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42節:第二節 學習的章法(2)      劉德江 Liu Dejiang

  十一歲時,常於夜間起來秉燭讀書,他讀書從來不簡單記憶,盲從古人,而是勤於思考。十三歲時,與哥哥復齋共讀《論語》,忽發議論說:"孔子的話言簡意賅且邏輯嚴密,有子的話則顯得有些鬆散而沒有結構。"一日,復齋在房間內讀《伊川易傳》,讀到《艮》卦,對程頤的解釋反復誦讀,恰好陸九淵來找他,復齋便問:"你看程頤正疏的這段怎麽樣?"陸九淵答道:"我看這種解釋還不直接明了。'艮其背,不獲其身',無我。'行其,不見其人',無物。"如此透闢的解說,在他卻似信口道來。又一日,讀書至古人對"宇宙"二字的註解--"四方上下曰宇,往來古今曰宙"時,陸九淵恍然大悟道:"原來無窮!人與天地萬物,皆在無窮中者也。"終於解開了十年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於是,他進一步闡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五十三歲時,陸九淵奉旨守荊門軍,這個地方是兵傢必爭之地,是古今徵戰的戰場。這個宋金的邊界重地,一直沒有城墻。以前有人想要修築,但是害怕耗費錢財太多,便沒有人來做這個工程。陸九淵仔細研究後,衹用三萬即告完成。平日他常常檢閱士卒習射,中者受賞,普通群衆也可以參與。一年之後,整個軍隊的素質得到極大的提升。周丞相稱贊說:"荊門之政,可以驗躬行之效。"這充分肯定了陸九淵過去所學所思的成果。
  陸九淵在小時候便會問"天和地的邊際在哪裏啊",表明他能思索,但是他並不限於思索,他精心讀古人的著作,用思索的功夫與古人對話。用他的話說,這叫"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不崇拜古人,不迷信先儒。
  古人的故事在學與思方面已經給我們很多啓發,除此之外,我們在學習時還要結合多問的方法,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當我們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問問前人,或者問問師友,哪怕有時衹是隨便聊聊,可能就豁然開朗了。有時,我們自以為是自己最得意的創造,翻翻書,可能別人早就說出來了,而且說得更好。北京大學的一名教授回憶做研究生時寫讀書筆記,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導師對他寫的連看都不看。為什麽?導師知道學生你的火候如何,大概不會超出前人,還需要更多的學與思,不懂的可以多問,不過這種讀書習慣一定要堅持。當時自己覺得很委屈,但後來卻越來越覺得那樣打下的紮實的知識基礎,終身受用無窮。
  博聞方可多識
  孔子說:"蓋有不識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篇第七》)即是說,大概有一種自己不懂卻憑空妄為的人,我沒有這等本事。我是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來接受;多多地看,全記在心裏。這樣的知是次一級的知,是僅次於"生而知之"的知。
  從《論語》的整本書來看,孔子絶非不識而作,這裏的話衹能當作他的自謙之詞。孔子在之前也曾謙虛地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懂得一切的,我衹是喜歡嚮古人學習,勤奮刻苦地學習。孔子曾自稱"學而知之",我們一般人也不是"生而知之",所以我們衹能像孔子那樣用刻苦學習來彌補,不應該"不知而妄作"。現在一些人衹是憑藉道聽途說的二手的知識便四處發表議論,出書立說,其實他根本什麽都不懂,衹是圖名圖利地到處亂說。他們把自己的理邪說吹噓得神乎其神,普通人分不清是假是真。孔子給我們的教誨便是:對於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我們要認真求索,研究前人的學問,接受保留他們正確的見解;要嚴厲抨擊那些不懂裝懂、有害於人的學說。
  《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的經歷,或許可以給孔子的話作一個漂亮的註解。李時珍出生在湖北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隨父親一起行醫。父親去世後,他便繼承了父親的職業治病救人。他雖然成為了人們稱贊的好醫生,不過有一個問題始終讓他感到很苦惱。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