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讲述历史老城:北京城的明朝往事   》 兴漕先有张孚敬(1)      万明 Mo Ming    张兆裕 Zhang Zhaoyu

  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桂萼接到嘉靖皇帝的谕令:“大礼已定,诏桂萼等不必来京。”此时的桂萼与张璁已经到了明代的中都凤阳。
  “大礼已定”,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嘉靖皇帝是已故正德皇帝的堂弟。按照当时大臣们的意见,嘉靖皇帝是应当作为他的伯父孝宗皇帝的儿子入继大统的,所以应当称孝宗皇帝为“皇考”,称正德皇帝为“皇兄”,而称自己的父亲为“皇叔父”。但是嘉靖皇帝不同意,渐渐闹得臣下间也产生分化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新科进士张璁首先提出应当以孝为先,尊重皇帝尊崇亲生父亲的意愿,称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为“皇考”。嘉靖皇帝看到这样的奏疏,自然非常高兴,说:“这样的议论一出现,我父子之情就可以保全了。”于是,不久后即命张璁、桂萼两人进京与京城的大臣们来议礼。大臣们自然是极力阻挠二人入京,所以一方面与皇帝妥协,一方面攻击张璁和桂萼两人心术不正。到嘉靖三年(1524年)的三月,皇帝与大臣之间达成了和局,就是尊称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这回皇帝似乎也满意了, 所以便命二人不要再来北京了。但是,对于张璁和桂萼二人来说,本来当初这样的议论就犯了众怒,如果再不得一些实质性的好处,不免亏大了。于是,两人在凤阳停是停了下来,但却又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说,称自己的父亲为“本生皇考”,其实还是把自己当作是伯父孝宗皇帝的儿子,与称自己的父亲为“皇叔父”其实没有多大区别;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是尊重了您的意见,其实暗地里还是割裂了您作为儿子对父亲的孝情。皇帝看了这道奏疏,也不再和大臣们商量了,就下诏:“萼、璁来京。”
  嘉靖三年(1524年)六月初,张璁到达北京。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永嘉人,后改名孚敬,字茂恭。后来,皇帝在召对时好几次叫他“张罗山”,所以张璁干脆又号“罗山”。据说,张璁身材高大,相貌秀美。二十岁左右就中了举人。然而,参加会试七次,都没有考上进士。于是,他就干脆想以举人的身份向吏部谋一份差使。但是,一个名叫萧鸣凤的御史很会相人,看了张璁的生辰八字后就说:“你还是别去参加吏部的选试了。再过三年,你就可以成进士了。一旦你成了进士,你就和皇帝好得像一个人,天下人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张璁勉勉强强地回家了。三年之后,即正德十六年(1521年),张璁终于中了进士。也许,他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想在四十七岁时能及时做皇帝的宠臣,做一番大事业。本来,此番入京是张璁施展抱负的时候。但是,六月初五,以礼科给事中张翀为首的三十余人、以御史郑本公为首的四十四人连章弹劾张璁,攻击他是奸臣,是误导皇帝变乱宗庙罪魁祸首。给事中和御史在明代是专门进言的言官。他们的品秩虽低,但却有弹劾大臣的言责,因此在朝廷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么多的言官都来弹劾张璁,气势果真有点吓人。幸而皇帝并不为之所动。十三日,嘉靖皇帝任命张璁为翰林学士。当时翰林院的其它官员,像学士丰熙、修撰杨惟听、舒芬、编修王思都不想与张璁同事,就纷纷地辞职。包括吏部尚书乔宇在内的官员都要求罢免张璁的官职。甚到两位御史——段续和陈相——竟要求杀张璁、桂萼以正典刑。一时之间,张璁四面受敌,唯一的支持只剩下来自皇帝的慰问。皇帝对张璁说:“你们不是靠议论我父亲的礼仪而受我的宠幸的,你们只把该说的正确的话讲了出来。你们的忠心和你们的学识品行,都铭记在我的心里。”因此,对于皇帝的唯从与感激,养成了张璁后来做官的基本准则。那就是,无限地服从并报答皇帝,而对于大臣们却表示出极端的篾视。后来的张璁,曾被皇帝三次逐出京城,但是又三次召还。一些人以此议论张璁,说他根本就不明白要向皇帝表示出一定的做大臣的尊严。这种议论,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张璁呢!在张璁看来,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给予的。九月,在张璁、桂萼以及另外一些支持张璁的大臣如席书、杨一清的支持下,议礼的事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就是按张璁的提法,称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为“皇考”,称嘉靖皇帝的伯父孝宗皇帝为“皇伯父”。通过议礼,张璁也在嘉靖六年(1527年)升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皇帝对他极其信任,曾对他说:“我写给你的密旨,你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恐怕会泄露秘密。”倚仗着皇帝对他的信任,张璁在为大学士期间,志骄气横,傲视公卿,根本就看不起别的官员。甚至,当初与他共进退的桂萼,资格比他老许多的杨一清,也受他的压制。不过,坦率地说,张璁也许算一个投机分子,但是并不完全是一个政客,他也有切实的才干,而且也做了一些实事。在北京城,正是由于张璁的建议,才在明代嘉靖七年(1528年)重新疏浚了通惠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山东画报出版社
挥师北平忆徐达(1)挥师北平忆徐达(2)挥师北平忆徐达(3)迁都定鼎说朱棣(1)迁都定鼎说朱棣(2)入世异僧姚广孝(1)
入世异僧姚广孝(2)朱能地下犹护主(1)朱能地下犹护主(2)朱能地下犹护主(3)朱能地下犹护主(4)风华当年寻郑和(1)
风华当年寻郑和(2)黑山迷雾辨刚铁(1)黑山迷雾辨刚铁(2)黑山迷雾辨刚铁(3)法海壁画探李童(1)法海壁画探李童(2)
法海壁画探李童(3)名祠沧桑祭于谦(1)名祠沧桑祭于谦(2)名祠沧桑祭于谦(3)梦里登城话阮安(1)梦里登城话阮安(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