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红色后代的苏联印记 》
夏令营时发生的意外
赵嘉麟 Zhao Jialin
葛万青 Ge Moqing
转眼夏天到了,该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了。苏联的学校在暑期有组织学生夏令营的传统,儿童院也不例外。黑海等疗养胜地都专门设有少先队员的夏令营营地。
从延安来的这批孩子们中,由于朱敏患有哮喘病,因此儿童院的老师决定送她去白俄罗斯共和国巴拉诺维奇州境内的少先队营地,因为那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对于恢复身体健康很有好处。
儿童院的孩子中,到白俄罗斯营地的共有21人,年龄大都在12—13岁。朱敏这时已经15岁了,但在学员的花名册中,她年龄一栏中填的却是13岁——因为考虑到到苏联的就学问题,父亲朱德在女儿离开延安时就故意将她的年龄少报了两岁。
学员们先坐车到莫斯科,然后从那里坐火车前往营地。在等待前往莫斯科的大客车时,一个小男孩走到朱敏面前。他有着俄罗斯人的白皮肤,说一口纯熟的俄语,却长着黑头发、黑眼睛,是个活泼好动的小家伙。
“你好,我叫万格里·伊斯梅洛夫①。你叫什么名字?”小男孩主动凑上前来打招呼。
“我叫赤英。”朱敏才来时间很短,而且儿童院里的孩子太多,因此并不认识面前这个孩子。
“你是中国人吗?”
“是的。我从延安来。”
“太好了!我的父亲也是中国人,母亲是苏联人。”小男孩讲道。但他没有细说父母究竟是谁,朱敏也不便问。
孩子们坐的火车6月20日来到了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都明斯克。他们在那里转乘汽车去往营地。
第二天傍晚,21个孩子到了目的地——巴拉诺维奇州的诺沃叶尔尼亚村。几天的路途颠簸让他们累极了。他们顾不上欣赏周围的景色,匆匆吃完晚饭便躺在松软的床上,进入了梦乡……
6月22日,朱敏从睡梦中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鸣唤醒,迎来了在营地的第一个早晨。她披上衣服,独自出门去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疗养地距莫斯科有500多公里远,四周有茂密的树林和平坦的草原,满目翠色欲滴。阳光透过清晨的薄雾,照在朱敏身上。她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真新鲜啊,还带有松脂的香味!唔,我好像不怎么咳嗽了!”
早起的不止朱敏一个,在村庄外的草地上,两个女孩正在嬉戏。看到朱敏走过来,其中一个小女孩微笑着过来打招呼:“你好,我叫米拉,这是我的姐姐,叫弗拉斯塔。我们来自捷克。你叫什么?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这对小姐妹是捷克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日瓦沃的一双女儿。
“我叫赤英,是中国人,很高兴认识你们!”
“那以后我们就叫你‘中国赤英’,好吗?”
“好啊,那我们就是朋友了!”
朱敏和新结识的弗拉斯塔姐妹边走边说,来到了一条小河旁。她们正想看看河里有没有鱼,就突然觉得脚下的大地好像在微微颤抖,同时,远处天空中传来嗡嗡的低鸣声。
三个孩子不约而同地抬起头,四下寻找这个声音从哪里来。就见天尽头一个个小黑点在缓缓朝自己这边移动。
“是小鸟吗?不像啊……”朱敏眼前猛然闪过一个情景——那个情景是她在国内曾不止一次见过的——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
“飞机!战争,战争!”恐惧使朱敏高声大叫,她已经做不到用连惯的俄语向小伙伴解释究竟发生了什么。于是,朱敏拉起捷克小姐妹的手,飞快地朝营地跑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刘少奇挥别子女(1) | 刘少奇挥别子女(2) | 蒋介石派来了大飞机(1) | 蒋介石派来了大飞机(2) | 与周恩来夫妇同行(1) | 与周恩来夫妇同行(2) | 迪化巧遇小伙伴(1) | 迪化巧遇小伙伴(2) | 任弼时“赔不是” | 贺子珍的遭遇(1) | 贺子珍的遭遇(2) | 毛氏兄弟(1) | 毛氏兄弟(2) | “沉睡”的列宁(1) | “沉睡”的列宁(2) | 革命后代的“避难所”(1) | 革命后代的“避难所”(2) | 革命后代齐聚一堂(1) | 革命后代齐聚一堂(2) | 天堂般的生活(1) | 天堂般的生活(2) | 难学的俄语 | 毛岸英的疑惑 | 邓颖超“打前站”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