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批評於丹 》
第4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2)
李悅 Li Yue
本書文字不打算書寫太長,故不可能把於丹教授講錯的地方全由我再講一遍。我衹能糾正於丹教授誤讀《莊子》最嚴重的部分。
於丹教授在談這“第四心得”時,提到《應帝王》中“混沌被鑿竅”的寓言,她從這一寓言中得出結論是:
所謂人的社會化,就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被社會鑿開了我們的一竅又一竅。到最後,我們變成一個社會標準下的成人,但離我們的赤子之心、混沌之態又有多遠呢?
這顯然又是於丹教授對這則寓言的誤讀。莊子用這則寓言是為了談“有為”的惡果,以強調“無為”的重要,反證必須“遊於無有”。 莊子在倡導無為之治時,過於地否定了人的社會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甚至用“混沌開竅死”的悲慘後果來否定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莊子認為主觀和客觀是統一的,這與費爾巴哈有些相似的地方。既無主觀與客觀之分,就無須區分對待,莫若聽其自明。這樣莊子就很容易由相對論走入了不可知論,再由不可知論走入懷疑論、詭辯論。認識的本能和必要被莊子徹底否定了,人就從哲學的本根上絶望了,當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就完全走入消極頽廢的絶路,知足、知止、無為、無事、不爭不鬥、不思進取……這正是《莊子》的糟粕所在。在漫長的歷史中,這些糟粕對中華民族産生了消極的影響。我們今日學習《莊子》時,應該有清晰的認識並對此進行批判性閱讀。
於丹教授的《論語》與《莊子》心得從未指出這兩本經典的思想缺陷,而是對它們一味地加以贊揚,這樣的“傳統文化普及工作”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於丹教授自稱“我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普及者”,那就不能自謙“沒有資格詮釋《論語》”。如果真的沒有詮釋《論語》的能力,也就不能做“傳統文化的普及者”。要知道一個傳統文化的普及者的責任就是要講清楚傳統文化經典的精華及糟粕,這種文化定位是必不可少的,這樣纔是對傳統文化經典原著的正確詮釋,否則就是誤導!
在電視臺上講傳統文化或者出書講傳統文化,都要有批判意識。近來報紙、電視和網上有人說:“於丹講《論語》衹要能引起全民關註傳統文化就是目的”。這是不正確的,這絲毫不考慮觀衆與讀者會被誤導,會中毒受害。很多觀衆和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並沒有文化免疫力,很容易就會相信於丹教授的誤導,錯以為傳統文化經典都是優秀的思想。徐晉如等博士指責《百傢講壇》是有道理的,因為於丹教授的誤導是通過 《百傢講壇》傳播出去的,《百傢講壇》當然是有責任的。然而令我吃驚的是《百傢講壇》的製片人竟然說他衹管做節目。這叫什麽話!莫非這時《百傢講壇》就不講社會效益了?你做的節目的社會效益如何?對廣大觀衆是有害還是有益?這是常識問題。如今許多常識都被一些著名製片人和學者所忽略。
在這一章中,於丹教授講了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它來自《莊子》中的《養生主》。於丹教授在講了這個寓言故事之後,寫道:
如果我們人人都能成為這樣一個庖丁,如果我們的靈魂上也有這樣一把可以永遠鋒利的刀子,如果我們把迷失在大千世界的生活軌跡變成一頭整牛,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那些骨骼的縫隙,最終能夠準確地清理它、解清它。那麽,我們獲得的會是‘人生的高效率’。
於丹教授將這個寓言故事的意義落實成“人生的高效率”,真是飛來之筆!於丹教授看來是講究實惠的,這甚至與她這一章的心得“認識你自己”都沒有什麽關係了。於丹教授的《莊子》心得還不如《論語》心得,《論語》心得還有些地方與《論語》能沾上點兒邊兒。而她對《莊子》的一些心得與《莊子》簡直不沾邊兒,敘述與論述也特別混亂,不知她想講什麽,真不知“夫子何為者”也!
還是我講“庖丁解牛”吧!這則寓言的哲理意藴是說牛的筋骨血脈等生理結構,也如同人間大千世界一樣,人活在其間就要如同庖丁解牛一樣順其自然,一一解開無數情意睏結(例如死亡就是最大的情意睏結)。人的生命主體就像解牛之刀,刀沒有厚度就象徵人到了“無我”的境界,就能夠善於運用生命之力,不但不損害自身的生命,同時也不傷害別人的生命。老子所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正是這個意思。人生更是如此,若如庖丁那樣由“技”進乎“道”,“無厚而有間”,就能突破形軀的拘限,而成就精神之飛揚,自是無處而不自得,達到藝術般完美的生命境界。莊子說的還是一種精神的自由之境,而這是於丹教授所說不出的或者是避諱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 | 第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 | 第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3) | 第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4) | 第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5) | 第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6) | 第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7) | 第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8) | 第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9) | 第1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0) | 第1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1) | 第1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2) | 第1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3) | 第1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4) | 第15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5) | 第16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6) | 第17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7) | 第18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8) | 第19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19) | 第20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0) | 第21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1) | 第22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2) | 第23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3) | 第24節:批評於丹(塞外李悅作品係列)(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