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老俗事   》 第42節:七月七日天河配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七月七日天河配
  夏歷七月初七日夜晚,相傳是牛郎和織女隔天河相會的日子。
  據《荊楚歲時記》載:"傳玄《擬天問》雲:'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又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傢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唐代大詩人杜甫就在《牽牛織女》詩中寫過"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的名句。
  中國古代民間風俗,凡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夜間於庭院中,嚮織女星乞求智巧,謂之"乞巧"。所以五代詞人和擬的《宮詞》生動地描繪了宮廷婦女乞巧的情景:"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舊時,每逢七月初七,北京的各京、評、梆子戲班,紛紛貼出《牛郎織女》的演出海報。衹是劇名有的叫《牛郎織女》,有的叫《天河配》罷了。
  韓鄂在他的《歲華紀麗》裏寫道:"織女七夕相渡河,使鵲為橋。"因之,在《天河配》的戲劇中,多表現喜鵲為織女搭橋的故事情節,這正符合唐人權德與的《七夕》詩"今日雲拼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所表達的世人的願望。
  北京俗話:"今日人間七月七,天上織女會牛郎。"若幹世紀來,人們一直關懷看牛郎織女。《庾肩吾七夕詩》:"債女雕靈鵲,填河未可飛。"《歲華記麗》:"鵲橋已成,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李商隱詩:"星橋橫過鵲飛回。"都說的喜鵲搭橋以使牛郎織女渡過天河相會,傾訴一年別情。至於《爾雅翼》說的更有趣:"歲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以為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河東,役鳥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筆者雖從未於任何七夕去查看喜鵲的頭上有毛無毛,但相信很難有人查得出是喜鵲光着頭頂。還有,《五色綫》:"郭子儀從軍沙塞間,至銀州數裏,將宿,既夜,忽見空中駢車綉幄中有美女自天而下,子儀拜祝曰:今月七日,必是織女降臨,賜長壽富貴。女笑曰:大富貴,亦壽考。言訖升天。"筆者認為此事離奇,很可能是郭子儀自己編造出來的以往臉上貼金!此外,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樂史太真外傳》:"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可見"七夕"無論如何究是個不平常的日子,自古以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非常重視這個日子。
  記得幼時在京華,七夕之晚,與老人共坐院裏納涼,父輩嘗指天上的銀河說河畔左右某某星是牛郎、某某星是織女。每年七夕前後,戲園大都演唱《天河配》。還記得三十年代一次偕未婚妻看戲劇於慶樂紅院,演到天將奉王母命強令織女回天,織女苦苦哀求:"……,可憐我一雙兒女,乍離娘懷……"時,未婚妻居然哭了。到了王母劃一道天河,把牛郎織女隔離開,牛郎擔挑着兩個孩子,嚮天上的織女哭別時,她又哭了。就這樣,灑淚離開了戲園。
  幾十個七夕過去了,也記不清是怎樣過來。但是,每到這個日子,一想起在京的情景,心裏仍不免有些悵然。今天,我們這老夫婦遠居異域,七夕仍舊,景物全非。想到幼年時玩的"七巧板",現在卻也恨不得找一副"七巧板"來玩玩以重溫兒時甜夢。《事天類聚》:"七月六日有雨,謂之洗車雨,七日雨則雲親淚雨",但願七日無雨。否則,我幾將灑淚以思念京華了。
  "七月七日天河配,天上織女會牛郎。"這個在中國民間流傳很廣的美麗的神話故事,幾千年來,一直盛傳不衰。因為它表達了人們的願望。任何力量,哪怕是象徵天庭最高權威的王母娘娘,企圖硬將牛郎與織女隔開也是徒勞的。人們那樣熱烈地切望着:鵲雀搭成的天橋把銀河溝通,永遠不再有隔河相望的哀愁與悵惘。自然,人為的隔水相望,又何能久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1)第2節:序(2)第3節:'書春'的筆墨生涯
第4節:新春話年畫第5節:北京人買年貨第6節:北京人年關搪賬
第7節:門神挂錢窗戶花兒第8節:平民之傢做年菜第9節:佳餚美酒醉除夕
第10節:爆竹聲中一歲除第11節:迎春福、祿、壽(1)第12節:迎春福、祿、壽(2)
第13節:探親訪友話蒲包第14節:北京人吃餃子第15節:北京"雜拌兒"
第16節:新春逛廠甸(1)第17節:新春逛廠甸(2)第18節:新春逛廠甸(3)
第19節:新春逛廠甸(4)第20節:晚清官場拜年習尚第21節:侗族春節習俗
第22節:春節話青田年糕第23節:漫話"初五開市"第24節:元宵之夜燈如畫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