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42節:緒論(2)      林語堂 Lin Yutang

  中國文化中重要特徵之田野風的生活與藝術及文學,采納此道傢哲學之思想者不少。中國之立軸中堂之類的繪畫和瓷器上的圖樣,有兩種流行的題材,一種是閤家歡,即家庭快樂圖,上面畫着女人、小孩,正在遊玩閑坐;另一種則為閑散快樂圖,如漁翁、樵夫或幽隱文人,悠然閑坐鬆蔭之下。這兩種題材,可以分別代表孔教和道教的人生觀念。樵夫,採藥之士,和隱士都接近於道傢哲學,在一般普通異國人看來,當屬匪夷所思。下面一首小詩,它就明顯地充滿着道傢的情調:
  鬆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衹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此種企慕自然之情調,差不多流露於中國所有的詩歌裏頭,成為中國傳統的精神上一主要部分。不過孔子哲學在這一方面亦有重要貢獻,崇拜上古的淳樸之風,固顯然亦為孔門傳統學說之一部分。中華民族的農業基礎,一半建築於家庭制度,一半建築於孔子哲學之渴望黃金時代的冥想。孔子哲學常追溯堯舜時代,推為歷史上郅治之世。那時人民的生活簡單之至,欲望有限之至,有詩為證: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掘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樣崇拜古代,即為崇拜淳樸。在中國,這兩種意識是很接近的,例如人們口頭常說"古樸",把"古代"和"素樸"連結成一個名辭。孔子哲學對於家庭之理想常希望人能且耕且讀,婦女則為最好從事紡織。下面吾又摘錄一首小詞。這是十六世紀末期陳眉公(繼儒)遺給其子孫作為傢訓的箴銘的。這首詞表面上似不屬於道傢哲學,而實際上歌頌素樸生活無異在支助道傢哲學:
  《清平樂·閑居書付兒輩》
  有兒事足,
  一把茅遮屋。
  若使薄田耕不熟,添個新生黃犢。
  閑來也教兒孫,讀書不為功名。
  種竹,澆花,釀酒
  世傢閉戶先生。
  中國人心目中之幸福,所以非為施展各人之所長,像希臘人之思想,而為享樂此簡樸田野的生活而能和諧地與世無忤。
  道傢哲學在民間所具的真實力量,乃大半含存於其供給不可知世界之材料,這種材料是孔教所擯斥不談的。《論語》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學說中沒有地獄,也沒有天堂,更沒有什麽精魂不滅的理論。他解决了人類天性的一切問題,卻把宇宙的啞謎置而不顧。就是於解釋人體之生理作用,也屬極無把握。職是之故,一他在他的哲學上留下一個絶大漏洞,緻令普通人民不得不依賴道傢的神學,以解釋自然界之神秘。
  拿道傢神學來解釋宇宙之冥想,丟老莊時代不久即見之於《淮南子》(公元前(178-122年),他把哲學混合於鬼神的幻境,記載着種種神話。道傢的陰陽元意識,在戰國時代已極流行,不久又擴大其領域,參入古代齊東野人之神話。據稱曾夢見海外有仙山,高聳雲海間,因之秦始皇信以為真,曾遣方士率領五百童男童女,入海往求長生不老之藥。由是此基於幻想的立腳點遂牢不可破,而一直到如今,道教以一種神教的姿態在民間獨得穩固之地位。尤其是唐代,道教曾經長時期被當做國教,因為唐代皇裔的姓氏適與老子同為"李"字。當魏、晉之際,道教蔚成一時之風,其勢力駸駸乎駕孔教而上之。此道教之流行,又與第一次中國文學浪漫運動有聯繫的關係,並為對待經漢儒改製的孔教禮儀之反動,有一位著名詩人曾把儒者拘留於狹隘的仁義之道譬之於蟣虱爬行褲縫之間。人的天性蓋已對孔教的節制和他的禮儀揭起了革命之旗。
  同時,道教本身的範圍亦乘機擴展開來,在它的學術之下又包括了醫藥、生理學、宇宙學(所謂宇宙學大致是基於陰陽五行之說而用符號來解釋的)、符咒、巫術、房中術、星相術,加以天神的秩位政體說,以及美妙的神話。在其行政方面,則有法師大掌教制度--凡屬構成通行而穩定的宗教所需之一切行頭,無不應有盡有。它又很照顧中國的運動傢,因為它還包括拳術之操練。而巫術與拳術聯結之結果,産生漢末的黃巾之亂。尤要者,它貢獻一種鍛煉養生法,主要方法為深呼吸,所謂吐納丹田之氣,據稱久煉成功,可以跨鶴升天而享長生之樂。道教中最緊要而有用之字,要算是一"氣"字,但這氣字未知是空氣之氣,還是噓氣之氣,抑或是代表精神之氣?氣為非可目睹而至易變化的玄妙的東西,它的用途可謂包羅萬象,無往而不適,無往而不通,上自彗星的光芒,下而拳術深呼吸,以至男女交媾。所可怪者交媾乃被當作追求長生過程中精勤磨練的技術之一,尤多愛擇處女焉。道傢學說總而言之是中國人想揭露自然界秘密的一種嘗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第5節:第一章 導言(1)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第8節:第一章 導言(4)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