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法律與影像的結合:影像中的司法   》 第42節:評《法官老張軼事養老樹》(2)      徐昕 Xu Xin

  其實,法官怎麽可能化解所有的矛盾,各方當事人怎麽可能都對處理結果持滿意態度呢?事實上,即
  便是在嚴格依法的情形下,敗訴方對判决結果的憤憤不平、法官遭到詰問責駡等現象,在很多地方都屢見
  不鮮。
  然而,上述現象在一個較為封閉的社區裏則不太多見,並且後果也難以想象。因為開放社區所擁有的
  一係列保障法律實施的制度,在那裏卻幾乎是缺失的。蘇力在《送法下鄉》一書中將這些制度稱為更需要
  考慮的“碎具體的問題”。他分析過一個兒子虐待母親的案例:如果是在城市,會有較充足的警力有效
  地控製此類行為的再次發生;而如果在農村,受害人似乎衹有通過與失蹤二十多年的丈夫離婚,然後再找
  個老伴的方式,才能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因為即使她願意法院判兒子虐待罪,過兩年放出來後,也還沒
  有警力來保證她不會遭到變本加厲的報復。
  所以,在城市裏,當事人如果拿到一份不滿意的判决書,即便衝擊法院、報復社會,甚至上吊自殺,
  但已經現代化的社區很快會啓動各種相應的機製。警車會及時趕來,救護車也會趕來,當事人的異常行為
  被製止,嚴重的後果往往被及時地避免。或許也有三奶奶一般倔強的當事人,不過當屢次“反抗”都被製
  止或並未取得預想的效果之後,最佳選擇或許衹能是接受法律的“說法”。
  而在農村可就不同了。設想三奶奶在法庭上裝暈,大傢把她送到醫院搶救。出院時她收到了書記員送
  達的判决書,等回到傢,大柱子送來300塊錢,說是依法執行判决,她可能就會鬍琢磨亂揣測了,實在想
  不開,就到村裏、鎮上到處鬧,或者尋死覓活地在集市上嚷嚷着要自殺等。農村裏的警察絶對沒有城市裏
  來得及時,況且人手也不夠。而沒犯法也不應當限製其人身自由,鬧一兩次可能被及時製止了,但不能保
  證哪天不真鬧出點事兒。要是這樣,不但對鎮上村裏的聲譽有影響,而且幹擾了他人正常的生産生活秩序
  。要不找個鄰居照看,或者花錢把她送到鎮上的養老院去?這三奶奶趁兒子打工外出時連自傢兒媳婦都往
  外趕,可想有多難纏,就不要害別人了。看來,為了避免將來更大的麻煩,還是將她的問題一次性解决是
  最明智的選擇。
  以上這些正是老張所考慮的。此時,案件在他腦中已不再純粹是剋盡職責,社區的秩序與穩定成為其
  義不容辭的責任。他的身份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法官”,而搖身一變成了一名“保一方平安”的“政法
  幹部”。
  三
  在老張從法官轉變身份成為一名“政法幹部”之後,他把三奶奶從醫院接到了自己傢,努力取得其信
  任,弄清情況後,又親自到她兒媳傢探訪。為了製造輿論壓力,不惜數次動用私人關係搞物資以吸引村民
  們都來聽法製教育課。真可謂用心良苦!
  但這本是一起三奶奶與大柱子之間的侵權糾紛,怎麽扯到贍養老人去了呢?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得從
  三奶奶在本案中的訴求開始分析。
  和秋菊所要的模糊的“說法”相比,三奶奶的訴求是簡單而明確的,就是恢復原狀。表面上是因為樹
  杈被砸導致她的養老費來源出了問題,但實際上不是那麽簡單。要不怎麽大柱子賠一盆雞蛋也不要,賠30
  0塊錢她也不要,肯定不是嫌少,因為老張在計算的時候已經對大柱子是虧待再虧待,對她則是優待再優
  待了。原因似乎是電影裏說的,這樹是她老伴留給她的紀念,可那樹還活着呀?衹是一根小樹杈折斷了,
  衹要精心培育,枝繁葉茂指日可待。
  要理解問題的根本,瞭解老人的心理是關鍵,特別是一個孤獨的老人。村委會孫主任為什麽談三奶奶
  色變,說她不是盞省油的燈,不正是因為她喜歡沒事找事兒嗎?一個孤獨的老人,在溫飽不愁的情況下,
  最需要的就是有個人陪伴。而丈夫死得早、脾氣又糟糕的三奶奶長期一人獨處,很希望能“引人註目”是
  可以理解的。因此她一有機會就“找事兒”了,而且故意糾纏不清。
  這些情況,如果不做大量細緻的工作,衹是就案論法,是不可能觀察就案論法到的。正是找到了“老
  人孤獨”這麽一個“癥結”,知道如果不能從根源上解决問題,即便暫時能壓住這一茬事兒,不定哪天又
  冒出別的問題折騰一番。老張這纔不惜花大力氣,也要讓兒媳婦和三奶奶和好。
  做兒媳婦的思想工作也是頗有學問的,基本可以概括為軟硬兼施。如果說到傢裏探訪並耐心勸導是軟
  ,那召集全村人上法製課,大講特講遺棄罪就是來硬的了。
  叫全村的人都來接受法製教育,無非是要給三奶奶的兒媳婦造成“全村人都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的
  輿論壓力。不過,在這裏老張似乎有點故意裝不懂法。因為事實情況是三奶奶把兒媳婦趕出傢門,而不是
  相反,何況也未造成嚴重後果,顯然不構成遺棄罪。他純屬糊弄群衆不懂法,嚇唬人呢!
  田成有先生曾舉過一個類似的例子:Q告W打人,但已過訴訟時效,在調解前法官對Q說:“你起訴已
  經超過了時間,依法我們是不該管的,所以一會兒你調解時態度不要太硬,少要點錢,圖個和氣。”接着
  法官又對W說:“你這個事情很惡劣,現在Q衹要你賠一點醫藥費,已經算不錯了,把事情鬧大了你不會有
  好結果。”
  此種情形下法律的強威懾力,源於普遍民衆對(抽象的)國傢法律不瞭解而産生的畏懼感。利用這一
  策略來平息糾紛、維護穩定是一項鄉村司法者屢試不爽的司法技術。
  四
  影片以三奶奶裝暈為界,展示了兩種有着顯著差異的司法模式及其各自在中國鄉土社會中的命運。
  前一種,法官老張依程序辦案,照法律判决,是接近嚴格的“規則之治”式的司法。從效果上看,這
  種模式失敗了,同時也是純粹法官的實踐在中國鄉村境域中的失敗。後一種,我們看到了一個走出法庭、
  深入事件背後以及扮演政法幹部角色的法官,這是“糾紛解决”導嚮的司法模式。很顯然,因為更適合於
  這個尚未開始或者並未完全現代化的鄉土中國,它成功了。
  “規則之治”與“糾紛解决”之間的矛盾是中國法律社會學的一個經典主題。當看到三奶奶在法庭上
  暈倒,老張不得不擱下手中剛剛念完的判决書時,一種西西弗斯般的悲情涌上心頭:“規則之治”似乎那
  麽的近在咫尺,離現代化法治仿佛衹有一步之遙,可要走完這一步卻是如此艱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出版社
第1節:目錄第2節:評《聖皮埃爾的寡婦》(1)(圖)第3節:評《聖皮埃爾的寡婦》(2)(圖)
第4節:評《聖皮埃爾的寡婦》(3)第5節:評《暴劫梨花》(1)(圖)第6節:評《暴劫梨花》(2)
第7節:評《因父之名》(1)(圖)第8節:評《因父之名》(2)第9節:評《失控的陪審團》(1)(圖)
第10節:評《失控的陪審團》(2)第11節:評《完美世界》(1)(圖)第12節:評《完美世界》(2)
第13節:評《少數派報告》(1)(圖)第14節:評《少數派報告》(2)第15節:評《少數派報告》(3)
第16節:評《他不壞,他是我爸爸》(1)第17節:評《他不壞,他是我爸爸》(2)第18節:評《律政俏佳人》(圖)
第19節:評《亞當的肋骨》(圖)第20節:評《永不妥協》(1)(圖)第21節:評《永不妥協》(2)
第22節:評《陌路人》(1)(圖)第23節:評《陌路人》(2)第24節:評《魔鬼代言人》(1)(圖)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