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從數據看水滸 》
第42節:沒羽箭張清到底連打梁山多少好漢?
何釤 He Shan
5. 醜郡馬宣贊--正中宣贊嘴邊,翻身落馬。
6. 雙鞭呼延灼--見石子飛來,急把鞭來隔時,卻中在手腕上,早着一下,便使不動鋼鞭,回歸本陣。
7. 赤發鬼劉唐--劉唐面門上掃着馬尾,雙眼生花,早被張清衹一石子,打倒在地。
8. 青面獸楊志--錚地打在盔上,嚇得楊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
9. 插翅虎雷橫--亟待擡頭看時,額上早中一石子。
10. 美髯公朱仝--脖項上又一石子打着。
11. 大刀關勝--急把刀一隔,正打着刀口,迸出火光。關勝無心戀戰,勒馬便回。
12. 雙槍將董平--那石子抹耳根上擦過去了。董平便回。
13. 急先鋒索超--急躲不迭,打在臉上,鮮血並流,提斧回陣。
咦,怎麽會是十三個人?難道燕青、宋江、太守、施老爺子全數錯了?
明明寫着十五人,那另兩人到哪去了?
關於張清連打十五員大將,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一般是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將此戰之前盧俊義獨打東昌時,張清打傷的郝思文,以及丁得孫飛叉所傷的項充列入,共是十五人;
二、將此戰之前盧俊義獨打東昌時,張清所傷的郝思文,以及奪糧時張清所傷的魯智深列入,共是十五人。
不過我還是有懷疑。第一種說法中是丁得孫傷了項充;第二種說法沒有考慮到燕青所說的"片時"和宋江所說的"今日",何況魯智深是在提出"十五人"之後纔傷的。
在此,我提出第三種說法。
所有的說法,都提到一個關鍵字,連"打"十五員大將。"打",我認為可以說是"戰"""而不是"傷""打傷""用石子打倒",所以,連打十五員大將,可以解釋為連鬥十五員大將。
那麽我們看,除了上述十三人之外,此戰中還有哪些人出戰。
1. 徐寧落馬之時,龔旺、丁得孫便來捉人,呂方、郭盛出場救人。
2. 董平、索超,與張清、龔旺、丁得孫混戰時,呂方、郭盛、林衝、花榮又出場。
但是若把呂方、郭盛、林衝、花榮都算上,那麽,又是十七人了,多了兩人,仍是無解。
再看看這四個人的功勞,林衝、花榮是捉了龔旺,呂方、郭盛是捉了丁得孫。那麽,這是否就意味着這四個人都沒有直接與張清相鬥呢?我們再來看看戰鬥描寫:
林衝、花榮、呂方、郭盛四將,一齊盡出,兩條槍、兩枝戟來救董平、索超。張清見不是頭,棄了董平,跑馬入陣。
此時,可以看出來,這四個人是有分工的,按照描寫順序,應該是林衝、花榮救董平,呂方、郭盛救索超。而前後的三處描寫中可知與索超廝殺的是丁得孫和龔旺:
1. 宋江陣上索超望見,掄動大斧,便來解救。對陣龔旺、丁得孫兩騎馬齊出,截住索超廝殺。
2. 索超、龔旺、丁得孫三匹馬,攪做一團。
3. 索超撇了龔旺、丁得孫,也趕入陣來。
那麽,這就清楚了,呂方、郭盛救的是索超,因此他們不可能對陣張清。協助董平對陣的,衹有可能是林衝、花榮。這兒還有一個佐證,原著中描寫"張清見不是頭,棄了董平,跑馬入陣"。此時截住龔旺、丁得孫的是呂方、郭盛,那麽來救董平的,自然是林衝、花榮了。加上林衝、花榮,這不就正好是十五員大將了嗎?
現在,整個世界清靜了……
但是,我知道仍有朋友會有下列疑問:
問:沒有寫張清打傷林衝、花榮啊?
答:可也沒打傷關勝(打在刀上)、燕順(打在護心鏡上)、楊志(打在頭盔上)、董平(擦着耳根子過去了)啊。
問:明明贊詩中寫着"一十五人都打壞,腳瘸手跛奔梁山",你小子不尊重原著,明明沒有打傷林衝、花榮嘛。
答:贊詩中當然要誇張的文學說法啦。事實上除了此處,另外三處描寫連打十五員大將的,並無"打傷"的說法。由於此戰連打一十三人已經足夠描寫場面的了,因此再寫林衝、花榮也是重複,沒多大看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梁山好漢 |
|
|
第1節:水滸傳究竟是一部什麽書(1) | 第2節:水滸傳究竟是一部什麽書(2) | 第3節:水滸傳之初體驗(1) | 第4節:水滸傳之初體驗(2) | 第5節:他們,為什麽上梁山?(1) | 第6節:他們,為什麽上梁山?(2) | 第7節:他們,為什麽上梁山?(3) | 第8節:他們,為什麽上梁山?(4) | 第9節:他們,為什麽上梁山?(5) | 第10節:說說梁山衆將的革命領路人(1) | 第11節:說說梁山衆將的革命領路人(2) | 第12節:說說梁山衆將的革命領路人(3) | 第13節:說說梁山衆將的革命領路人(4) | 第14節:說說梁山衆將的革命領路人(5) | 第15節:細數梁山好漢的階級成分(1) | 第16節:細數梁山好漢的階級成分(2) | 第17節:細數梁山好漢的階級成分(3) | 第18節:細數梁山好漢的階級成分(4) | 第19節:細數梁山好漢的階級成分(5) | 第20節:梁山衆將的學歷兼革命意志(1) | 第21節:梁山衆將的學歷兼革命意志(2) | 第22節:梁山衆將的學歷兼革命意志(3) | 第23節:梁山衆將的學歷兼革命意志(4) | 第24節:梁山衆將的學歷兼革命意志(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