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五、白居易(1)
闵泽平 Min Zeping
古往今来,聪明的人很多,快乐的却没有几个。聪颖过人的人,用他的慧眼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往往容易陷入悲观与激愤的情绪中,难以享受平淡的生活。白居易无疑是极为聪明的,会读书,善于考试,有理想,有抱负,敢作敢为又善于保全自己,既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才干与能力,做了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又能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保持超然的态度。他也经历过不少挫折,但不执拗,善于吸取教训,能迅速将不快与伤感等负面情绪抛之脑后,收集幸福与快乐,丰富自己的人生。孟子以来,很多读书人都标榜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事实上往往是达则独善其身,穷则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兼济天下者往往奋不顾身,独善其身者又往往忘怀世事,象白居易这样能把出世与入世的尺度把握得这样精细与完美的才子,并不多见。
1.苦读
对自己的天资,白居易自己也感到十分自豪。在写给老朋友元稹的信中,他得意地说告诉对方,在自己六、七个月大小的时候,保姆抱在怀里,指着屏风上的“之”与“无”两个字要他区分,他总能百发百中。五、六岁的时候,白居易开始学写诗,到九岁,他就对声韵运用自如了。明清以来,才子佳人小说中的那些才子往往是“连中三元”,最后成为状元。白居易没有成为状元,甚至与前三甲也失之交臂,礼部的进士科考试他是第四名,但也算得上是“连中三元”。 二十九岁参加进士科考试、三十一参加书判拔萃科考试、三十五岁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他都是一举成功。比起韩愈的四举于礼部、三选于吏部,白居易可谓一帆风顺,在考场上真是如鱼得水。即使在整个唐代,像他这样一次就能通过礼部与吏部考试的人也没有多少。
更难得的是,由于白居易的考试答案极其规范,后来成为吏部考试的标准,这就是白居易自己所说的:“日者又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与元九书》)唐代士子经过礼部考试,取得做官的资格,然后通过吏部的考查,得到官职。吏部主要考查的身(长相风度)、言(语言表达)、书(书法)、判文,其中判最为重要。白居易的判文在唐代最负盛名,他的好朋友元稹自豪地说,自从白居易制科考试等第后,他所写的那些《性习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与百道判文,就在首都流传开来,成为举子们学习与模范的范文。
今天成为文学家的人,往往都有一个爱好文学、会讲故事的奶奶或母亲。白居易在考场上顺风顺水,具有超强的考试能力,也可能与他有个会考试的爷爷有关。他的祖父白锽,十七岁就明经及第了,算得上少年得志。他的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这样看来,白居易应该是书香家庭出身。不过,在给祖父写传记时,白居易说白锽善于写文章,尤其善于写五言诗,那当是作为孙子对祖父的尊敬,不能看成一个大文豪的评语,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白锽有什么好诗歌可以炫耀一下,白锽与他的孙子比起来,顶多是一位虔诚的文学爱好者。他的外祖父,那位当过鄜城令的陈润,诗歌造诣还算深厚,《全唐诗》收录了他的八首诗。不过,清代文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谈起陈润最得意的《宿北乐馆》诗时,忍不住拿它与孟浩然的《归鹿门》比较了一下,最后认定二者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六、七个月大小就能识字,应该算是神童吧。古往今来,中国的神童都不匮乏,不过长大后往往泯然于众人,所以有人总结出人生三大不幸,第一不幸就是少年得志。当年陈韪见到十岁的孔融,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聪明之意),大未必佳。”陈韪这话说得有点酸,妒忌的味道太浓,自然不讨人喜欢。所以孔融当即嘲弄他,说他小时候肯定十分聪明,言下之意是现如今不怎么样,有点傻傻的。不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却是事实。很多人小时候过于聪颖,远远超过众人,便以为天下之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以为功成名就会手到擒来,后来稍有挫折,或一不如意,就愤激,就颓废,最后是一无所成。白居易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除了天分好、遗传好,更在于他的勤奋,在于他后天孜孜纥纥地学习,即他自己所说的“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意思是白天作赋,晚上写字,还不时作诗,整天不间断地学习,后来舌头长疮,手肘都磨出了厚茧。在人们印象中,唐宋才子似乎都是在挥洒才气,天分很高,用不着刻苦学习,整天悠悠然,飘飘然,诗句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生活很轻松愉快。看看白居易,我们才知道他们考试的压力也很大,学习也很累,比起今天,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崇文书局 |
|
|
一、王维(1) | 一、王维(2) | 一、王维(3) | 一、王维(4) | 一、王维(5) | 一、王维(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
|