了安眠药休息了,有节奏的隆隆之声虽大,却并不干扰,反而成了声响较高的催眠曲。第二天下午过松花江桥,便到了佳木斯,住农垦大厦。  45年前,即1946年6月,我曾和洛甫同志一行乘专列到过佳木斯,当时松花江上还没有架桥,我们在北岸下车,乘船到佳木斯市--合江省的首府。那时候的佳木斯市不大,印象仿佛只有东西和南北两条大街,其余是小街小巷,空空荡荡,房屋相当破旧,人民衣着十分简朴,显得有点寒碜,一望便知是荒凉边陲土地上一座人烟稀少的城市。  45年后,旧貌换新颜,横跨松花江上铁路公路大桥气势非凡,出了火车站是一片繁荣景象,行人熙来攘往,新建筑鳞次栉比,市中心高楼大厦林立,三层高楼的百货公司巍然矗立十字路口附近,男男女女穿着各色各样服装进进出出,提着抱着采购的货物,拖儿带女,满意含笑而去。  在百货公司斜对面,比百货公司更加高大巍峨的华丽建筑是农垦大厦。全国第五次丁玲学术讨论会由黑龙江农场总局、中国丁玲研究会、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和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联合举办的,出力最大的是农场总局。农垦大厦是农场总局经营的,出席会议的代表,都住在这儿。我住在高层的房间,我的儿媳妇王周生作为丁玲研究者(以后当选为丁玲研究会的理事)也出席会议,她和一些女研究者,住在较低层的房间。  佳木斯是北大荒的首府。北大荒是祖国边陲地带邻近苏联(现在应叫俄罗斯共和国了)边界的莽莽荒原而又神奇的土地。1947年创建了第一批国营农场,复员军人、科技人员、知识青年和支边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荆棘丛生的莽莽荒原上,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历尽艰险,创建一批又一批国营农场,在新中国移民开发和农垦史页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北大荒庞大的国营农场群,在570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上,开垦了3000万亩耕地,分别为102个农场所有,全区人口155万,职工71万人,拥有1500多个工商企业,农、林、牧、副、工全面发展,农工与商贸综合经营,就全国来说,这个地区开发最早,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是一个现代化的垦区。  丁玲曾在北国荒原上生活了12年,她称北大荒是她的第二故乡。1955年和1957年先后被错划为所谓"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1957年到北大荒"劳动改造"八年,她对我说过:她是"大右派"下去的,谁都知道她是什么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右派"已经成为"死老虎",但是造反派也没有放过她,把"死老虎"当成"活老虎"批斗,经历了凄风苦雨,丧失了自由。她在狂风暴雨中生活了12年,又被关进监狱5年多以后移地山西长治监护一段很长的时间。反革命"四人帮"被粉碎后,1979年她才从山西回到北京,"大右派"、"反党集团"成员这些帽子还没有摘掉,住在友谊宾馆一幢小楼的房间里,我去看她,满头飞霜,额头露出波浪似的皱纹,已经为时间磨炼得衰老了,可是精神矍铄,两眼奕奕有神,闪闪发光,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这时,她向党中央组织部继续申诉,要求平反。我安慰她:相信历史,相信群众,一切是非曲直经过若干时日,历史会做出公正的结论。我相信她的问题一定会平反的,恢复历史本来面目。那些颠倒是非罗织罪名,诬陷好人的,只是依仗权力起暂时的作用,而不能起永久的作用。反革命"四人帮"诬陷了多少好人,几乎把所有献身革命事业的老干部都打倒了,但最后真正倒下去的不是革命老干部,而是显赫一时的"四人帮"及其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不久,果然初步平反了,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编在33组,即特邀组,我是组长,会议期间,经常和她在一起,态度积极,相当活跃,像我们在延安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窑洞里一样,谈笑风生,状至愉快。丁玲重返文坛,最初在报上发表一些散文,有不少青年读者不了解丁玲的过去,看到文章,十分赞赏,认为中国又出现了一名新的女性作家,丁玲和我谈到这个令人辛酸的故事时,宛尔笑了。当然,这以后,逐渐为广大谈者知道她的悲惨的经历,不是新作家,而是老树逢春绽新花。1984年,党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中国工人出版社
香花怎样变成毒草(1)香花怎样变成毒草(2)在风暴雨雪中(1)在风暴雨雪中(2)
在风暴雨雪中(3)在风暴雨雪中(4)在风暴雨雪中(5)在风暴雨雪中(6)
永夜月同孤(1)永夜月同孤(2)永夜月同孤(3)永夜月同孤(4)
橘颂(1)橘颂(2)橘颂(3)橘颂(4)
橘颂(5)橘颂(6)江青迫害郭沫若(1)江青迫害郭沫若(2)
茅盾撕毁电影剧本(1)茅盾撕毁电影剧本(2)茅盾撕毁电影剧本(3)茅盾撕毁电影剧本(4)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