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书评论 》 先秦諸子係年考辨 》
四○、魏文侯禮賢考
錢穆 Qian Mu
魏文以大夫僭國,禮賢下士,以收人望,邀譽於諸侯,遊士依以發跡,實開戰國養士之風。於先秦學術興衰,關係綦重。(《韓非 外儲左上》:“王登為中牟令,上言於襄主曰:中牟有士曰中章胥已,襄主使為中大夫,中牟之人,棄田耘,賣宅圃,而隨文學者,邑之半。”其事又見《呂覽》。則襄子下士,猶在魏文之先。惜載籍闊略,無可詳徵。《史記 趙世傢》又載趙烈侯時,相國公仲連進賢士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則在魏文晚世。)茲略敘梗概,以徵世變。
子夏
田子方
名無擇。(見《莊子 田子方篇》。)學於子貢。(見《呂氏春秋 當染篇》。)魏文侯友之。(見《呂氏 舉難》《察賢》,又《說苑 尊賢篇》。《史記 魏世傢》則謂“文侯師田子方”。要之子方在文侯朝,甚見敬禮。其名輩在子夏、段幹木間也。)嘗使齊。(《說苑 奉使篇》,有捨人毋擇,為魏文侯獻鵠於齊侯,疑即子方。)魏文滅中山,子方尚在。(《世傢》雲:“太子擊遇田子方,引車避,下謁。子方不為禮。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諸侯驕人則失其國,大夫驕人則失其傢。貧賤者行不合,言不用,則去之楚越,若脫屣然,奈何其同之哉。”其事信否無可必。然戰國傳說,凡言士階級之高自位置,以氣節跨君卿貴族之上,大概托始於田子方、子思之倫。則亦約略可以推見當時士焰方張,學者得勢,已非往昔孔墨初興之比矣。又史載子擊謁田子方在擊守中山後。擊守中山年始十七,(詳《考辨》第四六)則魏文之四十一年也。(詳《考辨》第五四))
其年世輩行,當與孔伋、曾申相隨。若以魏文滅中山,子方年七十計,則生當周元王之元,與墨子略同時。子貢時年四十六。若子貢七十而卒,子方年二十六,固得師事矣。(又按《莊子 田子方篇》,載子方自稱師東郭苑順子。《荀子 法行篇》有南郭惠子問於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尚書大傳 略說》作東郭子思,《說雜言篇》作東郭子惠。又《墨子 非儒》有子貢之齊,因南郭惠子見田常。馬敘倫《莊子義證》謂“檢《風俗通 姓氏篇》東郭氏東郭牙,齊大夫。《左》哀十一年傳,齊有東郭書。則齊有東郭氏,《尚書大傳》《說苑》作東郭者是。惠順脂真對轉,《詩 終》溫且惠傳,惠於宗公箋,《晉語》若惠於父母註,皆訓惠為順。是東郭惠子即東郭順子。以《呂氏》田子方學於子貢推之,東郭順子蓋子貢弟子,田子方為子貢再傳矣。”今按馬說亦可通。然據《荀》《墨》二書,未見東郭順子固為子貢之弟子也。且齊亦自有東郭、南郭二氏,田子方師東郭子順,亦無害其師子貢。則仍依舊說為得。)
段幹木
姓段幹。(焦氏《孟子正義》,謂:“《史記 老子列傳》雲:老子之子名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參讀《考辨》第七二)《集解》曰:此雲封於段幹,段幹應於魏邑名也。而《魏世傢》有段幹木、段幹子,《田完世傢》有段幹朋,疑此三人是姓段幹也。本蓋因邑為姓。《風俗通 氏姓》註云:姓段名幹木,恐或失之。”)晉國之大駔也。學於子夏。(見《呂氏 尊賢篇》。)魏文侯欲見段幹木,段幹木逾垣而避之。(見《孟子》。)魏文侯過段幹木之閭而式。(見《呂氏 期賢篇》。)秦興兵欲攻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未可圖也。(見《魏世傢》。《期賢篇》亦曰:“秦欲攻魏,司馬唐諫曰:段幹木賢,魏禮之,不可加兵。”餘謂文侯所禮,不止一木。不應僅言段幹賢。(又按秦、魏交兵,據《秦本紀》最先在秦靈公六年,其時已當魏文侯二十八年。其前秦、魏勢力尚未相觸。司馬唐之諫,應猶在後。或者子夏之倫已先卒歟。))白圭曰:“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幹木。”(見《呂氏 舉難篇》。)蓋段幹年序當較子方稍後,與李剋同事子夏,而或者視剋為長也。(《高士傳》:“段幹木少貧賤,心志不遂,乃師事卜子夏與田子方。李剋、翟璜、吳起等居於魏,皆為將,惟段幹木守道不仕。”此記幹木世次最得。)
魏成子
文侯弟,名成。(《集解》“徐廣曰:《說苑》作季成子。”《人表》誤分公季成、魏成子為二人。)食祿千鐘,什九在外。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文侯以為相。(見《魏世傢》。魏文卜相事,又見於《韓詩外傳》《說苑》,語均略同。惟《外傳》謂“魏成子食祿日千鐘。”則妄說也。《史記》載孔子在魯、衛,祿粟六萬,《索隱》雲:“六萬石,似太多,當是六萬鬥。”今魏成子祿千鐘,至齊宣王時,陳戴祿萬鐘,皆以年計。遞後則仕祿遞高。此雖未必盡信,亦足覘世變之一斑矣。又孔子以遊仕至衛,故衛人緻俸粟。今陳成子親文侯弟,亦稱食祿千鐘,疑是無封土。蓋晉已無公族,行縣製,三傢繼之,乃不復有分封也。封建之製,至此大壞,是亦一證。又魏文一朝大臣,惟成子乃親族,此亦貴族世卿製至此已不行之一證也。《新序 雜事四》有“公季成論田子方,文侯曰:非成之所議也。公季成自退於郊三日,請罪。”與《世傢》文不合,恐無據。)
又按《韓非 五蠹》:“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千仞之山,跛牂易牧。”《李斯傳》亦言之。《集解》“許慎曰:樓季魏文侯之弟。《王孫子》曰:樓季之兄也。”今按:樓季之兄也句疑有脫誤。枚乘《七發》:秦缺、樓季為之右。李善《註》:季,魏文侯弟;右,車右也。《韓非 難一》魏兩用樓、翟而亡西河,舊註樓緩、翟璜也。《史記 始皇本紀 索隱》亦以樓緩為魏文侯弟,似誤。梁氏《人表考》據許說以樓季、魏成子為一人,則是也。
翟璜
名觸。(見《說苑》。)吳起、樂羊、西門豹、李剋、屈侯鮒(《韓詩外傳》作趙蒼。)皆其所進。(見《魏世傢》。)又論任座之忠。(見《呂氏 自知篇》。《新序 雜事第一》作翟黃對而任座論其忠,未知孰是。又按《呂氏 下賢篇》雲:“魏文侯見段幹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見翟璜,踞於堂而與之言。翟璜不悅。文侯曰:段幹木官之則不肯,祿之則不受。今女欲官則相位,欲祿則上卿,既受吾實,又責吾禮。無乃難乎。”文侯明君,璜亦賢者,豈有如此語?特後人襲貧賤驕人之意而虛造此說耳。又《韓非子 內儲說下》“翟璜善於韓,乃召韓兵令之攻魏,因請為魏王構之,以自重。”此乃以後縱橫之士所為,魏文明主,翟璜賢臣,又在早世,風氣尚淳,烏得有此?亦妄說也。(瀋欽韓《漢書疏證》對此兩條均有辨。)又《淮南 道應訓》:“惠子為惠王為國法,以示翟煎。”《御覽》六百二十四引作翟璜。餘考惠施至魏,在惠王二十七八年後,翟璜不能至是猶存,《御覽》誤也。)
翟角
主謀伐中山,亦翟璜所薦。《韓非 外儲說左下》“田子方從齊之魏,望翟璜乘軒騎駕出,方以為文侯也,移車異路而避之,則徒翟璜也。方問曰:子奚乘此車也?曰:君謀欲伐中山,臣薦翟角而謀得。果且伐之,臣薦樂羊而中山拔。得中山,憂欲治之,臣薦李剋而中山治。是以君賜此車。”又為將,敗齊於竜澤,入長城。(《水經 瓠子水註》“晉烈公十一年,田布圍廩邱,翟角、趙孔屑、韓師救廩邱,及田布戰於竜澤,田師敗逋。”又《水經 汶水註》“晉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入長城。”翟員蓋即翟角字誤。時當魏文侯四十一,四十二兩年。蓋角之為將,當李剋已老,樂羊不用之後。雷氏《義證》誤以翟角為地名,謂是廩邱之近邑,其說大謬。)其人與任座同為《世傢 卜相篇》所未及。
吳起
衛人,或曰衛左氏中人也。(見《韓非 外儲說右上》。)先仕魯。(詳《考辨》第五十。)聞魏文侯賢,遂來仕魏,為西河守,(見《呂氏 觀表》。)令民僨表立信。(見《呂氏 慎小》,《韓非 內儲說上》謂徙車轅赤菽,與商鞅徙木事略類,而吳起事在前。今不知孰實孰虛,或兩實,或兼虛,而今人則徒知商君徙木事矣。)《漢 藝文志》有《吳起》四十篇。
李剋
子夏弟子,(見《漢 藝文志》班固註。釋文雲:“子夏傳《詩》於曾申,申傳魏人李剋”,傳《詩》事未必信。李剋與子夏同時,以班氏說為是。)為中山守。(見《魏世傢》。《水經註》引《李剋》書:“魏文侯時,剋為中山相。”中山為魏別封,而剋為之相,相即守也。此即漢製王國有相之先例。)《漢志》有《李剋》七篇,在儒傢。又有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見《漢書 食貨志》。)蓋即李剋也。《史記 貨殖列傳》,《平準書》皆云:“李剋務盡地力”,而《孟荀列傳》及《漢書 食貨志》作李悝。《索隱》《志疑》辨《史》之誤,崔適《史記探源》則謂:“悝、剋一聲之轉,古書通用,非誤也。”餘按:如顔讎由之為顔濁鄒,申棖之為申黨,古多有其例。《漢志》有《李子》三十二篇,而別出《李剋》七篇者,如法傢有《商君》二十九篇,而兵傢復有《公孫鞅》二十七篇之類。分部別出,一篇中亦屢見其例,(兵傢中又有《李子》十篇。瀋欽韓曰:“疑李悝。”)未足即為二人之證。或至班氏始誤分為`二人也。《人表》李悝在三等,李剋在四等,此如公季成、魏成子亦為二人。司馬遷已不能辨老聃、太史儋、老萊子,宜班固不能知李悝、李剋矣。且魏文時賢臣,已盡見於《卜相》一文。苟別有李悝,何獨不見稱引?(《御覽》七四五引《韓子》:“李悝為魏文侯北地之守,欲民之善射,乃令民有狐疑,射杓中者勝,不中者不勝,民皆習射,與秦戰,大敗之。”《年表》:“秦簡公二年,與晉戰,敗鄭下。”林春溥《戰國編年》以悝此事係之。教射勝秦,因傳兵書,是亦悝、剋一人之證也。)《漢志 李子》三十二篇,班《註》:“名悝,相文侯,富國強兵。”(班氏於李剋亦云:“相魏文侯”,《淮南 泰族訓》:“田子方、段幹木輕爵祿而重其身,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纍形,李剋竭股肱之力,領理百官,輯穆萬民,使其君生無廢事,死無遺愛,此異行而歸於善。”是亦謂剋曾相魏。)《淮南 道應訓》:“魏武侯問於李剋。”高《註》:“李剋,武侯之相”,則剋殆繼相兩君者耶?《晉書 刑法志》:“律文起自李悝,撰此諸國法,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其律始於盜賊。盜賊須劾捕,故著《綱經》一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假藉,不廉,淫侈逾製,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其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商君受之以相秦。”其說本於桓譚。桓氏當西漢晚世,博學與揚子云、劉子駿並驅,必有所見。惜史公未載,遂不為後人註意也。(又按《韓詩外傳》二,晉文侯使李離為大理,過聽殺人,自拘請死。文侯止之,李離不聽,卒服劍而死。竊疑此晉文侯乃魏文侯,李離即李悝也。其果服劍而死,不及相魏武與否,則莫可參稽耳。要之李剋為法傢祖,此亦一旁證也。又按商君生,已值李剋晚世,或先卒,商君不及見,蓋聞聲私淑。)
西門豹
為鄴令,(見《魏世傢》及《魏策》。)引漳水以溉鄴。(見《史記 河渠書》。《志疑》雲:“引水溉鄴,《漢書 溝洫志》據《呂氏春秋 樂成篇》,以為史起,有史起譏豹不知漳水溉鄴語,《續滑稽傳》謂豹引河水溉鄴。然考《後漢書 安帝紀》,初元二年,修理西門豹所分漳水為支渠以溉民田。《水經 濁漳水註》亦云,豹引漳以溉鄴,其後至魏襄王,以史起為鄴令,又堰漳水以溉鄴田。《呂氏》恐不足據。左氏《鄴都賦》所謂西門溉其前,史起溉其後也。”今考《御覽》六二八引《淮南》,西門豹治鄴,亦翟璜所任。又八四二引《呂氏春秋》,吳起為鄴令,民歌之曰:“終古斥鹵生稻粱”,今《呂氏 樂成篇》,《漢書 溝洫志》,皆云歌史起,《御覽》誤。)鑿十二渠。(見《史記 滑稽傳》禇少孫補。餘意李悝盡地力,西門豹興水利,同為東方田製一大興革。井田隨封建為存廢,理亦然也。《周官》以井田與溝洫並說,似亦誤。(槽讀《考辨》第七三))《韓非 難言篇》稱其“不闘而死人手”,則豹乃不得其死者。
樂羊
為將伐中山。(見《魏世傢》《魏策》,及《呂氏 樂成篇》。又按鄒陽上書云:“白圭戰亡六城,為魏取中山。中山人惡之魏文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張晏曰:“白圭為中山將,亡六城,君欲殺之,亡入魏,文侯厚遇,還拔中山。”餘考白圭不及仕文侯,(詳《考辨》第八二)鄒陽殆由樂羊誤記,而張氏亦誤承鄒陽之說也。然則樂羊本中山將,亡而走魏,其子尚在中山。中山人乃烹而殺之。又鄒陽雲:“中山人惡之魏文侯”,蓋樂羊叛其故國,又親啜其子之羹,其為人之忍,不徒中山人惡之,魏人亦多疑之。故中山亡而文侯示樂羊以謗書兩篋也。文侯之用樂羊,亦特以就其一時之功,其後乃不見任使。)
屈侯鮒
為太子傅。(見《魏世傢》,《說苑》。)
趙蒼唐
為太子傅。(見《魏世傢》。《韓詩外傳》作趙蒼,《說苑》作屈侯鮒,而二人均見於《魏世傢》。史公僅亦捃摭雜說,未定其為一人或二人也。茲姑仍之。)
餘又考魏文時賢臣,盡見於《世傢 卜相》一文。(又見《韓詩外傳》,《說苑》。)其略曰:“文侯卜相於李剋,曰: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李剋對曰:君不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何待剋哉?文侯曰:先生就捨,寡人之相定矣。李剋出,過翟璜之傢。璜曰:聞君召先生卜相,果誰為之?李剋曰:魏成子為相矣。翟璜作色曰:臣何負於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進也。君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謀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已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臣何負於魏成子?李剋曰:子之言剋於君,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且子安得與魏成子比。魏成子食祿千鐘,什九在外,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之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子比?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卜相之文如此,而此文實吳起之徒潤飾為之,非當時信史也。知者,《史記》《韓詩外傳》列序諸臣,如西門豹、樂羊、李剋、屈侯鮒之屬,皆名,獨西河守不名。西河守即吳起,明是起徒所為矣。(《說苑》雲:“西河之守,觸所任也;計事內史,觸所任也。”計事內史無考,《史記》《外傳》皆無之。劉氏博採,非原文矣。)且敘述諸臣,吳起居首,亦見推尊之私。否則自樂羊攻中山,李剋守之,屈侯鮒為傅,皆依事序。起之守西河,乃在得中山後,何獨先列於前?若論輩行,起實晚進。此中痕跡宛然,其出起徒所為無疑。起先學於曾子,習儒者之業。又仕魏文侯,為崇儒之主。慮其好文學,多稱述,如今傳西河之對,文采斐然。昔人疑《左傳》成於起手,此亦足為助證也。(《說苑》又有田子方渡西河,與翟璜論賢一節,此全襲《卜相》文,而稍易其面目,不足據。)
且《卜相》一文,其非當時信史,尤有可論者。《史表》載此事於文侯二十年。餘按《紀年》文侯紀元,當移前二十三年,而用吳起,滅中山,均在晚世。伐中山,在趙烈候元年,魏文侯之三十九年也。三年而滅之,則四十一年矣。(詳《考辨》第五十四)卜相之事,應又在後。魏成子,賢臣也,又親文侯之弟,豈至四十一年後而始相?且翟璜、李剋均相文侯,應猶在魏成子後。豈有文侯於晚節十年之間,三易其相,而皆賢者。而以前四十年,誰何人為相,顧漠無一聞於後耶?餘意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皆在文侯早年,(三人中段幹木又稍後。)而魏成子進之。魏成子之為相應在前。吳起、樂羊、西門豹、李剋、屈侯鮒皆在文侯中晚,而翟璜進之。翟璜之為相,應在後。似無同時卜相二人之事。至吳起守西河顯名,子夏之倫或已謝世。魏文一朝賢者,先後輩行,必有不及同事其主者矣。若卜相文中語,花團錦簇,顯出後人潤飾,非信史也。然《年表》卜相李剋、翟璜事,在魏文二十年者,亦自有故。竊謂魏文以十七年伐中山,三年而剋,乃十九年。樂羊為將,吳起助之。起為西河守,宜在二十年後。李剋守中山,屈侯鮒傅太子,皆其時。慮西門豹之守鄴,或稍在前。(《年表》:“秦靈公八年,初以君主妻河”,時當魏文侯三十年。魏俗為河伯娶婦,其風未知視秦孰先後,然竊疑其時西門豹或尚未治鄴,秦、魏兩國媚河之俗,蓋一時東西並盛。豹之治鄴,革鄴俗,自應在魏文三十年後也。)然亦大略同時。滅中山後一年,翟璜與韓、趙兩君聯師伐齊,則翟璜在當時,蓋為魏相,故謂諸賢盡其拔用。而魏成子之相,則自在前。至李剋為相,則猶在後,此均約略可推者。今於諸人年世,既未能一一詳定,因為綜述於此,以見一時之風會。而先後之間,粗為論別,為考史者要覽焉。
魏文禮賢,其可考見者,略如上述。其間有二端,深足以見世局之變者,一為禮之變,一為法之興。何言乎禮之變?當孔子時,力倡正名復禮之說,為魯司寇,主墮三都,陳成子弒君,沐浴而請討之。今魏文以大夫僭國,子夏既親受業於孔子,田子方、段幹木亦孔門再傳弟子,曾不能有所矯輓,徒以逾垣不禮,受貴族之尊養,遂開君卿養士之風。人君以尊賢下士為貴,貧士以立節不屈為高。自古貴族間互相維係之禮,一變而為貴族平民相對抗之禮,此世變之一端也。何言乎法之興?子産鑄刑書,叔嚮譏之。晉鑄刑鼎,孔子非之。然正誅鄧析而用其《竹刑》,刑法之用既益亟。至魏文時,而李剋著《法經》,吳起僨表徙車轅以立信,皆以儒傢而尚法。蓋禮壞則法立,亦世變之一端也。(劉嚮《別錄》雲:“刑名者,循名以責實,其奠君卑臣,崇上抑下,合於六經。”得此中之消息矣。《國策》:“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詔襄王,以守本地,手受大府之憲。憲之上篇曰子弒父,臣弒君,有常刑。國雖大赦,降城亡子,不得與焉。”明董說《七國考》謂:“此是李悝以前魏國相仍之法。”亦足為劉說證佐也。)要以言之,則由於貴族階級之頽廢,而平民階級之崛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新版增定本識語 | 自序 | | 一、孔子生年考 | 二、孔子為委吏乘田考 | | 三、孟懿子南宮敬叔學禮孔子考 | 四、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老子辨 | | 五、孔子適齊考 | 六、孔子自齊返魯考 | | 七、孫武辨 | 八、陽虎名字考 | | 九、孔子五十學易辨 | 一○、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孔子考 | | 一一、鄧析考 | 一二、孔子仕魯考 | | 十三、孔子相夾𠔌墮三都考 | 一四、孔子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辨 | | 一五、孔子去魯適衛考 | 一六、蘧瑗史鰌考 | | 一七、孔子畏匡乃過蒲一事之誤傳與陽虎無涉辨 | 一八、越句踐元年考 | | 一九、孔子去衛適陳在魯哀公二年衛靈公卒歲非魯定公卒歲辨 | 二○、孔子去衛適陳在衛靈公卒後非卒前辨 | | 二一、孔子過宋考 | 二二、孔子在陳絶糧考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