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   》 (三)思與無思      錢穆 Qian Mu

  濂溪《通書》有《思》章,引《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繼之曰:“無思,本也。”則顯與《洪範》義不同。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兼言。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子曰:“再斯可矣”,是孔子又以行思兼言,不專思以為學。孟子曰:“良知良能”,則不待先以思。《中庸》言:“自誠明,自明誠。”濂溪《通書》首言誠,誠亦不待思而得。故曰:“無思,本也。”孟子亦言:“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此一沛然,亦由其內發之誠,不由其思。此乃儒傢性天之學。西方哲學則專重思,其學亦學為思而已。此又與中國傳統言學一大不同處。
  《大學》之道有三綱領,“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德者,足於己,無待於外,故曰德性。其學則可稱性天之學。明德者,孟子曰:“有之己之謂信,充實之謂大,充實而有光輝之謂美。”明德即大德美德。光輝及於人,則親民。或曰,親當作新。其德及人,所及者亦必追隨趨新,是親民即新民,其義一也。此在中國人即謂之至善,而可止矣。中國之學本於德,成於善,而有止。西方之學重知識,重權力,重功利,其極為個人主義,不相親而相爭,不辨善惡,亦無止境。此為中西之大相異。
  《大學》三綱領之下有八條目,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傢。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是修身乃齊治平之共同出發點。西方之學重求真理,然求之於物。人身亦僅一物,於是重物理,不重人道。人道可止於當身之所接觸,而物理研尋則無底止。西方之言天,亦即一物理之天,而非一人道之天。人道乃追隨於物理,不能自為主。
  《大學》修身以前尚有四條目,曰:“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欲誠其意,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則修身之學,內本心意。其所謂物,亦非外在之物,乃心意之物。如孝,譬之射,則父母為標的,物乃射者所立之位。不能移其位以求中,必堅定於為子之位,乃有孝德可言。為人謀必忠,與朋友交必信,亦然。故明明德必親民,格物者即立己善,盡己道,貴於有其不易之位。孔子三十而立,即立其己,立於其己之位,即能格物矣。
  是則濂溪之志與學,亦即《大學》明明德之道。程子朱子皆尊《大學》,亦可貫通於濂溪之意。伊尹之志,以天下為終極。而顔子之學,則以心意為基本。以一己之心意,而終極於天下之事事物物,即其至善之所止也。
  格亦有感通意。如舜之孝,父母受其感格,斯即其至善之可止。至於堯之舉舜,既使攝政,又讓位。平天下之大任,可以有其志,未可必有其事。顔子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終其身不改其樂,何必親履治平之大任,乃為學之終極乎。故董仲舒曰:“明其道不計其功。”西方民主政治,政府元首必經民選,又曰公僕。民衆所欲何限,為之僕者,甚難胜任盡職。故又規定年限改選。出而競選者,亦在自求表現,豈固為民乎。人既各懷其私,則惟有以法律制度為公道。果抱伊尹之志,亦無可舒展。效顔子之學,將斷然無意於競選。此又中西治平之道之大異其趣矣。
  故依西方政治,則不需以中國之修身為本,而齊傢亦可不計。今日美國盛行男女同居,夫婦之道日趨淡薄,而平天下則更無其意,惟務國與國之相爭。風俗形勢如此,何復有所謂明明德於天下哉。今國人既倡復興文化,又心嚮西方之所謂民主,此誠難題中一更大難題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朱子四書集義精要》隨箚《大學》(一)(二)
(三)(四)(五)(六)
(七)(八)(九)(十)
《論語》(一)學而篇(二)為政篇(三)八佾篇(四)裏仁篇
(五)公冶長篇(六)雍也篇(七)述而篇(八)泰伯篇
(九)子罕篇(十)先進篇(十一)顔淵篇(十二)子路篇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