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歐陽修集   》 捲四十二 居士集捲四十二      歐陽修 Ouyang Xiu

  ◎序六首
  【集古錄目序〈嘉祐七年〉】
  物常聚於所好,而常得於有力之強。有力而不好,好之而無力,雖近且易,
  有不能致之。象犀虎豹,蠻夷山海殺人之獸,然其齒角皮革,可聚而有也。玉出
  昆侖流沙萬裏之外,經十餘譯乃至乎中國。珠出南海,常生深淵,采者腰縆而
  入水,形色非人,往往不出,則下飽蛟魚。金礦於山,鑿深而穴遠,篝火糇糧
  而後進,其崖崩窟塞,則遂葬於其中者,率常數十百人。其遠且難而又多死禍,
  常如此。然而金玉珠璣,世常兼聚而有也。凡物好之而有力,則無不至也。
  湯盤,孔鼎,岐陽之鼓,岱山、鄒嶧、會稽之刻石,與夫漢、魏已來聖君賢
  士桓碑、彝器、銘詩、序記,下至古文、籀篆、分隸諸傢之字書,皆三代以來至
  寶,怪奇偉麗、工妙可喜之物。其去人不遠,其取之無禍。然而風霜兵火,湮淪
  摩滅,散棄於山崖墟莽之間未嘗收拾者,由世之好者少也。幸而有好之者,又其
  力或不足,故僅得其一二,而不能使其聚也。
  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予性顓而嗜古,凡世人之所貪者,皆無欲於其間,
  故得一其所好於斯。好之已篤,則力雖未足,猶能致之。故上自周穆王以來,下
  更秦、漢、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澤,窮崖絶𠔌,荒林破塚,神
  仙鬼物,詭怪所傳,莫不皆有,以為《集古錄》。以謂轉寫失真,故因其石本,
  軸而藏之。有捲帙次第,而無時世之先後,蓋其取多而未已,故隨其所得而錄之。
  又以謂聚多而終必散,乃撮其大要,別為錄目,因並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謬者,
  以傳後學,庶益於多聞。
  或譏予曰:“物多則其勢難聚,聚久而無不散,何必區區於是哉?”予對曰: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象犀金玉之聚,其能果不散乎?予固未能以此而易
  彼也。”廬陵歐陽修序。
  【思潁詩後序〈治平四年〉】
  皇祐元年春,予自廣陵得請來潁,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産美,土厚水甘而風氣
  和,於時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爾來俯仰二十年間,歷事三朝,竅位二府,寵榮
  已至而憂患隨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憊矣。其思潁之念未嘗少忘於心,而意之所存
  亦時時見於文字也。
  今者幸蒙寬恩,獲解重任,使得待罪於亳,既釋危機之慮,而就閑曠之優,
  其進退出處,顧無所係於事矣。謂可以償夙志者,此其時哉!因假道於潁,蓋將
  謀决歸休之計也。乃發舊稿,得自南京以後詩十餘篇,皆潁之作,以見予拳拳於
  潁者非一日也。不類倦飛之鳥然後知還,惟恐勒移之靈卻回俗駕爾。治平四年五
  月三日,廬陵歐陽修序。
  【歸田錄序〈治平四年〉】
  《歸田錄》者,朝廷之遺事,史官之所不記,與夫士大夫笑談之餘而可錄者,
  錄之以備閑居之覽也。
  有聞而誚餘者曰:“何其迂哉?子之所學者,修仁義以為業,誦六經以為言,
  其自待者宜如何?而幸蒙人主之知,備位朝廷,與聞國論者,蓋八年於茲矣。既
  不能因時奮身,遇事發憤,有所建明,以為補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
  使怨嫉謗怒叢於一身,以受侮於群小。當其驚風駭浪卒然起於不測之淵,而蛟鰐
  黿鼉之怪方駢首而窺伺,乃措身其間以蹈必死之禍。賴天子仁聖,惻然哀憐,脫
  於垂涎之口而活之,以賜其餘生之命。曾不聞吐珠、銜環,效蛇雀之報。蓋方壯
  也,猶無所為,今既老且病矣,是終負人主之恩,而徒久費大農之錢,為太倉之
  鼠也。為子計者,謂宜乞身於朝,遠引疾去,以深戒前日之禍,而優遊田畝,
  其天年,猶足竅知止之賢名。而乃裴回俯仰,久之不决。此而不思,尚何歸田之
  錄乎?”
  餘起而謝曰:“凡子之責我者,皆是也,吾其歸哉,子姑待。”治平四年九
  月乙未,歐陽修序。
  【詩譜補亡後序〈熙寧三年〉】
  歐陽子曰:昔者聖人已歿,六經之道幾熄於戰國,而焚棄於秦。自漢已來,
  收拾亡逸,發明遺義,而正其訛繆,得以粗備,傳於今者豈一人之力哉!後之學
  者因跡前世之所傳,而較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使徒抱焚餘殘脫之經,倀倀於去
  聖千百年後,不見先儒中間之說,而欲特立一傢之學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然則先儒之論,苟非詳其終始而抵牾,質於聖人而悖理害經之甚,有不得已而後
  改易者,何必徒為異論以相訾也。
  毛、鄭於《詩》其學亦已博矣。予嘗依其箋、傳,考之於經而證以序、譜,
  惜其不合者頗多。蓋《詩》述商、周,自《生民》、《玄鳥》,上陳稷、契,下
  迄陳靈公,千五六百歲之間,旁及列國、君臣世次,國地、山川、封域圖牒,鳥
  獸、草木、魚蟲之名,與其風俗善惡,方言訓故,盛衰治亂美刺之由,無所不載,
  然則孰能無失於其間哉?予疑毛、鄭之失既多,然不敢輕為改易者,意其為說不
  止於箋、傳,而恨己不得盡見二傢之書,未能遍通其旨。夫不盡見其書而欲折其
  是非,猶不盡人之辭而欲斷其訟之麯直,其能果於自决乎?其能使之必服乎?
  世言鄭氏《詩譜》最詳,求之久矣不可得,雖《崇文總目》祕書所藏亦無
  之。慶歷四年,奉使河東,至於絳州偶得焉。其文有註而不見名氏,然首尾殘缺,
  自周公緻太平已上皆亡之。其國譜旁行,尤易為訛舛,悉皆顛倒錯亂,不可復考。
  凡詩《雅》、《頌》,兼列《商》、《魯》。其正變之風,十有四國,而其次比,
  莫詳其義。惟封國、變風之先後,不可以不知。《周》、《召》、《王》、《豳》
  同出於周,《邶》、《鄘》並於衛,《檜》、《魏》無世傢。其可考者,《陳》、
  《齊》、《衛》、《晉》、《曹》、《鄭》、《秦》,此封國之先後也;《豳》、
  《齊》、《衛》、《檜》、《陳》、《唐》、《秦》、《鄭》、《魏》、《曹》,
  此變風之先後也;《周南》、《召南》、《邶》、《鄘》、《衛》、《王》、
  《鄭》、《齊》、《豳》、《秦》、《魏》、《唐》、《陳》、《曹》,此孔子
  未刪《詩》之前,周太師樂歌之次第也;《周》、《召》、《邶》、《鄘》、
  《衛》、《王》、《檜》、《鄭》、《齊》、《魏》、《唐》、《秦》、《陳》、
  《曹》、《豳》,此鄭氏《詩譜》次第也;黜《檜》後《陳》,此今《詩》次比
  也。
  初,予未見鄭《譜》,嘗略考《春秋》、《史記·本紀·世傢·年表》,而
  合以毛、鄭之說,為《詩圖》十四篇。今因取以補鄭《譜》之亡者,足以見二傢
  所說世次先後甚備,因據而求其得失,較然矣。而仍存其圖,庶幾以見予於鄭氏
  之學盡心焉耳。夫盡其說而有所不通,然後得以論正,予豈好為異論者哉。凡補
  其譜十有五,補其文字二百七,〈〔《譜序》自“周公緻太平”已上皆亡,其文
  予取孔穎達《正義》所載之文補足,因為之註。自“周公”以下,即用舊註云。
  〉增損塗乙改正者三百八十三,而鄭氏之譜復完矣。
  【續思潁詩序〈熙寧三年〉】
  皇祐二年,餘方留守南都,已約梅聖俞買田於潁上。其詩曰:“優遊琴酒遂
  漁釣,上下林壑相攀躋,及身強健始為樂,莫待衰病須扶攜。”此蓋餘之本志也。
  時年四十有四。其後丁傢艱,服除還朝,遂入翰林為學士。忽忽七八年間,歸潁
  之志雖未遑也,然未嘗一日少忘焉。故其詩曰:“乞身當及強健時,顧我蹉跎已
  衰老。”蓋嘆前言之未踐也。時年五十有二。自是誤被選擢,叨塵二府,遂歷三
  朝。蓋自嘉祐、治平之間,國傢多事,固非臣子敢自言其私時也。而非纔竅位,
  謗咎已盈,賴天子仁聖聰明,辨察誣罔,始終保全。其出處俯仰,十有二年。今
  其年六十有四,蓋自有蹉跎之嘆又復一紀矣。中間在亳,幸遇朝廷無事,中外晏
  然,而身又不當責任,以謂臣子可退無嫌之時,遂敢以其私言。天子惻然,閔其
  年猶未也,謂尚可以勉。故奏封十上,而六被詔諭,未賜允俞。今者蒙上哀憐,
  察其實病且衰矣,既不責其避事,又麯從其便私,免並得蔡,俾以偷安,此君父
  廓大度之寬仁,遂萬物之所欲,覆載含容養育之恩也。而復蔡、潁連疆,因得以
  為歸老之漸,冀少償其夙願,茲又莫大之幸焉。
  初,陸子履以餘自南都至在中書所作十有三篇為《思潁詩》,以刻於石,今
  又得在亳及青十有七篇以附之。蓋自南都至在中書十有八年而得十三篇,在亳及
  青三年而得十有七篇,以見餘之年益加老,病益加衰,其日漸短,其心漸迫,故
  其言愈多也。庶幾覽者知餘有志於強健之時,而獲償於衰老之後,幸不譏其踐言
  之晚也。熙寧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序。
  【孫子後序】
  世所傳孫武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陳皞註,號“三傢孫子”。餘頃與撰
  四庫書目,所見《孫子》註者尤多。武之書本於兵,兵之術非一,而以不窮為奇,
  宜其說者之多也。凡人之用智有短長,其施設各異,故或膠其說於偏見,然無出
  所謂三傢者。三傢之註,皞最後,其說時時攻牧之短。牧亦慨然最喜論兵,欲試
  而不得者,其學能道春秋、戰國時事,甚博而詳。然前世言善用兵稱曹公,曹公
  嘗與董、呂、諸袁角其力而勝之,遂與吳、蜀分漢而王。傳言魏之諸將出兵千裏,
  公每坐計勝敗,授其成算,諸將用之十不失一,一有違者,兵輒敗北。故魏世用
  兵,悉以《新書》從事,其精於兵也如此,牧謂曹公於註《孫子》尤略,蓋惜其
  所得,自為一書。是曹公悉得武之術也。然武嘗以其書幹吳王闔閭,闔閭用之,
  西破楚,北服齊、晉,而霸諸侯。夫使武自用其書,止於強伯。及曹公用之,然
  亦終不能滅吳、蜀,豈武之術盡於此乎,抑用之不極其能也?後之學者徒見其書,
  又各牽於己見,是以註者雖多而少當也。
  獨吾友聖俞不然,嘗評武之書曰:“此戰國相傾之說也。三代王者之師,司
  馬九伐之法,武不及也。”然亦愛其文略而意深,其行師用兵、料敵製勝亦皆有
  法,其言甚有次序。而註者汩之,或失其意。乃自為註,凡膠於偏見者皆抉去,
  傅以己意而發之,然後武之說不汩而明。吾知此書當與三傢並傳,而後世取其說
  者,往往於吾聖俞多焉。聖俞為人謹質溫恭,仁厚而明,衣冠進趨,眇然儒者也。
  後世之視其書者,與太史公疑張子房為壯夫何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居士集捲一捲二 居士集捲二捲三 居士集捲三
捲四 居士集捲四捲五 居士集捲五捲六 居士集捲六
捲七 居士集捲七捲八 居士集捲八捲九 居士集捲九
捲十 居士集捲十捲十一 居士集捲十一捲十二 居士集捲十二
捲十三 居士集捲十三捲十四 居士集捲十四捲十五 居士集捲十五
捲十六 居士集捲十六捲十七 居士集捲十七捲十八 居士集捲十八
捲十九 居士集捲十九捲二十 居士集捲二十捲二十一 居士集捲二十一
捲二十二 居士集捲二十二捲二十三 居士集捲二十三捲二十四 居士集捲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