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怕是風流負佳期:西廂記裏的世情男女 》
第42節:第五本 張君瑞慶團圓雜劇(4)
侯虹斌 Hou Hongbin
他的第二次發誓是回應紅娘問他為何停妻再娶妻的質問,張生賭咒了:"小生若求了媳婦,則目下便身殂。"
崔鶯鶯也出來了,衹能含羞帶怨地道一聲先生萬福,張生第三次發誓:"硬揣個衛尚書傢女孩兒為了眷屬,曾見他影兒的也教滅門絶戶。"動輒天打雷劈的賭咒發誓本是最不可靠、最耍賴的一種方式,一般要動用這一招的,都是山窮水盡的窩囊之徒。可因為這是張生,紅娘、鶯鶯馬上就相信他了,也不管有沒有證據。
作旁證的是法本和尚,他說,"張生决不是那一等沒行止的秀纔"。將軍也來為張生說情了,再重申張生是禮部尚書之子,又中了狀元,他纔是你女兒應該配嫁的人,你的女兒這麽做於情不合。就這樣,老夫人又被他們說動了,讓崔鶯鶯依舊嫁張生。
鄭恆牽羊擔酒地來迎親的時候,迎面就碰見了張生。鄭恆衹好改口說:"聞知狀元回,特來賀喜。"結果一把被杜確將軍捉住,恐嚇道:你怎麽能誑騙良人的妻子,行不仁之事?我要奏聞朝廷,誅此賊子。鄭恆的謊言被揭穿了,不得不自退親事與張生。他眼看着搶親不成了,又羞又怒,無計可施,竟然撞樹死了。
--其實,鄭恆犯的事,哪裏就輪得到要上奏朝廷,而且非"誅"不可呢?孫飛虎帶着軍隊來搶親,杜確尚且衹打了他一百板子;曾有過婚約的鄭恆來騙婚,且未遂,又有多大罪過呢?
金聖嘆不喜歡第五本的原因,是它違背了前四本人物設置的準則。金聖嘆認為《西廂記》有明確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概念。他說:"《西廂記》衹寫得三個人,一個是雙文,一個是張生,一個是紅娘。其餘如夫人、如法本、如白馬將軍、如歡郎、如孫飛虎、如琴童、如店小二,俱不曾着一筆半筆寫。俱是寫三個人時,所忽然應用之傢夥耳。"鶯鶯、張生、紅娘是三個主要人物,其他人物都是為主要人物服務的,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工具。可惜,在這一折裏,還算有趣機靈的紅娘,變得粗俗起來;崔鶯鶯成了一個"二木頭",說改嫁就改嫁,一點感情也沒有;張生呢,也看不出是個有文化的人,駡人的本領倒不差;鄭恆則是一個可憐的跳梁小醜。
不過,鄭恆之死,倒是給了崔鶯鶯一個解脫婚約的最佳契機,否則,未婚夫還在,有情人的情節又該怎麽推動呢?
最後的障礙沒有了。張生很高興,他終於"娶了個四德三從宰相女,平生願足,托賴着衆親故"。得到皇帝的敕賜,他們奉旨成婚。這就成了通俗小說中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絶佳藍本。
最後,他們一同唱出"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心聲。這一句話,是王實甫藉劇中人之口直接說出了他的願望。金聖嘆雖然對這一本十分不滿,偏偏又對這一句十分欣賞,在後面又批了一筆"結句實乃妙妙"。大概,就是這一句符合了他的觀念吧。
金聖嘆長嘆息道:"寄語茫茫天涯,何處錦綉才子,吾欲與君挑燈促席,浮白歡笑,唱之,誦之,講之,辯之,叫之,拜之,世無解者,燒之,哭之。"讀罷《西廂》,滿口佳句麗詩,如含英咀華,讀之衹覺清香撲鼻。清代文人姚鼐形容它為"如初升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麯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復魯絜非書》)也衹有這樣的文字,纔堪配這種贊美了。
什麽階級關係的解讀,都會隨時代的變遷而流逝,惟有美,是永恆不滅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1) | 第3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2) | 第4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3) | 第5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4) | 第6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5) | 第7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6) | 第8節:西廂源流:從始亂終棄到愛情輕喜劇(7) | 第9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1) | 第10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2) | 第11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3) | 第12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4) | 第13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5) | 第14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6) | 第15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7) | 第16節: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8) | 第17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1) | 第18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2) | 第19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3) | 第20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4) | 第21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5) | 第22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6) | 第23節: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7) | 第24節: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